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夜职场
每晚,我们在这里不见不散!软件相关问题,可以详询人工客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今夜职场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不要随便吃苦

今夜职场  · 公众号  ·  · 2025-01-27 22:00

正文


作者丨徐小栩
来源丨十点读书(ID:duhaoshu)

推荐丨今夜职场(ID:jinyezhichang)


人民日报曾发布过一项调查结果:

大学生毕业后半年内离职率为33%。

辞职理由五花八门:“工资低”、“没前途”、“无效加班”。
 
这届年轻人给大众留下了“频繁跳槽”、“不能吃苦”的标签。

当然,评论区里也有不同的声音:

“别怪年轻人不能吃苦,是有些苦压根儿没必要。”

“不是年轻人不能吃苦了,而是变聪明、变理智、变得通透了。”

老一辈理解的苦,更多的是低维度的身体之苦。可如今时代变了,单纯的吃苦耐劳已经起不了多大作用。

思考“吃苦”的真正含义,是这届年轻人教会我们的课题。

为什么你吃那么多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网友@棉花糖一直很信奉“吃苦是补”的说法。

毕业后,她义无反顾地去了一线城市打拼,可高消费让她根本消受不起。

为了省钱,她租了离公司很远的住所,通勤将近两小时。

每天早晨6点多钟就要出门,来不及吃早饭,就胡乱对付几口。

为了多挣点加班费,她节假日几乎从来不休,每天两点一线。

房子没装空调,夏天和冬天特别难熬,她还习惯点便宜的外卖,日子过得很紧巴。

这样过了两年,她的工资没见长,倒是得上了慢性胃炎,经常感到心力交瘁。

她想不通,明明自己很努力,也很能吃苦,为什么一直这么累。

她不得已辞职回了老家。

其实,人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明明可以不去吃苦,偏偏吃了得不偿失的苦。

让自己过得不痛快不舒服,对生活毫无帮助。

不改变认知,蒙着眼睛走路,累到精疲力尽也看不到方向,反而背道而驰了。

生活中,有很多人标榜吃苦观,似乎这是一种高尚品质,可结果往往令人心酸:

不舍得扔掉剩菜,把自己吃出肠胃病,进了急诊室;

大夏天不开空调,热到头昏脑胀,最后身体虚脱中了暑;

提着重物走了几公里,引起肩周炎,好几天缓不过劲儿来......

王小波说:

人生最容易得到的就是痛苦,那些为了体验而体验的痛苦,真的有必要吗?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有病。

生活确实不易,然而这种不易极有可能是自己强加的。

盲目吃苦,是变相地压榨和透支自己,只会消耗体力和意志力,让你偏离正确的人生赛道,过得越来越辛苦。

吃苦是一种耐力,但不是必须品。

如果不去刻意吃苦,轻松愉快地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堪,也许所有问题都不会困扰到你。

可以说,有没有成就,过得幸不幸福,跟传统意义上的吃苦没有半毛钱关系。


吃低级的苦,只能重复生活的怪圈

俞敏洪说过一句话,引发无数网友赞同:

“低维度的重复劳动,不管是勤奋还是努力,都是没有用的。”

因为每个岗位、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上限,即使再努力也突破不了自身的价值。

这就好比你把一个字写了一万遍,虽然很用功,但不能靠它认识所有字。

看过一个纪录片。

深圳的一家电子厂里,有一群20多岁没有学历的年轻人,每天早晨八点准时进厂工作。

工作极其简单,拿着螺丝刀拧螺丝,对准、放下,再对准、再放下,一天重复成千上万次。

如果动作慢了,就会挨训,随时丢掉工作。

一直忙到中午十二点半,他们才可以休息一个小时,吃顿午餐。然后要继续干到晚上九点,才能回宿舍休息。

这样日复一日重复着超负荷的劳动,赚到的薪资却很微薄。

打游戏是他们下班后唯一的娱乐方式,但每当冷静下来他们对未来充满忧虑。

他们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某些人,周而复始做着同样的事。

整天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看似很努力,却始终在原地打转,得不到真正的成长进步。

自媒体人@郑小焦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两年半,是整个部门业绩最好的,深受老板器重。

可繁忙的工作压得她喘不过气,每天下班后浑身疲惫,恨不得马上倒下昏睡过去。

后来,她毅然选择跳槽到了另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制度合理,分工明确,基本能准时下班,相对来说轻松许多。

她不断充电,学习相关专业技能,没过多久就拿到了跟上家公司一样的待遇。

有句话说得对:

“低水平的忙碌,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如果没有思考,勤奋就没有意义。”

机械的工作,永远无法突破技术上的壁垒,只能白白荒废时间,成为安于现状的借口、逃避挑战的掩饰。

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跳出无效吃苦的怪圈。


吃高级的苦,才能突破命运的重围

很多人羡慕刘润的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和商业洞察力,但这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他从初中开始写小说,高中开始写诗集,2003年开始写博客,写作已经坚持了十几、二十年;

他从大学开始参加辩论赛,2002年编写了一门“项目管理”课程,给微软和全国软件园讲课;

他初中就自学了大学《形式逻辑》,接受极其残酷的逻辑训练,做技术的前几年,被客户逼疯。

作为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他主动转向市场岗,逼着自己改变。无论多忙都坚持学习,无一日间断。 

当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会主动去奋斗,逐渐向目标靠拢。

正如稻盛和夫说的:

吃苦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它本质上是一种自制力、自控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