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沈家宏心理(ID:shenjiahongweixin)
引言
在对心理咨询的流派风格对比上,《格洛丽亚与三位心理治疗大师》一直是一个经典的教学案例,尽管这是一部1965年的纪录片,但我们至今依然能在一些大学课堂上看见它。
纪录片内容很简单:让同一位来访者,接受3个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咨询。
这三位大师分别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弗德里克·摩尔斯,以及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
这期我们先从人本主义开始,如果有机会,我们再考虑撰写另外两个流派的记录。
人本主义是什么?
咨询开始之前,纪录片会有一个简短的采访,让每位咨询师阐释他们的咨询理念。
身为“来访者中心”理论的创始人,罗杰斯表示:“如果我能创造合适的氛围、关系和状况,那么来访者一定会随着治疗发展而发生改变。”
那么,怎么做到这种“合适的氛围、关系和状况”?
罗杰斯问了三个问题,也是人本主义的3个重要技术。
第一个是:
我能不能在来访者面前保持真实的自我?
这一点叫“真诚一致”。
罗杰斯表示:“我非常愿意让来访者看透我,毫无隐藏。”
所谓的一致,就是他展现出来的自我与来访者观察到的自我一致。
第二,
我能不能珍惜、关怀、接纳来访者?
要把来访者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珍惜,这种珍惜是一种关怀式的、非占有式的爱。
罗杰斯直言:“我不想假装关心来访者,如果我一直都不喜欢他,我表达出来比较好,但如果发自内心地珍惜来访者,治疗过程和建设性的变化会更有可能发生。”
在罗杰斯看来,咨询师发自内心接纳来访者,会促成来访者的积极改变。
这一点叫“无条件积极关注”。
接纳来访者,接受他们此时此刻真实的自我,哪怕来访者愤怒、沮丧、蔑视、痛苦,无论他行为举止如何,咨询师都对来访者的积极面给予有选择的关注,并且相信来访者天然具备把自己引向积极的一面的能力。
“她内在有更伟大的作出判断的能力。”
第三,
我能否从来访者的内心来理解她的内在世界?
“我能否读懂她眼神里的暗示,我能否能明白她言语背后的深沉含义,我能否体会到她丰富瑰丽的内心世界?”
这一步也叫“准确地共情”。
“感觉到来自我的珍惜,她就可能会更加珍惜自己;知道我能理解她的部分感受,她可能会更善于倾听自己经历之事,倾听她过去不能捕捉的意义;也许她感受到我的真实,就能够更忠实于自己。”
罗杰斯将治疗对象称为“来访者”,而非患者或病人,在他看来,来求助心理咨询的人许多是健康的,并非病人,只是遇到了一些心理问题。
如果他们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那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因为患者重病缠身,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他必须听命他的医生,一个专家、救星、权威人士,否则他就不能得救。
而来访者和咨询师这种称呼相对平等了很多,他们是委托人和被委托者的关系,我雇佣你帮我解决某种问题,仅此而已。
再来说说人本主义的3个特点。
1、强调个体的自主性,相信来访者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2、重视关系建立,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要建立真诚、接纳、理解的关系
3、关注来访者在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
介绍完人本主义基本的理论,下面我们进入案例环节。
案例
罗杰斯的开场白并不是很“权威”,而是诚实和开放的。
“我们有半个小时,我真的不知道我们能做什么,但我希望我们有所为,我很乐意了解任何让你困扰的事。”
一般来说,一场心理咨询需要50分钟,节目组安排的仅半小时的咨询是较短的,罗杰斯诚实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的不安,在一开头就卸下了自己身为咨询师权威的形象,并且努力地营造相互适应的氛围。
格洛丽亚显然稍微有对此松一口气:“现在我很紧张,但我觉得你说话的方式很舒服,我想你应该不会对我很苛刻,但,我.....”
