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鬼脚七
鬼脚七,真名文德,自媒体人。做自己,爱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夜听  ·  睡前一段话丨不忘初心 ·  13 小时前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3 天前  
青年文摘  ·  请积极夺回线下的生活 ·  4 天前  
青年文摘  ·  当一个人不再联系你,最好的对策:1个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鬼脚七

心经智慧丨做事总是半途而废怎么办?

鬼脚七  · 公众号  · 美文  · 2018-03-02 13:25

正文



01

你会半途而废吗


最近有个朋友在微信上问我: 《心经》抄了五十多遍了 感觉没啥用 ,想放弃了,可能是我 慧根 不够吧。

看起来是个例,但如果把下划线的部分替换一下,就变得特别眼熟。

比如,

这份工作已经干了一年多了,也没啥起色,想放弃了,可能是我能力不够吧。

英语学了好几年了,也没啥进步,想放弃了,可能是我没语言天赋吧。

跟他/她谈恋爱谈了好几个月了,也没啥进展,想放弃了,可能缘分不到吧。

就像歌里面唱的那样:

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

谁都以为热情它永不会减

除了激情褪去后的那一点点倦

为什么我们特别容易半途而废?

因为天性里那一点点懒。

佛经上说懒惰分三种:

第一种叫 “同恶”懒 ,拖延症、瞎墨迹、明日复明日的态度就是同恶懒惰。

这个我们太熟悉了,能倒着就甭站着,能歇着就甭忙活。毕竟,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很轻松。

第二种叫 “耽著劣事”懒 ,每天看着很忙,但其实干得都是些散乱无意义的破事儿。刷朋友圈、看抖音、分享八卦和段子。

第三种叫 “自轻凌”懒 ,做正经事的时间都被拖延和破事给占了,最后Deadline快到了,开始着急,火烧眉毛。于是要么 推卸责任、乱找借口 ,要么 自轻自贱、敷衍扯淡 ,“不是我的错,是别人没做好。”“我太差劲了,看来能力真的不行。”

常年累月下来,好端端的一个人,变得意志消沉、自信心不高,生活也变得无聊和迷茫起来。

不努力一定很轻松吗?

我看未必。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02


精进度懈怠


对治懒惰懈怠的办法,就在《心经》里,叫精进。

260个字里没有精进啊,我是不是抄了一部假《心经》?

莫慌,听我慢慢给你解释。

《心经》全名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除了“心”和“经”两个字似懂非懂之外,其他六个字,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其中,波罗蜜最让人费解。

精进就藏在波罗蜜当中。

在梵语里,波罗蜜勉强可以翻译为“去彼岸”,去的方式有六种,也就是六波罗蜜,又称六度。 精进是专门度懈怠的。

可能读到这里你心里开始抗拒了,不就是让我动起来吗,要是做得到,我早就做了。

没有做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尝到甜头。

佛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懒蛋,叫难陀。

他出生于富贵人家,很聪明,什么都好,就是喜欢赖床,一睡能睡一天。

他父亲看了很着急,请很多人来给难陀治病。 可谁又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呢?

终于有一天,佛陀来到了难陀家里,他给难陀一根檀杖,说:“如果你稍稍勤快一点,叩打这根檀杖,就能听见一段音乐,然后看见地下埋藏的宝藏。”

难陀不信,叩了一下,果然听见了音乐,看见了宝藏。

尝到甜头的难陀心想, 我只需要做这么一点点努力就能得到这么多,那如果我勤快点,岂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从那以后,难陀再也没赖过床,他甚至邀约众人一起去大海采集宝物。每次都能满载而归,在这样的信心下,他开始认真听闻佛陀讲法。

佛陀说,难陀再未来世中也将成佛,佛号“精进力”。


03


要精进,不要执着


在这个故事里,那根神奇的檀杖就是精进,地下的宝藏就是“甜头”。

尝到甜头的前提是 不要混淆精进和执着

看似都是努力奋斗、勤奋拼搏,但达成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精进能导致欢喜积极的状态,让人尝到甜头,而执着只会制造压力和痛苦。

这是因为执着的特点是抓取,以为自己能通过抓取拥有什么,可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律是无常的 ,因缘聚时,一切从法中来,因缘散时,一切还归法界中


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吝啬鬼葛朗台在弥留之际,“裹紧被子”生怕别人偷了去。“几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子”,临终前还吩咐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红楼梦》的开头,《好了歌》里唱到: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在无常作用下,任何事物都是转瞬即逝的。

越是得不到,越要去抓取,最后陷入的死循环就成了轮回。

而精进刚好相反,它的目标是通过努力让人解脱,彻底摆脱痛苦的循环。

精进的模式是动态的,不断拿起,不断放下。

心中无挂碍,做事不纠结。

对过程的专注,会升起无穷的乐趣,在未知的道路上探索,处处都是风景。


《世说新语》中,王羲之的儿子王子遒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忽然忆念起了好友戴安道,于是马上乘船启程,“经宿分至”,到了门口却又折返回去了。

别人问起缘由,他说 “乘兴而来,尽兴而返,何必见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