近期,外资动向再度引发广泛关注!
数据反映,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同比下降28.2%,跌幅显著扩大,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信号。另外从重点城市和地区来看,GDP超过万亿的城市普遍面临外资利用规模下降的问题,尤其是沿海和中部地区,外资抽离的势头更是势不可挡。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撤离已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而是全球性的现象。联合国数据显示,2023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下降了7%,欧洲和北美更是分别下降了14%和5%。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当前国际投资环境的动荡不安,更是体现出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的疲软态势。贸易关税的激烈博弈、地缘政治的紧张对峙,这些重重阴霾正联手搅动全球外资流动的格局,让全球的投资市场充满各种不确定性。
事实虽然如此,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外资的流入不仅关乎资金,更是牵涉到技术、专利、订单等一系列的商业效应。
倘若外资持续撤离,不仅意味着它们对中国市场前景失去信心,更预示着我们将失去海量的订单与潜在的巨大商机。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实则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鉴于现在中美博弈的境况愈加复杂,再加上美西方各种脱钩断链、中国威胁论等的大肆宣扬,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外资也势必要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价值。即便他们长期看好中国市场,但是短期内的风险也不得不让其提高风险意识,并严加防范。
更为关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曙光尚未显现,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各国对存量资源的激烈争夺。在这场存量博弈中,每个国家都为了捍卫自身的生存成本边界而竭尽全力。甚至我们还目睹了部分国家正推行贸易保护措施,显然为了保护本土企业,他们已经是不遗余力。在这样的形势下,他们的对外投资怎能不有所保留?
而与此同时,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国内,相信大家也都深有感触。
首先,我们的内需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国内竞争日益激烈,内卷现象愈发严重,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吸引外资追加投资,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毕竟,投资者最看重的,是未来的预期与前景。
再者,近年来,我们对高收入行业如房地产、金融等进行了持续整顿。而未来,更多的央企、国企恐怕也难逃整顿的命运。这一系列动作,无疑给外资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所以综合上述内容来看,外资在这个时候选择撤离,实则一点都不意外。另外想必大家也都考虑到了美国方面的问题,从美国首轮总统候选人的辩论来看,现在特朗普已经明显占据上风,后期一旦特朗普上台,强美元政策将可能再度推行,同时他会不遗余力地吸引外资流入美国。到那时,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加严峻,形势将更为紧迫。
因此在这个节骨眼上,即便外资对中国市场有投资意愿,但短期内的话,估计也不敢轻易下手。
而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将对我们极其不利。
当然,国家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期高层密集出手,各种对策接踵而至。
从最近的来看,先是在6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将“研究利用外资工作”纳入重要议题,并提出“多举措并举稳外资”的部署。其中提及要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要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府采购和投资,要持续提升便利化条件,以及修订发布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提高外籍人员工作便利度等。
对比过往来看,此次的诸多举措都明显具有突破性意义。
其次,在7月1日的外资工作会谈中,何立峰明确强调,要“准确把握当前引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做好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提出的相关举措更是打消了外资的诸多后顾之忧,诸如:
一、放宽市场准入,破除不合理限制,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
实实在在的引资优势。
二、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一视同仁
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府采购、招投标等。
三、
畅通外资企业诉求反映和解决渠道
,及时宣讲政策、听取诉求、回应关切。
另外,此次还重点强调了外资大省要扛起责任,要“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服务保障,推动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各类开放平台的作用,办好重点投资展会,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引资新思路新模式。”
毫无疑问,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正是为了敞开大门,扫除一切障碍,打造更优越的营商环境,从而吸引更多顶尖外资汹涌而入,深耕中国市场。
另外从近期相关讯息来看,现在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即目前特斯拉已证实:首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特斯拉破冰进入江苏政府采购清单,这一重大转变蕴含着深远的意味。曾经,特斯拉被机关大院拒之门外,如今却赫然在列于政府采购名单中,这不仅是地位的提升,更是时代的进步。这一变化强烈地折射出经济管理部门稳外资的迫切愿望和坚定决心。
尽管税务、金融、政法等领域对外资仍保持着一定的审慎,但高层对政策一致性的重视和强调,无疑为外资在中国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更加明朗的图景。特斯拉在政企市场的崭露头角,或许只是序曲,真正的华彩乐章将是其自动驾驶FSD技术的全面落地,以及产业链远端更为宏大的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业务的布局。
这不仅彰显了特斯拉的雄心壮志,更体现了中国在吸引外资、保持开放合作道路上的决心和胸怀。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吸引外资方面,尽管这中间挑战重重,但中国正迈出坚定地步伐,向全球宣示其坚定不移的开放信念与决心。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投资版图的重组和中国市场磁吸力的持续增强,中国引进外资也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而后期随着科技型、高端型外资的大量涌入,我们的外资引进也将翻开“新常态”的崭新篇章。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资的流动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风向标。眼下,我们正面临外资撤离的严峻考验,这既是世界投资格局演变的缩影,也折射出中国经济亟待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然而,危机也是转机。高层决策者的迅速而果断的行动,犹如一剂强心针,让我们信心倍增。我们坚信,那个决定性的拐点就在前方,我们有能力在这股新兴浪潮中力挽狂澜,引领经济发展迈向新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