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
车主口碑
」,不少朋友对此栏目评价中,「
真实
」一词让我记忆深刻,这也是促使我持续更新的动力。
如我所说,建立「
车主口碑
」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车主表达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想了解新能源车的朋友。那么废话不多说,今天我们继续。
理想 ONE 作为理想汽车打出的第一张牌,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2019 年理想 ONE 正式交付后,其 11 月的销量为 1011 台。看上去,相比于刚交付时的蔚来 ES6 等车要好上不少。
那么,对于用户购买理想 ONE 这件事,是因为它本身产品力驱动,还是单纯地对李想本人的崇拜?在 42HOW 理想全国车主群中,这三位理想 ONE 车主给予了这样的答案。
贝夫司机是一名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也是一名汽车爱好者。
在我与贝夫司机交流之前,他就理想的话题写了三篇文章。所以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我尽量还原他的原话,以他的口吻直接分享给大家一些关于理想及理想 ONE 的看法。
「车是有血有肉的伙伴,而绝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在贝夫司机看来,车是伙伴。
贝夫司机了解理想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是李想的粉丝。「了解理想 ONE 主要是因为我是李想的粉丝,上大学时就开始关注汽车之家。所以一路走来,觉得李想造的车应该能符合我的预期。」
「我是一个比较爱车的人,之前是开宝马 320i、吉姆尼、GTi 等车,一路都是走这种有文化属性、有操控属性的车。而正好今年当了爸爸,所以提前规划换一辆大车。」与后面的两位车主一样,贝夫司机是一位奶爸。
在为何选新能源车方面,他这么回答:「我肯定首选新能源车型,因为
这是一种潮流,它的技术会让你觉得没有与这个时代脱节
。所以选择一个优质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品牌是我这次换车的首选。而理想 ONE,非常符合我。」
符合理想的宣传,贝夫司机选择理想 ONE,是因为它没有补能焦虑。以下为他的原话:
选择理想 ONE 是因为它没有补能焦虑。为什么我不说没有续航焦虑,而是用补能焦虑这个词,因为续航焦虑这个词给理想 ONE 带了一些困扰。
它本身可以加油,油车是没有人去谈续航的。或者说这个广义的续航是就是补能的意思,但是狭义的续航大家总会理解为一次加油跑多远,一次充电跑多远,其实这样反而让理想 ONE 的优势陷入到了一个窘境。
理想 ONE 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没有补能焦虑
。因为补能这个问题,他是一个体系,它不是一个车企可以自己完成的,无论是现在的特斯拉还是蔚来,它建立再多的充电站换电站也无法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方便地去补能,而且补能效率也比不上燃油。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我家里可以安充电桩,我也没有选择一辆纯电车,就是因为我不想让自己在某些时刻,会陷入一些因为能源补充的焦虑。
而理想 ONE 正好是打到这个点上,它完全可以当油车开。举个例子,我提车这 10 天以来,因为我申请有点慢,又加上过年这段时间没有工人安装,所以充电桩暂时安不上,那么我可能要一个月的时间完全当油车开。
一开始我还在想,会不会很烦,因为不能按充电桩。但是后来用了电量保持模式之后。我发现在补能方面,它跟燃油车的使用完全一致。注意一定是电量保持模式,而不是混动模式,因为混动模式它电量还是会掉,你还要想着去充电。
所以说,
电量保持模式就是一个可以让理想 ONE 完全当成燃油车开的模式
。我大概从前天开始用电保持到现在,跑了 200 多公里,基本上油耗就是在 10 到 10.5 左右。而我另外一辆车 2007 的高尔夫 GTi,相同的路况它要 12 个油左右。相对于理想 ONE 这么大的车,这个油耗表现还是让我满意的。」
在它没上市之前,大家都会想能耗估计不是问题,可能开起来的感受会有问题。但没想到反过来了,它开起来非常棒。
而说到理想 ONE 的操控为什么好,我想李想是宝马粉,我也是宝马粉,因为喜欢宝马的人对于操控是有追求的。哪怕是作为奶爸车,我相信李想也会把它的公路驾驶性能尽量贴近宝马。
说实话,理想 ONE 开下来这段时间,我以一个短轴宝马 3 系和 GTi 的车主的身份,对于操控的理解和感受度来说。我认为,理想 ONE 真的做到了,它的操控真的很好,而且没有突兀,没有不舒服。当然这里不是以专家的角度来要求,就是以大众的感受来说。
就是以大众的感受来评判这辆车的操控,它的刹车、转向、过弯的支撑、开起来的灵活度,真的不输这个市面上大部分的 SUV。之前我也说过,我觉得看起来最像的是奥迪 Q7。但它无法达到宝马 X5 那个操控程度,毕竟是宝马的公路属性是无人能及的。
能耗问题,不及预期的原因,不是这个车实际没有做好,而是因为前期的宣传,NEDC 为 800 km、城市冬季衰减 5% 到 7% 这个概念让用户的预期有些高,以至于大家接到车之后总会再去算这个能耗,基本达不到预期。
