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力学家、教育家。1927年9月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953年,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历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1981年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率先开拓了导弹动导数的计算方法,并发展了气动热力学理论和新方法,在航天工程中取得显著成绩;倡导和引领了我国非定常流和涡运动的研究,推动了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建立了飞行与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交叉学科,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国际影响。
1946年,童秉纲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从此进入力学领域。1950年大学毕业时,学校改名为南京大学,童秉纲和他的同学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实行统一分配的大学毕业生。与人们熟知的研究生入学方式不同,童秉纲是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的。念研究生第二年时,25岁的童秉纲登上了大学讲台,并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理论力学教研室代主任。
由于看不惯一位顶头上司的工作作风,童秉纲直言不讳对他提出意见,不曾想,这件事成为后来一系列政治运动中,他挨批挨斗的“把柄”。
“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事,总要有点价值吧。”身处逆境,童秉纲却不曾消沉,仍然能够专心做事。“靠边站”的几年中,他集中精力主编了一本《理论力学》讲义(哈工大理论教研室编),并在1961年的一次全国会议上被选为试用教科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教科书后来成为极富“生命力”的经典教材,以它为蓝本的修订版,至今已第七版,年发行量达20万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完成《理论力学》教材的整理出版工作后,童秉纲受邀调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从1978年到1984年,童秉纲先后担任近代力学系副主任和主任,并兼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他撑起了中科大的流体力学教研室,为中科大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童秉纲先后3次担任基层教学单位的服务工作,共计16年之久。
尽管童秉纲说自己“创业很晚,小有成就”,但他的科研工作却始终葆有青春活力。1997年,童秉纲70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已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生物流体力学、非定常流与涡运动、航天器热防护气动热力学等诸多前沿领域,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做科研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发现新方向。”童秉纲曾告诉记者,他花了十几年,主要探索鱼游和昆虫飞行、近空间飞行器的气动热力学两个领域。而这些都是在本世纪初受到关注的研究前沿。特别是他指导学生完成的论文《中小型昆虫拍翼非定常空气动力学》,被《流体力学年鉴》某文列为该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的四篇文章之一。著名流体力学家吴耀祖则认为,中国学者在昆虫飞行研究领域已真正登上了国际科学舞台。
倾心科研的同时,童秉纲一直未曾离开他挚爱的讲台。1981年,他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6年,童秉纲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一直为学子们授课到70岁。此后,他不时开设讲座,为同学授业、解惑。
“你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在童秉纲的教育理念里,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那些跟课本不一样的知识。
童秉纲对于教育倾注的心血,更多体现在他培养的一个个博士生身上。从1981年成为博导算起,他培养的博士生不超过20人,而他本世纪以来培养的9个博士毕业生中,仅有两人按期毕业,其余均有延期。是不是他的要求太苛刻了?童秉纲说,自己只是按照博士应有的标准去要求,“毕业生应该是合格的,而不能是凑合就可以”。
在童秉纲眼里,独立工作能力是对博士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有丰富的想法和实在的能力。“作研究不能像做习题一样,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他说博士生在科研中出现的“灵感副产品”,很有可能比原产品更有创造性。
2002
年
11
月,童秉纲与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合影
除了科研,童秉纲还会经常跟他的学生聊聊人生,谈谈理想,希望他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走到社会上,就要看人文素质了。”在他的理念里,科技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的素质,就是实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要老老实实做好事情”。
2001年11月19日,童秉纲在新世纪力学研讨会暨庆贺钱学森先生90华诞会议上作大会报告
参考文献:
童秉纲: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2020-07-11
送别!又一巨星陨落…,2020-07-10,科技日报
童秉纲 国防事业的“幕后英雄”,工会博览,2020(21):12
童秉纲与中国生物运动力学的开拓,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10):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