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鲁克博雅管理  ·  领导力的4维度、10原则、12手段 ·  昨天  
德鲁克博雅管理  ·  领导力的4维度、10原则、12手段 ·  昨天  
南燕就业  ·  招聘 | ... ·  5 天前  
小木虫  ·  公示!这所学院,更名大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有远见的父母,都特别重视孩子的这四个方面的培养! | 育儿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4-28 19:33

正文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孩子上学之前,我什么都不会让他学。孩子就快快乐乐的做孩子就行。”这样的话,您是否也经常说。但学点东西和孩子的快乐真的是对立的吗?


精英如伊万卡家庭,可以让女儿和儿子都一岁多开始学中文,并请懂中文的保姆贴身陪护。富有如黄磊、田亮家庭,可以把孩子送去国际幼儿园,看英文绘本,讲英语故事。平凡、甚至贫穷的家庭,也可以如莫言母亲那样,鼓励孩子多看书、多听书、多说书,让孩子把话说好。


阶层不同,但远见相同。


有远见的父母,

都重视孩子的语言、写作能力


我有位教幼儿英语的朋友,她春节回老家的时候,曾经动员一位亲戚的孩子,早点开始学英语。


亲戚直接拒绝了,认为孩子还不到4岁,汉语还没学好呢,学什么英语。并且特别坚定的说,“孩子上学之前,我什么都不会让他学。孩子就快快乐乐的做孩子就行。”


朋友跟我说,她怎么都不明白,为什么亲戚会先入为主的认为学点东西是件跟孩子的快乐对立的事情呢。


其实要不要让孩子早点学英语没有一定之规。但在孩子童年时期,注重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绝对是让孩子受益终身的。


精英如伊万卡家庭,可以让女儿和儿子都一岁多开始学中文,并请懂中文的保姆贴身陪护。富有如黄磊、田亮家庭,可以把孩子送去国际幼儿园,看英文绘本,讲英语故事。平凡、甚至贫穷的家庭,也可以如莫言母亲那样,鼓励孩子多看书、多听书、多说书,让孩子把话说好。


阶层不同,但远见相同。


很多学者都认为,孩子未来的学业成就、人生成就的差异,是能够通过早期词汇获得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准确预测的。


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难以预判准确,但毫无疑问,无论是要表达思想还是要虚心求教,无论是要争取朋友还是要开拓视野,都离不开语言能力。


孩子能够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了一个了解世界的工具和渠道。孩子能够掌握好一门语言,就拥有了从周围世界获取资讯并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桥梁。



有远见的父母,

会把教育孩子当做事业


把教育孩子当成事业,这一点有些人也许会觉得可笑,谁会不在意教育孩子这件事呢?而事实却是,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


龙应台有位好友,好友的女儿心灵手巧,特别擅长绘画。小小年纪,就能几笔勾勒出要画的东西的特点。


龙应台劝好友给孩子找个好一点的老师,她朋友点头答应着,却一直没有在意。对孩子也得过且过,放任自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原来的特长和爱好渐渐消磨殆尽。不仅天赋没有发挥出来,反而身上有诸多的问题,变得很让父母头疼。


教育孩子,黄金时期就那么短短10年左右。父母有没有远见,在这个问题上,一目了然。


重视教育的父母,再忙再累,都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再苦再难,都会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再心疼,再不舍,都会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埋单负责。


反观之,不重视教育的父母,更多的会考虑眼下的情况。自己是不是忙,是不是顾不上,孩子是不是会不开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被教育成什么样子,甚至与金钱的关系都是很大,父母用爱、用心、用对方法,孩子就会长成一个健康善良,能独立会思考的人。父母没有在这段时间经营好孩子的教育,孩子就必然会出现诸多的问题。


而一个问题多多的孩子,必然带给父母一个劳心劳力的中年和一个痛苦懊悔的老年。


有远见的父母,

都注重培养孩子的格局


有人问过演员孙俪,如果《甄嬛传》里面的甄嬛遇到了《芈月传》中的芈月,两个人斗法,谁会赢?


孙俪说,芈月应该不屑于跟甄嬛斗吧。


是的,格局不同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在意的事情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起点、条件差不多的人,最后也会因为格局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就像林徽因和陆小曼,同样是富贵人家,倾城之貌,同样是饱读诗书,才情兼备。但一个从小被父亲带着“放眼世界”,一个被家人宠着做“淑女名媛”,格局自然就有了差别。


所以林徽因的更多的是一种端庄朴素之美,她在意的是精神上的高度。交际圈中是政治学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文学家沈从文,大学者胡适,艺术史家邓以蛰,哲学家金岳霖……事业上是为中国建筑奔走呼号,参与设计国徽、抢救景泰蓝工艺、参与设计人民纪念碑。她的一生,漂亮,精彩,并且优雅得体。


而陆小曼则更多的是让人叹息。婚姻曲折不顺,饱受争议。才气无与伦比却沉迷牌桌。后期不仅经济上捉襟见肘,要靠朋友支援,身体上也无法脱离鸦片,每日吞云吐雾。


不能说两人命运全与家庭教育有关,但有远见的父母,确实会给孩子更大的格局。


格局也并不一定要富贵之家或者要环游世界才能培养,多数时候都在点滴之中。



有远见的父母,

会注意启发孩子的兴趣


学者易中天曾说,中国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


中国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情况,但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会这样去做。而是会去启发孩子自己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自觉的爱上学习。用孩子自己的上进心,来引导孩子不断的完善自己。


杨绛先生谈到自己的教育经历时,就说自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杨绛先生小时候,很佩服父亲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就跟父亲请教秘诀,父亲告诉她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杨绛母亲也同样是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


杨绛先生就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之后她与钱钟书结为连理,对爱女钱瑗,也从不训示。


杨绛先生说,“女儿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这种在不知不觉中教育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的方法,其实是最有远见也最有效果的一种方法。


孩子为了分数、为了逃避父母的打骂而学习,也许会有所成效,但动力终究是不长久。但是如果父母先让孩子自己有了学习的欲望和想法,再去做引导和要求,就顺理成章得多,孩子的内心,也会更加柔韧、强大。


有句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父母更是这样。如果父母没有远虑,孩子必然有近忧。父母爱孩子,为孩子计划得深远,其实也是为父母自己的将来计划得深远。父母的远见里,藏着孩子未来的样子。



文章来源 | 成长树

责任编辑 | 赵天骄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