罗杰斯体贴地表示:“我听到了你声音中的颤抖,我知道你不容易。”
格洛丽亚开始陈述她的问题:她刚离婚,需要适应单身生活,开始带男人回家,但家里有个9岁的女儿。
她说起以前的一次经历。
女儿看见一个女孩单身但怀孕,于是问她:“如果一个女人单身,她们也会怀孕吗?”
她接下来的话让格洛丽亚更加震惊:“你和爸爸离婚后和其他男人做爱过吗?”
格洛丽亚撒谎了。但她对欺骗女儿感到内疚,在此之前她几乎从不撒谎。
她询问:“我想你告诉我,如果我告诉她真相,会不会对她有不好的影响?”
格洛丽亚的担心有3点:
1、她对女儿撒谎怀有内疚,一方面她想在孩子面前保持“一个可以被信任的朋友”这一身份,但是如果她说谎了,她会觉得自己不再值得被信任
2、她担心性在孩子看来是肮脏的,在她还是孩子时,她曾因为目睹父母做爱而对父母产生厌恶感,并且可能还担心自己离婚后与其他男人发生性行为,在孩子眼里是对父亲的背叛
3、她想要从性中获得快乐,但她潜意识对性怀有羞耻和内疚
“我几乎想要你的答案,我要你告诉我,如果我告诉她(女儿帕米)真相,会不会对她有不好的影响?”
这里能看出格洛丽亚确实是一个有咨询经历的来访者,因为她用的是“几乎”,她也知道可能不会得到咨询师的回答,但她还是向咨询师寻求了建议,然而,根据来访者中心原则,罗杰斯显然不会顺遂她的愿望。
因此,罗杰斯只是共情了她的感受:“你肯定希望我能给你答案,关于你应该告诉她什么。”
格洛丽亚说:“我就怕你这么说。”
她继续说着她的担忧:“我甚至不知道我对(可能被女儿厌恶)这件事的感受,有时候我感到内疚,在我带男人回家时,我甚至会做一些安排,让孩子抓不到我。”
但罗杰斯依然坚守他的准则,他没有给出任何引导,只是一次次地总结“你意识到自己是受内疚驱使。”“你确实有这种欲望,这种感受,但你对此感到并不好。”
格洛丽亚发出进一步的抗议:“我没有想到你就坐在那里让我忍受煎熬,我想要更多,我希望你帮我消除内疚感。如果我能消除撒谎的内疚,或者和单身男人上床的内疚,任何事情,只要能让我感觉更好。”
格洛丽亚步步紧逼,她因为内疚的折磨迫切地希望要一个引导,一个解决方案,所以她这里紧皱眉头,声音也有一丝颤抖,她无意识用这种姿态逼迫咨询师去成为一个权威形象。
罗杰斯只是注视她的眼睛,用一种缓慢但坚定的语气回应:“不,我不想让你在情感中煎熬,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是非常私人的事,我无法替你回答。但我保证,我会尽力帮你找到答案,我找不到这对你是否有意义,但我是认真的。”
也许是被罗杰斯态度感染,也许是想缓解有些紧张的情绪,格洛丽亚笑了:“好吧,我很感谢你这么说,你看起来确实是认真的。”
但这里并不能确定格洛丽亚就彻底朝罗杰斯敞开心扉,她其实是一个会用讨好和自身的脆弱去作为武器,逼迫他人顺从自己的来访,她一边用脆弱的形象向外发出信号:“我现在很痛苦,很需要指引,救救我。”一方面,她又暗暗地表示出:“如果你不是一个可靠的,能被我依赖的对象,我会对你感到失望,我会去指责你。”她不停地抛出诱饵,让咨
询师去扮演一个能指引她的形象。
许多咨询师容易在这个过程不自觉地向来访者妥协,因为他们太想得到来访者的认可了,而罗杰斯能一直保持他的节奏。
我们接着往下。
格洛丽亚有些无措地谈到:“我以为我已经消除了大部分内疚感,但现在这种内疚感又重新浮现出来,我对自己很失望,我希望无论我做什么,即使是违背道德或教养,我仍然能对自己感到满意。
“就像我有一个女同事,她像妈妈一样照顾我,她认为我一切都好,我也不想把不好的一面展现给她,我想要一切完美,但这太难了。”
罗杰斯在和她一番交谈后抓住了一个点:“那些你以为已经解决的事情又浮现出来,现在是内疚那些情绪。只有一部分的你是可以被别人接受的。”
格洛丽亚陷入了沉思。
罗杰斯接着分析:“你想要看起来完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做个好妈妈,即使你的一些实际感受和这不同。”
我们可以看见罗杰斯运用了“复述”,或者说“精准共情”的技术,这是人本主义疗法的一个核心技术,在接下来他还会反复使用。
复述有4层含义:
1、复述原话
2、整合来访者的话,清楚地复述其中的意思
3、突出来访者的某种情感
4、使用第一人称复述
这里显然是第二种复述:
整合并重新表达
。
在遭到格洛丽亚的否定后,罗杰斯重新规划语言:“你想要认可自己,但你的所作所为让你不会认可你自己?”
