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美国高中留学
美国高中留学,专注美国高中,美国本科(美高在读)顶尖名校申请规划服务。超过5万人关注的低领留学平台。我们的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实现不一样的优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酱油哥张夫子  ·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留学? ·  昨天  
酱油哥张夫子  ·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留学? ·  昨天  
LeaderCareer  ·  英国校招 | ... ·  3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否认“内乱”,奉陪到底!尹锡悦发表谈话称:无 ... ·  3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花600万读了个假的上纽大,机构的水太深了... ·  5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全球首个跨学科科学排名发布:MIT拔得头筹,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美国高中留学

一个美国女孩的中国初中留学记——在大学当老师的妈妈是如何无条件支持孩子的梦想的

美国高中留学  · 公众号  · 留学  · 2016-12-06 15:39

正文



本文节选自钱志龙新书《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当校长》


文 | 钱志龙(培德书院国际学校总校长),转载自博雅小学堂


(硅谷)半岛学校的大多数孩子都是从3岁就被送来学习,所以当他们读完小学的时候,他们都能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并用它们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


读完初中,便已经具有名副其实的双语双文多元文化的世界公民的雏形了。


天天就是这样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孩子,家里完全是高加索人,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荷兰裔的美国人,都不会说一句中文。他们本来是想让孩子学法语的,但报名的时候法语班满了,他们觉得中文也不错,就很随意地决定了。

    

有时候老天就是这样神奇地把你推到你的人生轨迹上去了,从一开始的陌生、抗拒,然后越来越亲切、喜欢、如饥似渴,到最后我都甚至要怀疑天天上辈子是不是中国人了。除了吃素这一点不太像大多数中国人以外,天天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非常“中国”。

    

就这样,天天在一天天长大。读到初一的时候,有一天,天天突然对妈妈说:我学了这么多年中文,为什么我不能去中国读中学呢?一般的妈妈听到这个的正常反应多半是:  “你疯了吗?”可天天妈妈的回答是:“对啊,为什么不呢?”这也是我在美国听过最多且最经典的对话之一:“为什么?”


“为什么不?”也许就是这种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态度,决定了美国可以迅速崛起,硅谷可以引领世界创新之潮。


“淡定妈”不但没有被“不羁女”的大胆想法吓到,更做到了普通妈妈做不到的一点:绝对不帮忙。  


既然是你想要的事情,就得靠你自己去实现。你负责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同时,你也为你的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一切后果负全责。”  “淡定妈”瞬间变身为“甩手妈”。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天天查阅各种网站,在图书馆搜索关于中国学校的各种信息,全面了解并分析她所要面临的挑战。我只记得她来跟我咨询过一次,但问的是非常鸡毛蒜皮的小事,明显就是一个早已拿定主意的架势。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她们母女的计划时,我并没有太当真,因为我也觉得那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经过一番删选和试错,最后天天拨通了复旦附中校长办公室的电话。“喂,校长您好,我叫麦天天,我是一个从小学习中文的美国女孩子。我很喜欢中国,也很喜欢你们学校,我可以来你们学校上学吗?”

    

“啊,啥意思啊?哦,真的假的啊?嗯,吾想一想哦~…哦,那好吧。”看来这位校长也有点被吓到了。

    

有时候,生活其并没有我们大人想的那么复杂,事情也没我们大人们想的那么困难。就这样,2012年的夏天,天天来到了上海,成为复旦附中一名普通的初二学生。请注意,不是国际部哦,这意味着天天作为唯一一位非中国籍的孩子进入了中国的一所重点中学,要用中文和其他中国孩子一起学习生活。

    

天天不但自己如约前来,为父母省下一笔高额的学费(半岛学校的学费真的不便宜),而且她还把妈妈也带来了,并为妈妈在学校找了一份差事:教英语。


天天妈妈本来就是大学里教剧本写作的,她一边给中国的孩子上英国文学课,一边照顾能干但仍未成年的女儿。这样复旦附中不但多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留学生,还因此得到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这是多么两全其美的事儿啊!

