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认知中,投报电影节展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它无非就是找到一个符合其征片要求的电影节,然后报名、投递、交费。即便有一些问题,比如自己的片子投什么电影节比较合适?这一电影节的含金量是否足够?收费会不会过高?遇到这些疑问大多数人也认为通过自己的研究可以做出很好的判断。远远没有到需要专门去上课的地步。
然而事实上,投报电影节展远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在与《青年影人电影节展投报策略实训营》课程讲师蔡东妮(以下简称东妮)的对话中,她解释到,投报电影节展不仅需要在宏观上做大量数据的调研和信息的获取,也需要微观上对具体片子做具体分析,在投报前期做出精确的判断,并在之后根据结果实时的对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东妮已带领团队代理超60部短片全案运营,将电影节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规律,并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师单元、特别策展单元、4K修复单元)有着一定协助策展经验,她对于当下电影节生态以及青年导演普遍的状态有着深刻的认知。
在她带领的团队的运营下,《沙巢》《林月珍女士》《廿廿》《秋来秋去》《入土为安》《美丽岛》《河童》《蚂蚁》等短片在各大节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电影的导演也逐渐被业内看到,开始稳步地向前发展。
在访谈中,东妮从自身的学习经历与实践经验出发,向我们介绍了电影节之于青年导演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青年导演对于电影节认知上的误区,并细致介绍了她的课程如此设置的原因以及它将带给学员们具体的帮助在何处。
东妮与电影节的关系很早就已经开始,在读研之前,她就已经在上海电影节从事一些创投相关的工作。在成功考取王垚老师的研究生之后,她开始正式地进入到电影节研究的学术领域之中。
作为王垚老师的开门弟子,她从研一开始就被严格要求,阅读了大量电影节相关文献,基本涵盖了国外电影节研究相关所有的书和论文,
这让她从一开始就打下了牢靠的理论基础。
同时,在研一时,便有一些同学开始找到东妮,请她帮忙做一些投报电影节的策略支持。这些工作在一年左右时间内慢慢呈现出了一些成果,导演之间相互推荐,也让她有了一些成就感。
而身边几位朋友发生的事情,最终让东妮真正下定决心创业。为投报电影节,她的朋友们寻求了一些机构的指导,但结果是花了很多钱,却一无所获,或者收获不甚满意。最后纷纷跑来向她求助,面对这种情况,她开始帮助他们去做方案,去做策略。
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她自身的自信,积攒了经验,并且她身边的一些朋友也认为她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慢慢有朋友表示愿意跟着她一起做相关工作,
在许多人的鼓励与支持下,东妮下定决心创业,最终成立了逗马贰叁这个品牌,开始帮助一些导演的影片制定电影节策略。
至今逗马贰叁代理的多部长短片入围了国内外知名节展。
其中《沙巢》入围国际A类电影节塔林黑夜电影节,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不错的首映机会,在国内有超过十个电影节获奖。《河童》入围奥博豪森国际电影节(短片电影节中的三大)与台北电影节,更是2024年富川奇幻影展短片竞赛单元中唯一入围的亚洲短片。还有诸如《入土为安》入围了FIRST惊喜影展、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节等,《蚂蚁》入围了FIRST青年电影展、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节等电影节。其中部分优秀案例获奖奖金在15万以上。
许多导演在一系列电影节亮相后开始被行业所熟知,东妮也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们对接一些资源,持续关注这些导演后续的发展。
这些事情让一切变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
对于非商业电影导演而言,电影节可能是最重要的地方。
在电影节研究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电影节是青年导演“成长必经站点”。东妮同时也用了“文化增值”的概念去解释为影片寻找合适的电影节对于导演的意义所在。
在电影节的系列巡回中,导演的作品不仅能够得到大量评委们的观看,也会与第一批观众产生交流,甚至能在不同的国家产生新的文化意义,这对于导演本身而言是一个文化资本的累积。
