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是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稻盛和夫等共同的心灵导师。欢迎扫码关注【明代大儒王阳明】
汉武帝文武一生,内修法度,外攘夷狄。当他把目光转向茫茫戈壁,雄心万丈,豪情顿生:何日一雪大汉和亲之耻?而谁来做他的大将军?谁为他驰骋沙场,开疆扩土?风云际会,他发现了爱妃卫子夫的弟弟,姐姐平阳公主家中的骑奴卫青。一个穷苦孩子,为什么能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又是怎样在汉匈战争中,屡建奇功,官拜大将军?
卫青成长之路,要从建元二到三年间(前139—138)后宫中一起滥用私刑案说起。
建元二年春,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被顺道来平阳公主家游玩的汉武帝宠幸并带回宫中。原来在平阳公主府担任骑奴(以奴隶身份充当骑兵侍从)的卫青,也因此到了建章宫。
不久,卫青被秘密逮捕,有人要杀掉他。可怜卫青刚刚见识皇家威仪、似锦繁华,就要惨遭毒手。卫青危在旦夕,阴森的牢狱之中突然现出曙光。
原来是他的好朋友公孙敖。公孙敖,义渠(秦国西北最大的一支少数民族)人,当时是汉武帝的骑郎(骑兵侍从)。卫青进宫,两人年龄相仿,又有共同语言,过从甚密。也许是骑马游玩寻不着卫青,也许是宫中巡视的兄弟发觉了蛛丝马迹。公孙敖义无反顾,带领几名壮士直冲囚禁密室,救出了卫青。
卫青当时只是建章宫的普通侍从,老实本分,他能得罪谁呢?谁又敢对皇帝爱妃卫子夫的弟弟痛下毒手?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如果卫青遇害,谁是最痛苦的人?当然是他的亲姐姐卫子夫!那么,谁最希望卫子夫痛苦?当然是与卫子夫争宠的皇后陈阿娇,还有陈阿娇飞扬跋扈的母亲长公主刘嫖!
原来卫青不自觉地卷入了一场后宫之争:卫子夫入宫,受宠,怀孕,使得皇后陈阿娇妒火中烧,却无从下手。如果在平阳公主府中,长公主或许不好明目张胆;卫青此时身处长公主能够施展拳脚的宫中,她就好下手了(大长公主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
奇怪的是,卫青被囚之后,表现出超人的忍辱负重和宽宏大量。即使日后官拜大将军,卫青对此事也只字不提。
事关生死,卫青却采取“冷处理”,等闲视之。这是为什么呢?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还是纯属胆小怕事,息事宁人?其实,卫青既不想冤怨相报,也并非惊弓之鸟;一切缘于自身的无奈与自卑。
人的个性很大程度上受少年时代的境遇影响。比如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仍然摆脱不了早年的流寇习气,开口就骂人。卫青到底有怎样的身世背景,左右了他的人生态度呢?
卫青字仲卿,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他原本并不姓卫,其父郑季是当地的一个县吏,被派到汉武帝的姐姐平阳侯家做事时,和平阳侯的婢女私通。这个婢女,《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说是“侯妾卫媪”,《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说是“家僮卫媪”。“侯妾”和“家僮”是一个意思,即平阳公主家的佣人。
卫青成年之后,有一次到甘泉宫,遇到一个髡钳之刑的囚徒(钳徒)。此人声称自己懂得相面术,执意给卫青算一卦。望闻问切一阵,钳徒郑重其事地说:你将来是贵人啊,官可以到封侯。卫青既未欣喜若狂,也无诚惶诚恐,淡淡一笑:我一个家奴生的孩子,不挨打就知足了,怎么可能妄想封侯呢(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古人讲述贫寒者发迹,每每出现仙人指路,如:张良的黄石公授书;汉武帝外婆臧儿的“两女当贵”;汉武帝之母王娡的“梦日入怀”,多半是后人的附会。谁能体会成事者背后的艰辛,谁能读懂卫青一笑里的凄凉?
