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备我祖
从五千年历史中挖掘提炼人生正能量,破解史上神秘符号,让史上所有帝王将相圣贤英雄成为您的无穷能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十人九湿”,万病皆始于湿,试试这个小方子 ·  昨天  
国家人文历史  ·  曾经的大明神助攻“朵颜三卫”,去哪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备我祖

细数那些年,保险让我们掉过的坑(奉上干货避坑大招)

刘备我祖  · 公众号  · 历史  · 2016-08-29 23:32

正文

作者:孙明展,中山大学统计系硕士毕业,国际金融理财师,候选北美精算师,中山大学金融系、数计系专业硕士导师,创必承创始人。更多关于儿童保险、儿童财商、家庭保障、家庭财务规划的实用知识,请关注微信公号“孙明展-真理财”。


刚刚在发文前,看到某八卦大号发出一篇广告文章《每年花一千买保险发生意外可以赔付20万!详细开八怎么买保险最!省!钱!》,已经将近十万阅读了,看来又有无数粉丝要掉坑了。乍一看好像还算份保险,但价格黑过莆田黑诊所。


保障意识近十年来逐渐普及,可惜国内众多保险产品遍布大坑,除非你不买,否则大多都掉坑,加上现在还有新媒体推波助澜,这“坑”跳得更欢了。


如果说“富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银行理财,屌丝死于P2P”,作为精算师,我要再加上一句:“全民死于保险理财”。


到底是坑太大容易掉?还是人太傻往里跳?


我姑且先讲几个掉坑的故事,朋友们自己来思考判断。







1



第一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诸多粉丝朋友身上。


前几天,后台还有一个粉丝问我:


“孙老师,我前几年买了一款保险产品,一年交几万元保费,交款三年后,每三年就可以返还一笔钱,退休以后每年还可以拿到一笔钱。另外还有分红,分红最高档最终能拿回的保证保障,可以达到已交保费的五倍。您觉得这是好的保险产品吗?”


从我几年前开公号开始,这样的疑问每隔几天就会在后台出现一次,版本大同小异,比如到养老时返还,到孩子上学时每年返还,到孩子成人创业时返还等等……关键词都离不开“保本”、“返还”。


这样的产品看起来很美,其实却是典型的保险头号深坑——


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保本保息的分红险


此类分红险乃2008年股灾的产物。


前一年乃股市最疯狂的2007年,保险公司兜售了大量的投资连结保险(投连险)。2008年A股从6124点狂跌到1600点,这些投连险也让投保人亏得一塌糊涂,群众对保险公司的信心也消失殆尽。


为了追求业绩,保险公司设计并推出此类分红险,美其名曰“迎合市场”,果然击中客户软肋。


细究此类分红险的几个特点,就知道为何前面有“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这样一长串形容词:


第一,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一年保费几万元绝对不菲,占用大量财务资源,此乃保费之高;保险期横跨几十年,如果中途想提前拿回钱,还要损失大量本金!


第二, 保费等于保额,此乃完全无保障;因为保费高昂,投保人以为自己花了很多钱,已经有了充足保障,殊不知完全相反!


第三,所谓保单收益(包含分红和固定返还金),实际在财务现金流分析工具里精算下来,真正的回报比一年定期还低,此乃低收益。


别惊讶,当年我作为精算师为就职公司设计产品时,参照的就是当时的一年定期利率。


保险公司收了大笔保费后,用各种投资手段获取巨额收益(比如举牌万科),但这跟投保人半毛钱关系没有。

还有人笃信香港市场的同类分红险,收益水平比大陆高,以为去香港买同类分红险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这是个错觉。


香港的同类产品,只是由于金融管制比大陆宽松,收益比国内此类产品高,但依然走不出“高保费,无保障”的怪圈,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仍旧然并卵。


以上一句话概括,此类分红险占用大量财务资源、丝毫没有保障,还让家庭形成误区,以为自己买了许多保险,保障充足。


分红险恰恰风靡市场多年,真乃害人不浅第一大坑。


这个坑有多大?有人估计是万亿规模。



2



第二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妈身上(没错,我再次“家丑外扬”了)。


几年前,我偶然发现,我妈背着我在银行买了一份“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


拿回来一看,居然是一份趸缴的万能险保单。


我顿时哭笑不得,防不胜防啊!连有一定学历的中产阶级都掉坑,何况老人呢?


