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5年的军旅生涯,战友小李恢复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他以为人生的新阶段很快就能顺利开始。
他说,严格又规律的部队生活结束后,让他恢复了老百姓的平凡日子,开始独自一人频繁的奔波在找工作的路上。一开始他以为一切都会很顺利,可是在他发现一次次的简历石沉大海、一次次的面试渺无音讯之后,他才知道退伍归来的老兵究竟有多难。
他坦言,比起与社会脱节许久的退伍兵,企业更喜欢刚毕业的单纯大学生或者是拥有社会经验的精英人群,而像他这样的退伍军人,只有中专学历,哪怕是在部队的时候再优秀,他们也不会选择录用。
部队生活所带来的的一板一眼的习惯作风和对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不了解,成了退伍军人找工作的一大难题。
找到一份合心意又让生活满意的工作,成了小李最大的压力,面对亲朋好友的关心,他实在是没办法说出那些委屈与辛酸,只能和我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诉诉苦……
先养活自己,再做自己。这种说法很真实但不丢现实。我觉得退伍找工作趁早好一点,休息一下但不要单纯的休息,休息的同时充实自己也是很重要的,退伍费总有花完的一天,有赚钱的技术才不害怕。
可以凑合但别累过了头。如果一份工作能满足你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不是太累,那么尽管不怎么喜欢,作为过渡还是可以干干的。
这里的关键词就是“不是太累”。可能有人说不怕累,大家当过兵也都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精力好、有干劲。但是,对一周上六七十个小时的班有什么感受,可能很多时候缺乏切身体会,即使这份工作能够提供相对满意的薪水,我敢说哪怕是坐办公室这样看似轻松的岗位,干上一段时间也会疲惫不堪。
我身边有个战友在干工地(并不是说干工地不好),从他的描述中,他晚上回到家只想冲个澡和吃鸡打王者,我觉得这辛苦钱代价太大了。
如果这是一份缺乏兴趣和激情的过渡性工作,很多时间投入形成的只是“肌肉记忆”或者思维定式,而不是能力,这就失去了“凑合”的本意。
有句话叫“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但我觉得有句话更值得琢磨:思考是一部深翻的犁,知识土壤经过它的耕耘,才能播下创新的种子。
人不是机器,精力总是有限的,在一份过渡性的工作上,忙得不成人样,结果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学历提升、感兴趣或者更有前途的专业领域上,白白丢掉了更多职业发展可能性,真是太可惜了,对吧?
凑合着上班也是有套路的。退役后闲得慌,因为在部队有过做视频经验,我曾在淘宝网上接单做视频,每条视频几十上百,收入不高但是没有什么压力,有机会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与自己的剪辑水平,而且为了提供有质量的视频,自己还借机看了不少剪辑技巧,回头想想那段时间真算是受益匪浅。
新时代不比以往,为了提高战友们退伍找到工作的命中率,以我的经验看来:尽量选择同行业同岗位,这样的话经验、能力可复用;如果大家实在厌倦以前的工作,可以按照“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的做法来应聘,行业和岗位至少有一个能沾边。这个套路对寻找长期职业和临时工作都是适用的。
比如我,我喜欢应急救援事业,应急救援和部队的模式差不多,所以退伍回来我就瞄准了救援事业。按照这个套路去找工作,以往的经验和技能可迁移程度高,更容易缓解退伍回来后找工作的压力。
就业是场长期战。焦虑是现代人最普遍最共通的心理感受之一,有一种常见情况就是随着就业等待期越来越长,一些战友就会萌生求职就业难,养家糊口难,名利双收、内外兼修难上加难等。以至于陷入越想早就业,哪怕对付一下也行,却连凑合着干的工作也没着落。
我的体会是,从大家萌生就业的念头到正式上班那一天,中间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太多太多了。我回来也曾去应聘一家传媒公司,因为我觉得凭我自己在部队干新闻的经验完全没问题,通知我面试那天,老板问我工资意向,结果我薪资开口要得太高,直接没要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已经有工作的可以骑驴找马,不到痛苦万分尽量别辞职,还在寻求就业的战友,规划好时间和生活,做好长期战的准备。
虽说“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但论基本生活保障,现代人比起古人肯定是幸福万分了吧?所以大家不用焦虑,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中,学会放慢脚步,重拾内心的平静,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