卫青是郑季和卫媪的私生子,本该姓郑。由于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被皇上宠幸,所以卫青不用亲生父亲的“郑”姓,而改用母亲的“卫”姓(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
卫媪有六个孩子: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长子卫长君,次子卫青,还有一个卫步广。早年,卫媪一家穷得揭不开锅。无奈,只好送卫青到他的生父郑季家中。郑季明媒正娶的夫人当然对卫青没有好脸色。郑季自己出轨在先,自知理亏,只好让他的拖油瓶娃娃上山放羊。卫青的兄弟姐妹也瞧不起他,对他呼来喝去,百般欺凌。
母亲养不起,父亲不疼爱。私生子卫青从此坚强早熟,养成了谦卑隐忍的个性。
卫青成人后,又回到平阳公主府邸,做平阳公主的骑奴(骑兵侍从),身份还是奴仆。
然而,卫青的骑奴身份也给他带来机遇:一是骑奴必备的武功和精湛骑术,使他有能力担纲将来大将军之职。二是使平阳公主对他非常了解,以致再婚时选中卫青。
当然,真正改变卫青一生命运的,是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
卫青少年坎坷,但机遇也与坎坷并在。何况,他从小就是个知高知低的孩子。在他心中,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恩之心——感谢上天,感谢皇帝。
无论如何,卫青被抓,阿娇母女对卫子夫的嫉妒之心暴露无遗,也使汉武帝对阿娇母女更加不满。
汉武帝索性把卫青提拔为建章监(建章宫的管理者),并加封侍中(皇帝的侍从)。这无非是向阿娇母女以及其他再图不轨者亮明:我就是卫家的后台老板!
卫子夫得宠,卫家人人受益:卫青的哥哥卫步广几天中受赐千金,卫青的同母姐姐都嫁得金龟婿。大姐卫君孺,嫁给太仆公孙贺;二姐卫少儿曾与陈平的曾孙陈掌私通,武帝就把陈掌招来,赏赐兼提拔。后来,汉武帝又升卫子夫为“夫人”(嫔妃的一级),提拔卫青做太中大夫。公孙敖因为营救卫青有功,也沾了光,蒙武帝多次提携,备受尊崇。
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后陈阿娇积怨爆发,竟然用巫蛊诅咒卫子夫。害人终害己。一只怨毒的蛊娃娃,对当事人毫发无伤,倒是把阿娇自己拉下了皇后之位,打入长门冷宫。而卫子夫更是万千宠爱在一身。爱屋及乌,卫青因此更得汉武帝信任和重用。不过,汉武帝和卫青都清楚,做外戚,只是一时风光;做能臣,才是一生荣耀。仅仅依靠裙带关系,卫青就官运亨通,荣华显赫,必然难以服众。皇帝只能为你指方向,造声势,要想在朝中站稳脚跟,卫青还得靠自己建立功业。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入侵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市),以报马邑前耻。
为挽回马邑之谋的失败局面,打击匈奴的疯狂报复,汉武帝亲自部署战略计划。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各率一万骑兵,分别从上谷、代郡、云中、雁门出击,攻打匈奴。
这是马邑之谋后,汉武帝第一次主动出击匈奴。
此次出兵,公孙贺一无所得;公孙敖损失七千骑兵;李广兵败被俘,所幸最后逃回。汉武帝将损兵折将的公孙敖、李广投进监狱。按照汉法,他们本当斩首,后因两人缴纳赎金,被废为庶人。
四路人马唯独卫青立功,被封为关内侯(有食邑无封国的侯爵,属于汉代军功爵制的第二等)。
卫青立了什么功呢?他直捣龙城,斩杀匈奴七百(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这是头功!虽然杀敌不多,但意义重大。
卫青战绩并不辉煌;但对匈奴人是个极大的震撼。此前,汉匈之间虽时有冲突,但都在汉朝边境交战,汉军从未深入匈奴腹地。这一次,卫青竟打到龙城,攻入匈奴的王廷。这对于匈奴,是一个让人十分不安的信号:原来安全的匈奴腹地,今后也可能为汉军经常光顾——整个匈奴领地再也没有安全可言。
龙城是匈奴祭祀天地祖先、汇合部落的王廷,是政治中心,更是宗教圣地。因而,卫青此举使匈奴上下震惊之余,无比愤怒。战争扩大不可避免。
当年秋天,匈奴即数次侵盗边郡,以雪龙城之辱。汉武帝急调老将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兵渔阳郡。
第二年(元朔元年,前128),卫子夫生下汉武帝的皇长子刘据,卫子夫晋升皇后。是年秋,卫青领车骑将军职,率三万骑兵从雁门出塞,将军李息从代地出塞,夹击匈奴。卫青斩敌数千人。(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青斩首虏数千人。)史称“雁门之战”。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出塞进攻,汉武帝只派卫青、李息两人;老将军李广等名将一概未用。龙城之战,汉武帝首次使用卫青,对其才能尚存疑虑。在对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的兵力分配上,武帝是一人一万。而雁门之战,汉武帝仅派卫青、李息两人出征;而且,卫青所率军队由当年的一万增至三万;李息只是卫青的副将。这一变化,说明汉武帝对卫青的信任度大大提升!
雁门一战,引来了匈奴更大规模的报复。
匈奴大举入侵,杀死辽西太守;在雁门,又杀死和掳去几千人。
仅一个多月,匈奴再次进犯上谷、渔阳。由于韩安国上书请求停止屯军(驻扎军队。一边驻守边境,一边垦荒种地),军营中仅有七百多人,无法打退匈奴骑兵,只好退回军营,匈奴掠夺了一千多人和牲畜、财物,扬长而去。
卫青出身骑奴,并未受过多少教育,读过多少兵书,和他共事的有老一辈名将韩安国、李广,也有同辈的青年将领公孙贺、公孙敖,为什么他人接连失败,卫青却屡战屡胜?