此外,电影节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在其中可以快速地达成信息的交流、交换,甚至达成合作。对于导演而言,在电影节可以认识投资人、认识各领域创作者,并能为未来的剧组物色人选
,比如贾樟柯当时就是在电影节上认识的摄影师余力为,之后两人合作了《天注定》《江湖儿女》《山河故人》等影片。
电影节的这种“欢聚性”对于创作者而言非常的重要。
而更为实际的作用在于,对于青年导演而言,入围一个含金量比较高的电影节,对他后续的人脉积累,得到更多资金来源,未来创作获得更多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具体的帮助。
在东妮的观察中,几位与他们合作的导演,在电影节获得了一些成绩之后,不论是商业发展上或者业界认知度上,与同龄人相比,都有了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对于一部分“妄自菲薄”的导演,当他们的影片在电影节上“通杀”,他们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对的,眼神中都多了几分坚定与光芒。
也正因此,合适的电影节展策略之于青年导演而言十分重要。
而目前许多青年导演在投选电影节上面有很大的误区,他们的影片也常常因此错过了很多良机。东妮在这个问题上深有感触,
她列举了目前青年导演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是首映给错电影节的情况
,一些导演认为自己的片子不够好,从而去了一个含金量相对低的电影节,错失了重要的首映机会。
二是对自己的定位过高,并认为好的电影节很少
,可能花一年时间去投10个难度极高的电影节,却收不到任何成效,从而浪费了许多时间。
三是一些导演存在对国内电影节的偏见
,认为国内电影节的帮助不大,错失了国内的许多机会。
四是最常见的,一些导演花了很多资金去投一些不扶持新人、基本不选中国电影的电影节
,国内创作者去投报这些节展不仅收不到什么成果,还会损失昂贵的报名费。
五是一些创作者在创作阶段只顾着自己的创作,而从来不去考虑电影节可能选择什么样的片子,不考虑后续的发行
。最终在需要投报电影节时面临着比较艰难的境地。
这些误区让一部好电影可能由此就被埋没了。东妮一直以来所做的事就是希望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从而让好电影能被更多人看到,获得它应有的赞誉。
在投报电影节这件事情上,他们团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做了一个其他人不太愿意做的事情,去调研整理了各种电影节的体系。
目前世界上电影节的数量非常庞大,全球大概有15000个左右的电影节,然而其中鱼龙混杂,纷繁杂乱,在这些电影节中,要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电影节就需要做非常多的工作,而目前东妮所带领的团队已经将1000个左右重要的电影节筛选出来,并将其划分到20个左右的体系之中,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数据库,并且这个数据库会根据信息的变更不断地调整。
这些信息也并非网上就能随便搜集到,而是需要真正与当地的电影人沟通才能获取到。
试图换位想象一下,当你如数家珍地列举中国有什么电影节时,外国人可能只听说过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一中国唯一的A类电影节,然而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电影节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和多样化的层次。
也正是
因为有这一数据库的支持,他们可以为每个片子制定一个最适合的专属电影节策略。
并且在每部片子漫长的投报电影节历程中,他们的团队都会持续的跟进,他们将这一历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会根据情况适时地做出调整,以确保尽快拿到有含金量的成绩。
正是认知到了许多导演在投报电影节上存在那么多误区以及在投报电影节上有着信息不对等的情况,
导演帮才联合逗马贰叁、幕课,精心策划了《青年影人电影节展投报策略实训营》这样一门从实训角度出发讲解如何投报电影节展的课程。
“目前国内的教育体系当中非常欠缺,但对青年导演来说又极其重要的就是投报电影节展相关课程。”
在许多人的普遍认知中,会以为电影节没什么可以学的。但事实上,电影节比想象中复杂许多,甚至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电影节研究这样一个专业方向。
就东妮自己而言,对电影节长期的调研,以及经手过的几十个项目,让她对投报电影节展有了切实的认知,这让她的课程更多的从实际出发,去分享她的一些经验之谈,以及踩过的“坑”。能让大家在投报电影节展的时候,规避这些不必踩的“坑”,这是这个课程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