“万能险”的名字实在诱人,沾了翻译的光,英文原文是Universal Life Insurance,universal恰好有“万能”的意思。


它可以随时提取账户,不用像分红险一样遭受本金损失。如果买的是期缴万能险,可以买到较高的保障额度,较为灵活。


但银行大量销售的都是趸缴万能险,那就“万万不能”了!


趸缴的万能险是前述“大坑”分红险的升级版本,把不透明的保险公司的分红,变成透明的公布利率,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但如果把每个月万能险公布的利率全部拉平,你会发现跟同期的货币基金收益几乎如出一辙。(货币基金是什么收益水平,大家看看各种“宝宝”就知道了)


当年我在就职公司设计万能险时,找的投资渠道就是给某外资银行做同业存款,即把收到的万能险保费存入银行,签订银行同业存款利息水平协议,获利后在扣除保险公司利润、账户管理费后,再把剩余收益返还给客户。


所以,趸缴万能险除了流动性强,还真是换汤不换药”的坑之所在。


已经掉入上述二坑的朋友们,该拿保单怎么办?理性冷静地做出思考和选择吧。



3


前几天,我们团队一位同事吐槽说,近两个月她接到了三四通来自不同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营销电话,内容大同小异,但基本说法都是:


“只要您每个月存几百元,划归到指定账户,10年后返还所有交的钱,同时可享受10-20万元不等的意外保障(各家公司的保障金额略有不同)。只需要定期储蓄,不损本金又可以返还,还有意外保障,一举三得。


同事毕竟在我们团队,对保障较为熟悉,早已对这种坑习以为常,直接呵呵忽略。


返还型意外保障,一年要求投保人交几千甚至接近万元的保费,一存10年,意外保障保额却仅有10-20万元。


这大概是什么概念呢?我举个实例:


意外险保费费率在诸多保险中非常低,假如购买保额为100万元的消费型意外险,一年保费也就只要几百元到一千元不等而已。


把交返还型意外保障的保费,放在银行中定存,从利率中抠出一部分,就足以买到10-20万元的意外保障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就是返还型意外保障的实质,只不过这次羊毛被织成了毛衣(这毛衣你还不一定穿得上)。


算起来,你还不如自己买一份100万的消费型意外保障,每年把等同于返还型意外保障保费的钱定存进银行,这不比返还型意外保障的保障高,收益也更高?


这种坑虽不大,但密集轰炸也很烦啊。



4


以上是老坑,再说说互联网时代的“新坑”。


近年来互联网发达,社交关系和同情心在网上也更容易被频繁利用。不知何时起,朋友圈开始互助与众筹信息满天飞。


有名的网络保险互助平台如“ 水滴互助、抗癌公社、e互助、人人互助”等等。不少粉丝看到这类平台后问我:


孙老师,我了解到网上某个互助平台,最低只要交1元,万一得了重疾就可以得到最高10万元封顶的保障。这可不可以参与?


这种互助形式,还真不是新鲜事。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石匠中就有一种互助基金组织,向每一成员收取会费以支付个别成员死亡后的丧葬费,这被业内看做是保险的古老雏形。


虽然互助会组织筹集了资金,但并没有合适的监管,科学的风控,没有精算师也没有核保员。成员每人交点钱,万一谁家出事了,互助组织就按照当初商定的金额进行一部分的赔款。


随着互助的发展,人越来越“聪明”,越是身体不健康的人越会参与这样的互助,出险概率越高,拿到钱的可能性越大。


于是,参与互助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对保险的需求,变成了对钱财的贪心,严重违背了保险本质。


