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科讯
“中国科讯”旨在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通过整合各种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集成学科领域重要科技进展报道以及其他科技情报产品和知识信息服务,支持用户随时阅读科研文献、便捷获取科技资讯,努力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林小奇笔记  ·  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先信了 ·  13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科讯

院士中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 童秉纲: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事 【中国科讯】

中国科讯  · 公众号  ·  · 2021-05-08 07:10

正文

童秉纲

院士中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我国著名力学家、教育家。1927年9月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953年,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历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1981年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率先开拓了导弹动导数的计算方法,并发展了气动热力学理论和新方法,在航天工程中取得显著成绩;倡导和引领了我国非定常流和涡运动的研究,推动了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建立了飞行与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交叉学科,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国际影响。


1、25岁登上大学讲台


1946年,童秉纲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从此进入力学领域。1950年大学毕业时,学校改名为南京大学,童秉纲和他的同学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实行统一分配的大学毕业生。与人们熟知的研究生入学方式不同,童秉纲是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的。念研究生第二年时,25岁的童秉纲登上了大学讲台,并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理论力学教研室代主任。

由于看不惯一位顶头上司的工作作风,童秉纲直言不讳对他提出意见,不曾想,这件事成为后来一系列政治运动中,他挨批挨斗的“把柄”。

“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事,总要有点价值吧。”身处逆境,童秉纲却不曾消沉,仍然能够专心做事。“靠边站”的几年中,他集中精力主编了一本《理论力学》讲义(哈工大理论教研室编),并在1961年的一次全国会议上被选为试用教科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教科书后来成为极富“生命力”的经典教材,以它为蓝本的修订版,至今已第七版,年发行量达20万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1

1985年,童秉纲院士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讲学并留影


2、让学子享受知识的乐趣


完成《理论力学》教材的整理出版工作后,童秉纲受邀调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从1978年到1984年,童秉纲先后担任近代力学系副主任和主任,并兼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他撑起了中科大的流体力学教研室,为中科大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童秉纲先后3次担任基层教学单位的服务工作,共计16年之久。

尽管童秉纲说自己“创业很晚,小有成就”,但他的科研工作却始终葆有青春活力。1997年,童秉纲70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已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生物流体力学、非定常流与涡运动、航天器热防护气动热力学等诸多前沿领域,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2

1997年,童秉纲在图书馆阅读学术期刊


“做科研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发现新方向。”童秉纲曾告诉记者,他花了十几年,主要探索鱼游和昆虫飞行、近空间飞行器的气动热力学两个领域。而这些都是在本世纪初受到关注的研究前沿。特别是他指导学生完成的论文《中小型昆虫拍翼非定常空气动力学》,被《流体力学年鉴》某文列为该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的四篇文章之一。著名流体力学家吴耀祖则认为,中国学者在昆虫飞行研究领域已真正登上了国际科学舞台。

3

童秉纲院士正与学生讨论


3、“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


倾心科研的同时,童秉纲一直未曾离开他挚爱的讲台。1981年,他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6年,童秉纲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一直为学子们授课到70岁。此后,他不时开设讲座,为同学授业、解惑。

“你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在童秉纲的教育理念里,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那些跟课本不一样的知识。

童秉纲对于教育倾注的心血,更多体现在他培养的一个个博士生身上。从1981年成为博导算起,他培养的博士生不超过20人,而他本世纪以来培养的9个博士毕业生中,仅有两人按期毕业,其余均有延期。是不是他的要求太苛刻了?童秉纲说,自己只是按照博士应有的标准去要求,“毕业生应该是合格的,而不能是凑合就可以”。

在童秉纲眼里,独立工作能力是对博士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有丰富的想法和实在的能力。“作研究不能像做习题一样,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他说博士生在科研中出现的“灵感副产品”,很有可能比原产品更有创造性。


4

2002 11 月,童秉纲与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合影


除了科研,童秉纲还会经常跟他的学生聊聊人生,谈谈理想,希望他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走到社会上,就要看人文素质了。”在他的理念里,科技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的素质,就是实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要老老实实做好事情”。


5

2001年11月19日,童秉纲在新世纪力学研讨会暨庆贺钱学森先生90华诞会议上作大会报告


参考文献:

童秉纲: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2020-07-11

送别!又一巨星陨落…,2020-07-10,科技日报

童秉纲 国防事业的“幕后英雄”,工会博览,2020(21):12

童秉纲与中国生物运动力学的开拓,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10):91-96


本文来源:中科知汇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 添加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