论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卫青不如韩安国;论驰骋疆场、经验丰富,卫青不如李广。然而,韩安国郁郁而终,李广免死而赎为平民,唯独少年卫青捷报频传。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史记·佞幸列传》末尾言: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司马迁认可卫青、霍去病二人的才能。卫青是外戚不假,可他是有才能的外戚。西汉一代不少外戚都得到过重用,但是,有些纯粹就是因为自己是皇亲国戚而受封赏,自身并无真本事。如王信是汉景帝皇后王娡的哥哥,被景帝封为盖侯(卒立王夫人为皇后,其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为盖侯)。田蚡、田胜是王娡同母异父的弟弟,分别被封为武安侯、周阳侯(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後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卫青不一样。战争毕竟是战争,如何调兵遣将,如何进攻防守,如何整体协调……非将才不能胜任。龙城大捷,证明了卫青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资治通鉴·汉纪十》载: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这是说卫青虽然出身微贱,但善于骑射,材力过人;与士大夫交往很注意礼节,对士卒很关心、很宽容,常施恩惠,因而大家乐于接受卫青的调遣。卫青本人又有将帅之才,故每次出击都能立功。然后司马光结论: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
此次出征前,卫青的才干突出表现在他选择龙城作为进攻对象。
为何要进攻匈奴王廷龙城?
一是不会无功而返。
这一方略非常大胆!龙城既然是匈奴祭祀祖先之地,不可能没有匈奴人驻守。选择匈奴王廷作为目标,肯定不会像公孙贺一样无功而返。
二是不会遭受重大损失。
龙城地处匈奴腹地,从来没有汉军到达过。而匈奴人一贯是青壮年出征,老弱者留守。在王廷既能找到匈奴人,又无匈奴重兵,汉军可以只管打,不用防。正如兵法所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李广、公孙敖都败在遭遇匈奴重兵,寡不敌众。
卫青则不然,他选择智取而不是强攻。
武帝时,汉朝对匈战略由开国以来的被动防御,转为千里奔袭的主动进攻,转为大规模骑兵军团的机动作战。卫青在汉武帝的亲自部署下,熟练了新的作战模式。这是需要英雄的时代,卫青生逢其时。
如果拿李广比较,我们会看得更透彻。李广有高超的射艺,个人能力勿庸置疑,但是,李广终生不得志,重要原因就是他生不逢时。
文、景两朝休养生息,在对匈关系中以防守为主。李广曾做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的太守,汉朝吩咐他的任务是防备匈奴,而非主动出击,客观上使素以奋力作战闻名的李广失去了很多建立战功的机会。
武帝时代,开始采取千里奔袭、深入匈奴、主动进攻的战略。而李广已老,他没有了卫青的朝气,战绩自然不显著。
元光六年(前129),卫青直捣匈奴龙廷,正是他顺应战略转变,创造性应用战术的结果。
卫青最大的运气,在于拿到了率兵出征的“令牌”。卫青从未上过战场,只因姐姐受宠,而被特别关照。没有汉武帝任将出征,卫青没有机会成为抗匈名将。
我们不妨先看看李广。
李广是边地宿将、名将,声名显赫。
元光六年(前129),李广和卫青一样,都带一万军队。结果,卫青一路未遇强敌,直捣龙城,李广却遭遇匈奴主力,兵败被俘(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假如卫青遇到匈奴大军,无疑,也会成败兵之将;但是,恶运偏让李广赶上了。
再看看另外两个年轻的公孙将军。
一个是公孙敖,一个是公孙贺。他们也是各带一万军队出征,结果,公孙敖不顺,损兵七千,自然是杀头罪。公孙敖与卫青挚交密友,卫青首战立功之时,他却只能靠赎金买了条命。
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这次也无功而返。相对于李广和公孙敖,他是幸运的;但相对于卫青,公孙贺还是背运。
从此以后,卫青屡战屡胜,平步青云,封侯拜将。同时,大汉军中,呼声最高的军事天才——飞将军李广,黯然退场,又一次错过封侯机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究竟是为什么?
源于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海浪(微信:13714009527)
菜根谭名句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嚼得菜根,百事可为。《菜根谭》其文简炼明隽,兼采雅俗;其义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每日一读,气爽神清!
见字如面朗读者赏析
荐语: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感受文化回暖,坐看诗意归来!
诸子百家解密
荐语:仰春秋学术,慕战国谋略。这里有最激扬的思辨,这里有最纯正的智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欢迎关注诸子百家!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说文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