最终,互助组织要维持下去,会遭遇巨大挑战。


互联网+互助组织,将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我真的想不明白。


如果要参加互助组织,最好抱着一种平和的助人心态。如果能得到帮助固然是意外惊喜,没有得到帮助就当捐献爱心。


如果你要解决家庭保障的缺口,千万不要依赖“互助”形式,一旦耽误大事将追悔莫及。


再说众筹,一般是在当事人罹患重病后,家人通过某些官方众筹平台向大众求助善款的一种方式。


朋友圈里常见的“我的同事生病了,大家救救他吧!”、“孩子遭遇癌症,帮帮我们!”之类的众筹信息,转发人往往号称与求助人有一定利益相关,为信息的真实性背书。




这种慈善方式无可厚非,但信息真实性一旦经过社交工具扩散,很难核实,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无法预估筹款是否能圆满解决问题。


我们不妨把问题想深一层:


与其出事后手忙脚乱,为何不一开始就购置好充足的疾病保障,非要等到出了事,才想起临时求助呢?


每个人都肩负责任,既然患病是生命中无法预料、无法避免的事情,责任就对应着一份保障,人一旦出险就会影响家庭财务,这才是需要保障的根本原因


等到在朋友圈看到救助众筹,才想起自己需要家庭保障时,往往就晚了



5

大坑年年有,每年都很多。客观上,我们不能奢望它们自动消失。


但好歹我们也是受过教育,积极生活,每天学习以求不被时代淘汰的人,为何还老掉坑里?


本质上是思维出现了误区和盲点。如果不改善和修正,只会反复掉坑。


我总结了几个最容易导致中产阶级掉坑的心态,分享给大家:


第一 | 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是掉坑第一核心原因。


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个是颠倒了保障的目的。比如一提到买保险就先想保本、返还、收益,最后才考虑是否真的有保障作用。


另一个是颠倒了保障对象的重要性和顺序。比如许多家庭想到买保险,首先是要保孩子,反而忽略了家庭支柱。


摆脱本末倒置的心态,要从整个家庭的保障需求考虑(如家庭支柱收入、全家的健康医疗开支等需求),更要防止因父爱母爱严重泛滥,忽略了家庭支柱才是家庭财务的基石,孩子并非是家庭财务来源。


一旦家庭支柱的收入中断却又无保障,那才是灭顶之灾!



第二 | 不想看病急着开药


谈起保障,大多人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个公司的产品好?”


所有的关注点全在产品上,根本不从家庭需要何种保障,需要多少保障出发考虑问题。一说到要从家庭财务诊断做起,就退避三舍。


这与生了病去看医生,不听医生诊断直接催促开药,有什么区别呢?


医生不用诊断,就直接开药,什么样的医生能给你开出一副包治百病的药?


只关注药品广告,不管病因,你不掉坑谁掉坑呢。



第三 | 总想一张保单搞定所有问题


当家里许多财务上的需求聚集在一起时,许多人往往就被搅糊涂了。


最典型的情况,莫过于当家庭支柱的保障、孩子的教育金、夫妻的养老金、老人的医疗金等需求都存在的情况。


许多人分不清紧急顺序,被五花八门的产品功能迷惑,干脆期望用一份保险搞定所有问题,进而掉坑。


事实上与保障相比,其它目标虽也重要,但都是延时需求,只有保障需求最为紧迫。


切记——家庭坍塌是瞬间的,而其它目标的达成是漫长的过程。



最后


如果你能耐心看到这里,恭喜你已经成功迈出了构建家庭保障的第一步:绕坑


下一步,就是要开始思考如何构建家庭保障,计算家庭保障所需,此文就不详细说明了,绝对干货,绝对实用(笑)。


作为一个精算师,不仅和昔日的行业“唱反调”、还“自曝家丑”。如此辛苦码字,反复呼吁,只为无人掉坑


粉丝福利

只要在公号“孙明展-真理财”上报暗号“刘备+你的手机号码”,即可免费获得孙明展老师及其团队赠送的价值800元的量身定制的家庭保障规划一份。定制化规划服务包括: 家庭成员保障责任综合评估;现有保险产品的性价比分析比较;基于家庭状况和需求的综合保障规划构建。 




长按二维码直接关注

孙明展-真理财(zhenlicaiAPP)


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

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


了解更多家庭保障、家庭财务规划的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