这回格洛丽亚回答了:“是的。”
“比如我的性生活,如果我真的爱上一个男人,我尊敬他,崇拜他,我不会因为和他上床感到内疚,我不觉得需要对孩子编造任何谎言,因为他们可以看到我对他自然而然的关心,但如果我有生理需求时,我会说:‘哦,好吧,为什么不呢,我有这种需求。’我事后感到内疚,我讨厌面对孩子,我不喜欢看自己。”
“与此同时我无法停止这些欲望,我也尝试过,我对自己说:‘我不喜欢这样的事,所以我不会再这样做了。’但接着我会怨恨孩子,我会想他们为什么阻止我想做的事。”
罗杰斯继续复述:“有时候你确实在做一些你内心标准的事情,但你刚才也说,你无法控制自己。”
在一阵沉默后随着一通有些混乱的发言,格洛丽亚又一次打算追问:“我非常希望你给我一个直接的回答,我会问的,我不期待一个直接的回答,但我想知道,你觉得,对我来说,开放和诚实是最重要的,如果我能对孩子开放和诚实,你觉得这会伤害他们吗?例如,我可以对帕米说:‘帕米,我对你撒谎感到难过,现在我想告诉你真相。’然后我告诉她真相,她会对我感到震惊、难过,那会不会更让她困扰?我想摆脱我的内疚,但我不想把它施加在她身上?你觉得这会伤害她吗?”
如果你有去看视频,观察格洛丽亚的具体神态,你会发现她每一次希望咨询师明确地告诉她答案,都是在她感到不安的时刻,在最开头、在她不信任咨询师,在她感到焦虑的时刻,她都会抛出这个问题。
罗杰斯:“我想这对你来说可能听起来有点推托,在我看来,那个没有被诚实对待的人其实是你自己。你有一点让我深受触动,你说:‘如果我对自己所做的感到满意,不管是和男人上床还是什么的,如果我真的感觉它是对的,那我就不需要担心怎么对帕米说明我们的关系。’”
其实罗杰斯这里也在拼命暗示来访者她内心真正的问题所在了:你对女儿的内疚,其实是你无法接受自己的阴暗面,格洛丽亚有种把女儿理想化、纯洁化,或者说,超我化,女儿是那个全好,而自己是保留了阴暗面的坏人,当格洛丽亚感觉自己做了不好的事,在女儿面前她会一种被审判的感觉。
但实际上她真正无法面对的是自己,她希望女儿接纳自己的阴暗面,其实是希望自己,以及周围的他人能接受自己的阴暗面。
比起她自己叙述的:我的认知上知道这很正常,但我的身体不喜欢那样。不如说,她的身体有需求,但是道德观念束缚了她。
不过,格洛丽亚身为一个来访者的素质也是很高的,她并没有因为屡次提问得不到回答而情绪崩溃,而是冷静下来追问:“我该如何接受呢?”虽然她还是在向咨询师追求答案。
罗杰斯:“你指望我,但我却好像不能给你任何帮助。”
格洛丽亚:“但我还是想你来引导我,给我一个方向,这样我不会感觉那么绝望。”
罗杰斯来了一个精彩的提问:“你希望我问你什么?”