    

即使如此,包括我在内,大家都为天天在复旦附中的学业捏一把汗。


虽然我知道她的中文真的很地道,但是我怕天天未必能适应国内的教育体制。


如我所料,天天的英语课是游刃有余的,她也迅速成为中国孩子们的偶像,谁不愿意跟母语者练口语呢?中文课她也勉强能应付,除了学古文的时候有点便秘般的痛苦。


数学课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及格,她也做到了。我真为她骄傲,不光为她的“有所为”,更为她的“有所不为”。

    

一年很快过去,天天并没如期回到美国,安心上她的美国中学。她觉得这一年过得太快,她还没来得及领略中国的博大精深。上海虽舒适宜居,国际化程度也很高,但只代表了中国的很小一部分人群和文化


复旦附中给了她想要的原汁原味的学习体验,但也让她了解了它的局限。和妈妈商量一番之后,她又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并拨通了北京四中校长的电话。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次就更驾轻就熟,水到渠成了。


2013年夏天,天天母女移居北京,转学到这所很多北京孩子打破头都进不去的学校。妈妈也通过这一年的热身.结识了足够的朋友,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在CCTV为自己找了一份编审的T作。


经济条件改善后,她们也改变了之前住在上海近郊的教T宿舍的一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在帝都CBD闹市租了个三室一厅的大房子,母女俩可以更方便、更尽兴地探索这个十分古老又九分现代的城市。

    

通常在美国,初中的女孩子情窦初萌,开始注意自己的穿着和身材,也会开始尝试化妆,心思变得更敏感易伤,有可能生出很多让家长校长头痛的青春期问题。性格多少有点男孩子气的天天却因此躲过一劫,在新的学校如鱼得水。母女俩利用大块时间走出北京,到中国各处旅游。


2014年的元旦假期,我受够了北京的严寒污浊天气,躲到名不见经传的广西北海避寒。谁能想到,天下之大,竟然在一艘摆渡游轮上巧遇同样去避寒,却发现北海比北京还冷的天天母女俩。


我们忘情地尖叫着拥抱,把一条船上的人都吓了一大跳。这个世界真是小得不成样子了。

    

天天的故事确实是个特例,但也并不是完全不合情理,不可复制。我们反观天天的成长过程,可以发现,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天天生性开朗热情,没什么心机,和男女同学都相处融洽。她喜欢大声说笑,爱好广泛,甚至有点“女汉子”的气质。


天天并不是班里书面成绩最好的一个,永远排名第二。她们班还有一个学霸级的金发姑娘。但是对此,她和她的家人毫不介意。当年排演舞台剧花木兰的时候,我认为她最适合演女一号,但她却心甘情愿地反串了一个男配角一一花木兰的战友,而且反串得惟妙惟肖,呆萌可爱。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天天历险记”,让她可以在如此年纪,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并最终实现目标呢?有几个元素很重要。


首先是她的家庭教。天天爸爸话不多,是一个实干派的硅谷实业家。天天应该是传承了他敢想敢做的创业者天性。天天妈妈的职业是Cinematic Storytelling.没有贴切的翻译,应该就是剧作家之类的工作。


她自己也是一个从身体到灵魂都无拘无束的女子,对天天天马行空的想法不但不阻挠、不恐吓,还可能“火上浇油”。

    

第二,天天从小就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是很多同样聪明优秀的中国学生身上缺乏的东西,他们一直活在老师和校长的鼓励和捧杀里,父母的期待和全面操盘的规划与呵护中。


他们很少有机会,也没有什么时间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谁,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第三点就得归功于双语教育了。这些孩子们从三岁开始就生活在两种语言环境里,用两种工具去探索世界,在两套系统里学习,要适应两种老师的文化背景、教学风格和和测评标准,要体验并内化三种以上的文化。


经过十几年这样的熏陶磨砺,除了比接受单语教育的孩子多了一把实用的“刷子”之外,孩子们的学习力、适应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面对新的环境只有原生态的好奇和探索心,没有不必要的恐惧、偏见和顾虑。

    

现在天天已经回到美国,在硅谷家附近一所口碑不错的高中读书。她每个假期都不会闲着,如果没有来中国做实习的话,她就会在中国公司在硅谷的分公司做翻译,帮CCTV纪录片的剧本做审稿助理,协助制作央视英文频道纪录片。


除了对媒体充满兴趣,她还精通Java等程序语言,是学校的机器人小组的主力兼财务总理,已经四次受邀参加“机器人世界杯”。


★ 你距离名校还差多远?


新申请季即将开始,很多家长和学生对学校选择/时间安排/面试准备/活动选择/美高选课以及文书写作等申请事宜不知道如何规划,更不明确自己的水平最有潜力申请到什么样的名校?


没关系!我想你需要方舟留学资深美国留学顾问为你做一个免费的评估!


长按二维码参与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