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78-7-5598-6851-0
王炳华,著名考古学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到新疆从事考古工作,历六十余年。曾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两次被评为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退休后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吐鲁番古代文明》、《乌孙研究》(合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天山生殖崇拜岩画》、《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合著)、《新疆历史文物》、《沧桑楼兰》、《精绝春秋》、《西域考古历史论集》、《新疆访古散记》等。王炳华先生作为新疆考古领域的拓荒者,在新疆大地考古行脚六十余年,备历艰辛,多次步入常人足迹难及的罗布淖尔荒原、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进行持续多年的发掘,穷搜细究幸存至今的诸多细节;他的楼兰、鄯善考古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了既往中外考古学者在这些遗存点上所做的工作。
本书基于王炳华教授对楼兰、尼雅以及邻近区域的多处遗址所持续进行的考古调查和科学发掘,是作者四十余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汇集。本书可以为有志于新疆考古的学人提供第一手考古资料,作者开阔的视野和对历史文化、文明交往变迁的深刻认识,也极具启发性,是老一辈学者的精神瑰宝。楼兰、尼雅遗址的发掘,是20世纪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从20世纪初斯坦因劫掠式的挖掘,到新中国考古工作者数次前往进行的探研,其中的曲折沉浮、得失荣辱,都被书写在本书中。
王炳华是自1979年以来楼兰、鄯善地区考古工作的重要领导者和参与者,被誉为“新疆考古第一人”。本书立足于作者多年的实地考古工作,对汉晋之际新疆楼兰、鄯善地区的文明兴衰做出了较为完备的研究。
本书所收入的研究文章写作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不仅是对具体的考古研究课题如居卢訾仓故址、伊循故址、小河墓地遗址、西域的汉代礼制和服饰等的深入研讨,也是对楼兰-鄯善考古史的系统梳理。
继“新疆考古先驱”黄文弼之后,王炳华先生见证并推动了新中国的新疆考古事业从无到有、从沉寂走向辉煌。文集中处处流露的治学态度,不仅体现着内敛谦逊、笃定沉稳的民族精神,也鼓舞、指引着后学,踏出属于中国考古学人自己的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疆考古事业,王炳华先生的贡献最为突出,完全称得上新中国新疆考古第一人。
——孟宪实
王炳华先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尤其在西域-新疆考古领域,以其几十年的考古经验和成绩,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尊重。
——朱玉麒
王炳华先生对新疆考古的贡献是全面而深刻的,他使新疆考古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其中一以贯之的是王先生始终践行着的学术精神和学术理想。
汉匈角力,拓出华夏历史新篇章(代序)
辑一 罗布淖尔考古与楼兰-鄯善史研究
辑二 尼雅考古与精绝历史研究
辑三 从新疆考古看丝绸之路的开拓、变化、奉献
后记
罗布淖尔考古与楼兰-鄯善史研究·引言
《史记》《汉书》中记述西域小国“楼兰”“鄯善”,语焉不详。随着历史长河流泻,时过境迁,至20世纪初,除了少数专事西域研究者,中外史学界对地处偏僻的新疆与新疆沙漠中这些短暂显示光辉的弹丸小国,已少见关注。
1901年,20世纪帷幕初揭。在这一年,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1865—1952)发现了楼兰古城废墟,并在楼兰古城内发现了多件记有“楼兰”字样的汉文、佉卢文木简、纸质文书。从此,楼兰、鄯善跃入国内外学术界的视野。1906年12月,斯坦因(MarcAurel Stein,1862—1943)在充分准备之后,进入罗布淖尔荒原及楼兰古城。他雇用数十名农工,在楼兰挖掘了11天,获取大量文物。随后又在米兰佛寺中发现、挖掘并带走了有翼天使画像,为世人掀开了古代希腊文明远及罗布淖尔荒漠的画面一角。
继斯坦因之后,1910年日本大谷探险队进入新疆。大谷探险队欠缺专业考古素养,考察记录粗疏。橘瑞超在楼兰城中发现了“李柏文书”,史料价值一流,但出土情况却没有记录。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觉醒、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后,终止了西方列强学者对西域大地,包括楼兰等遗址的考察、发掘。但中国学术界当时自身也还没有力量单独进行西域考察活动。
20世纪30年代前,西方学者在罗布淖尔荒原,尤其是楼兰、米兰的考古,对相关文物考古遗存造成了巨大破坏,但在西域历史文化研究上,也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收获,有其贡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亚腹地沙漠深处的这些古代遗存,比如其中西亚艺术风格的绘画、雕塑,佉卢文木牍及其封泥上的希腊神像,贵霜钱币,佛寺中的有翼天使像,波斯风格的玻璃器残片等,清楚显示了来自古代波斯、中亚希腊化城邦的文明信息,它们与大量汉文简、纸、丝绸、漆器、铜镜、五铢钱,一道呈现了黄河流域古代文明与亚洲西部大地文明交相辉映的景象。而这一点,正是亚洲内陆腹地古代文明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斯坦因对此进行了揭示,无疑,这为中亚古代文明研究展示了一个新的方向。
对罗布淖尔荒原、楼兰古城等重要遗址展开进一步考古,则要到近五十年后的20 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这片地区的工作,包括文物普查、遗址保护、抢救性发掘等,迄今未稍停息,获得了重要的、远远超过既往的成果。
1979年,因应形势要求,新疆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进入罗布淖尔,觅见了楼兰故城,发现了古墓沟,并完成了当年斯坦因只做了一半的汉代墓地和汉晋西域长史府故址垃圾堆的清理工作。此后,又调查、验证了斯坦因当年足迹所及的墓地、遗址,清理了LE 墓地,发掘了营盘古墓区,全面发掘了小河墓地,对米兰遗址也做了深入一步的调查,发现、测定了伊循一处古代灌溉水系,并在米兰河北岸发现了一处汉代遗址。这些工作虽不能说是有严密的计划,一些发掘清理也只是在清理盗墓贼的劫余(如LE 古墓地),但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收获。对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也获得了较当年贝格曼(Floke Bergman,1902—1946)局部发掘远为丰富的文物资料,使得分析研究能更进一步扩大、深入。
近三十年的罗布淖尔考古,结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沙漠、地理、水文、气象、动植物学等自然科学工作者对这片地区多次综合考察的成果,促使历史考古学者深刻思考一个问题:在不太长的一千五六百年间,曾是丝绸之路要冲的罗布淖尔大地和楼兰绿洲,怎么就化为了一片没有生命的荒原?曾经烟波浩渺的罗布淖尔湖,竟然成了滴水不存的盐漠荒滩?古代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变化,存在怎样的关联?在地球生态危机日益明显的今天,认真剖析楼兰绿洲从兴盛走向绝灭的过程,全面检视人类社会活动与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吸取一切可能的历史教训,是应该、也必须提上日程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比起20 世纪30 年代以来通过这些遗存只关切其中的点滴文化内涵,更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