格洛丽亚:“我希望你对我说:‘做个诚实的人,冒这个险。’帕米会接纳我,我也觉得我可以跟帕米说实话。然后我可以说:‘这边有个小孩可以接纳我,所以我真的没有那么坏。如果女儿真的了解我邪恶的一面,并且依然爱我,接受我,它会帮助我接纳我自己,就好像我没有那么糟糕。’我想你对我说,大胆去说实话,但我不想担起她失望的责任。”
解决方案已在回答之中。
罗杰斯在引导格洛丽亚自己承担接纳自己的责任,显然,格洛丽亚还是寄希望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她不想担起让女儿失望的责任,所以她一直通过提问逼迫咨询师,企图让咨询师来承担让女儿失望这个可怕的后果,她不想承担审判自己的责任,所以她把这个责任交给女儿,她其实一直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是她无法去做。
这也是罗杰斯为什么一直不给予直接的指导,因为他相信来访者其实内心知道应该去做什么,只是缺乏勇气,或者还没梳理好自己的情绪,所以他只是帮助他们理清线索。
罗杰斯:“你很清楚你要什么,你想做自己,你想让她知道你并不是完美的,你可能做了一些她不赞同的,你自己也不完全认同,但她仍然会爱你,接受你,做为一个不完美的人。”
至此,格洛丽亚的需求其实已经很明晰了,接下来要做的是把她承担责任的对象,从别人转向自己,看看罗杰斯怎么做。
格洛丽亚主动引入了一个新的关键人物:“我在想,如果我的妈妈以前能对我更坦率,也许我对性就不会有这样狭隘的态度了。如果我可以想到妈妈也有她性感、坏脾气、邪恶的一面,那就不会认为她只有一面,也会看到她的另一面......我想要帕米看到一个完整的女人,同时也接受这样的我。”
显然,格洛丽亚把母亲的形象内化了,她要求自己扮演和母亲一样完美无瑕的角色,母亲对性的羞耻让她感知,让她也为自己的本能欲望感到内疚。
罗杰斯这里一针见血地戳破:“你听起来并没有那么确定。”
格洛丽亚一歪头:“我没有吗?”
罗杰斯:“你一直坐在这里告诉我,在和帕米的关系中你想要做什么。”
格洛丽亚:“我想,但我真的不敢冒险这样子,除非有个权威的人告诉我可以。”
罗杰斯:“我很清楚的是,生活就是一场巨大的冒险。你跟她的关系,以及让她知道真实的你,都会有风险。”
这是罗杰斯给出的第一个,最接近明显指令的引导,但比起引导,这里更多的依然是支持,来访者其实已经说出了解决方案“做个诚实的人”,但她缺乏的只是迈出去的勇气,咨询师不会代为她帮忙,帮助她承担自己的这部分责任。
接下来就是一段重复。
格洛丽亚不停地暗示或明示:她知道该怎么做,但是她需要一个权威的人物去支持她,代替她承担责任,她表达了对男性的嫉妒:“我很嫉妒他们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他更不靠谱、真实、诚实,但孩子们仍然看到父亲好的一面。“和对自己的愤怒:“为什么我不能更成熟,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决定?”
而罗杰斯也
一遍遍地回应她的情感、表达对她的关注、准确地共情、理解和核查来访者的意思。
他持续地抱持她。
在某一时刻,格洛丽亚突然说:“突然之间,和你说话时,我想到,天啊,多么好,我需要你认同我,我敬重你,但我希望我的父亲能像你一样说话,我的意思是,我想说:‘天啊,我希望你是我的父亲。’我都不知道这个念头是从哪来的。”
罗杰斯:“对我来说,你像一个很好的女儿。”
这是投射,格洛丽亚把罗杰斯视为她父亲一样的角色,许多时候,投射是咨询起效的开始。
罗杰斯被视为父亲,却不是一个糟糕的父亲,而是一个理想的父母,格洛丽亚在反复地试探之后,可能发现了一点:虽然他与我的父亲一样都是男性,但他不会像父亲一样尝试支配我,要求我遵从他的意思。
然后又是一阵沉默,格洛丽亚的表情有点像在忍耐哭泣,也可能是陷入沉思,或许也只是不知道话题怎么进行下去。
罗杰斯用“解释”来打破了这个沉默:“你真的很想要对你父亲也如这般坦诚。”
格洛丽亚:“但我没办法那么坦诚,而且我想怪他,我觉得,我已经比他允许的更开放了,他从来不会像你这样听我说话,而且不会贬低和反对我。最近我在想,为什么我要这么完美,我知道为什么,因为父亲总是要我做到完美,我永远需要变得更好,是啊,我怀念那种感觉。”
格洛丽亚有一个点让人有点困惑,给她植入她必须完美的观念,究竟是父亲还是母亲?在之前的对话里,似乎是母亲,而在这里又化为了父亲的形象,或许二者兼有之,究竟是被她混杂了,还是她把谁的那部分放大到其他人身上了,那么被她内化的、内在不自觉认同的两个形象,有什么异同吗?
可能是时间所限,罗杰斯这里没有处理这个问题,他只是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入:“你一直试着努力成为父亲想让你变成的那个女孩。”
格洛丽亚:“是的,同时我也反抗着。”
“有一天我几乎是幸灾乐祸地写信给他。我知道他不会赞成,我很得意终于报复了他,就像是在说:‘现在你怎么看我?’但我真的渴望得到他的接纳和关爱......你知道我想让他说什么吗?‘我一直都知道这是你,宝贝,我真的爱你。’”
“大约两年前我回家找他,我真的想让他知道,我爱他,尽管我害怕他。”
到这里,格洛丽亚问题的根源也清晰地被揭露出来,她对自己的不接纳来源于父亲对不完美的她的不接纳,于是她预计孩子不会接纳自己,她自己也接纳不了自己。
在陈述的过程,堆积的感情终于迎来爆发,格洛丽亚流下了眼泪。
格洛丽亚:“父亲不是我真的喜欢的那类男人,我喜欢更理解和关爱别人的人,他也关心我,但是并不是以一起来沟通或者合作的方式。”
格洛丽亚:“我内心深处会感觉,我们真的很亲近,你就好像代替了我的父亲。”
罗杰斯:“我不觉得这是假的。”
格洛丽亚:“是的,你确实不是我的父亲。”
罗杰斯:“不,我指的亲近的感觉并不是假的。”
格洛丽亚:“我觉得还是有点像假装,因为我不能指望你对我有很亲近的感觉,您不是了解我。”
罗杰斯:“我能做的只是我现在的感受,在这一刻,我感觉和你很亲近。”
影片结束。
总结
有些人看的过程可能会有点厌烦:为什么格洛丽亚在罗杰斯的提醒下,还是不停地重复相同的问题?凭什么说罗杰斯是大师,他说的话其实很少,整个过程不是基本靠来访者自己推动吗?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相同的话题总是被重复。
因为之前那种坏的重复已经发生了成百上千次,格洛丽亚的内心已经深深地相信,父亲以及周围其他人都会期待她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否则她就会受到否认和攻击,所以她尝试把罗杰斯变回那个坏父亲:快点撕下你虚伪的面具,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或者只是破罐破摔的恐惧:你还要装多久?快点变回原来的模式,起码我很熟悉该怎么应对。
而咨询室內只是数次的对抗这种重复,就要改变过去几百上千次的模式,是不容易的,咨询师需要的是从始至终地坚定:无论你是什么样子,都可以得到包容,不是所有的人都如同你的坏父母。
通过无数次的重复,通过表现不被撼动的包容,来访者才能慢慢卸下包袱,他们能从咨询师身上看见榜样的力量,相信:“既然咨询师能在这种重复的打压下坚持他原本的样子,那我也有改变的机会。”
并且这种榜样不是咨询师刻意指引要他学习的,而是来访者自然而然的行为,也因此,来访者自始至终是忠于自己的。
而格洛丽亚事实上也是个高素质的来访者,她思路清晰,表达顺畅,对咨询有一定认知,愿意敞开心扉,具备相当强的学习和反思能力,在这次示范面询后,格洛丽亚注册参加了罗杰斯的另一个培训班,与罗杰斯抱持了长达15年的联系,直到逝世。
就像罗杰斯在一开头说的:“也许她感受到我的真实,就能够更忠实于自己。”
第二点,罗杰斯被称为大师的原因,正在于他能在悄无声息的指引下,把支配整个咨询的人,从咨询师让位给来访者,并且保证咨询不偏离方向,只有这样,来访者才相信改变是得益于自己的力量。
我们能从格洛丽亚的言行找到一个矛盾之处,她希望有一个尊重她意见的男性共处,但实际上,在她不断追问咨询师的举止中,她实际上是在逼迫另一个人变得权威、具有指导性,要直白地给她清晰地命令,就像他的父亲会明确要求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她也不停地在咨询师身上确认什么是正确的。
如果罗杰斯经受不了来访者的诱惑,去做那个建议者,他就会成为一个格洛丽亚坏父亲一般的角色,他还是以旧有的模式去对待他。
实际上,这也是人本主义经常会被轻视的点,许多人觉得人本不给建议,似乎只是一味地复述来访者的话,没什么技术含量。
但忍住不给建议,基本上没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好为人师是人类的天性,罗杰斯能成为大师,就是他克制了这部分指引别人的渴望,他把来访视为一个平等的,有能力解决自己困境的人,而他直接给他们提供支持而已,他们从来不需要他的建议,他们自己知道怎么走出困境。
相信你的来访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点非常困难,因为有时候来访者都觉得自己是个废物,而人本主义就是要去相信,来访者自己都不相信的潜力。
人本主义相信解决方案已经在人们心中,它只是帮助人们忠于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培养他们践行的勇气。
当然,罗杰斯也并非十全十美。
齐默林在《罗杰斯心理治疗》中对该个案做过批评,他发现罗杰斯在本次咨询中对那些来访者带有自我挫败情绪的谈话不做反应,格洛丽亚在前期多次表示了自己主观上的不安,但罗杰斯只是点头微笑,或发出“嗯,嗯”的回应。到了后半段,罗杰斯开始回应格洛丽亚的情感,她才慢慢进入状况。
齐默林猜测,罗杰斯是为了加快建立咨访关系,避免使格洛丽亚感到尴尬,或者他觉得,那只是格洛丽亚一时的情绪反应,不是她真正希望谈论的东西,罗杰斯是在等她谈论“正事”,似乎有意识地把她从主观感受拉到现实世界。
到了后半段,罗杰斯才开始更多地回应格洛丽亚的主观感受,但谈话过程中表现出了与他过去一贯不同的风格:他是根据自己的参照系而非格洛丽亚的参照系做出回应。
例如在谈到“冒险”时,罗杰斯表达了他的态度“生活就是冒险”,齐默林认为此时应该谈论格洛丽亚关于冲动与行为准则的冲突问题,询问格洛丽亚的行为标准是什么,但罗杰斯只是输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时间过短导致话题无法展开。
其中的好坏,各位看官仁者见仁了。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 沈家宏最新力作!震撼上线!
🔥
《初始访谈:咨询框架与实操解析》
✅
200分钟
案例示范与解析
✅
100个
难点、易脱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