另外就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增程器的噪音和震动问题,我觉得中规中矩。它的优势在于介入启动的一瞬间,你是真的感觉不到。它的劣势在于,在低速缓行的时候,包括停车的一瞬间,熄火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但这个「明显感觉到」的程度也就是燃油车自动启停的水平。
还有就是装配工艺问题,理想 ONE 现在的做工水平基本能达到合资车的水平,但距离豪华车的装配,比如说奔驰、宝马或者蔚来,还是有一点的小差距,这是我个人认为的。所以我觉得尽快提高工厂的装配工艺,对于理想 ONE 是很重要的。
我本身是从事新闻类媒体工作,跟汽车没有任何关系,但平常喜欢动动笔,所以就围绕着理想和理想 ONE,针对我自己的理解,写了三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理想 ONE 刚刚上市,我还没拿到车。然后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理想 ONE,所以比较中立,客观地写了一篇,根据前期宣传,我认为优缺点的概念性的文章。希望更多人了解理想 ONE,这是我第一篇的初衷。
第二篇是理想 ONE 的冬季亏电的测试,因为在我写第二篇文章的时候,理想 ONE 在当时有可能遭遇用户的一个小危机。
这个危机就是,大部分理想 ONE 的新车主,可能没有对汽车了解的那么深入。有可能就是因为喜欢李想,或者因为想要一辆这样的车,然后下单、提车。那在用户的印象中,理想 ONE 就是能跑 800 km,冬季就是 5% 的缩减。
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理想 ONE 没有达到用户心中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理想 ONE 要想被车主分享、推荐出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些阻力。
再有就是,混动模式融入了电量里程的统计,所以它的能耗会比较低,比如说低到六七个油。这就会让没有提车的车主以及提车的车主认为理想 ONE 就是这个油耗,但实际上并不是的。
那么,理想 ONE 又让用户有了一些和实际不相符的预期,虽然这个计算模式没有问题,但没有人会深究背后的逻辑,而只是看表面的东西。所以我很担心理想被捧杀,因为
被捧杀比从骂声中成长更可怕
。
而提车的第一时间,我就做了一次冬季的馈电能耗测试。我把理想 ONE 在全年最差的这个环境下
(冬季)
,对能耗做了一次详细、客观、中立的展示。让大家去了解真实的理想 ONE 在实际使用情况中到底是什么样。
之后,我再拿实际的情况去对比当下的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理想 ONE 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准。
第三篇文章,我是专门把理想 ONE 当成燃油车来使用。
因为根据理想透露的数据,买理想 ONE 的车主,有一大部分是无法安装充电桩的,那么我用无需充电的电量保持模式进行长测,以燃油车的标准来看,理想 ONE 在不充电的情况下噪音、振动都与四缸燃油车持平,而且综合油耗更低,跑长途完全无焦虑。
根据我所有的测试结果,给大家列一个能耗数据,非表显。冬季低温下,城市拥堵路况平均时速 23 至 25,纯电里程
(使用 83% 的电)
理想 ONE 可行驶 93.5 km;馈电
(余电 17%)
启动增程器城市油耗 9.6,馈电
(13%)
高速油耗 10.8;电量保持模式
(余电66%)
城市拥堵路况油耗 10.6;电保模式高速油耗 9。
我自己得出的不够精准的结论是:
在冬季不充电的情况下,理想 ONE 的增程式电动技术,比传统燃油车能耗降低 20%,而作为世界上最好的混动技术,丰田和本田的混动,可以比传统燃油车能耗降低 35%,这是理想和两田的差距。
夏季的话,理想 ONE 油耗应该还会再降低 15%,到时候我实测再下结论。
而理想通过增程电动技术,让一辆中大型 SUV 搭载一台 1.2T 的三缸内燃机,在不充电保持电量平衡的情况下,只靠内燃机加油发电,即可实现百公里加速 6 秒 5,媲美 3.0T 发动机的动力体验,综合油耗还比同尺寸燃油车节油 20%,这算是一种黑科技吗?
所以我认为,电量保持模式,才是真正证明理想 ONE 增程电动技术实力的模式。
家人基本都挺满意,他们觉得空间大,坐着舒服。但大多数人还是对理想 ONE 持反对意见,比如说我 GTi 的车友和吉姆尼的车友,他们 80% 的人是不理解买任何新能源车的想法。基本上是这三个观点:
对于这些疑问,我觉得朋友们提出的完全没有问题,也是大部分车主都会面对的三个问题,当下我们也不需要回答,因为好的产品,大家会用脚来投票,理想越来越争气,这些问题也就自然有了答案。
我觉得中国企业,尤其是新势力造车真的不容易,因为整个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低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新能源的造车品牌来说难上加难。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蔚来、理想、小鹏或者威马,他们都在努力地去做一些好的产品给大家。
所以在我内心中,我是希望他们每一个品牌,只要是用心做产品,用心做服务的品牌都能好。也是
希望我们的车主、准车主、关注他们的人,可以多一些宽容度,不要有纷争,不要有派系。
既然大家都是作为国产品牌,都是中国的品牌,我们应该要支持、要包容
。
然后我也开过蔚来的 ES8 和 ES6,我觉得他们和理想 ONE 三款车是当下中国造车势力里面的最高水准,超过了我对国产品牌的预期。
因为之前我也曾试驾过吉利的博越,我觉得博越做得非常棒,在那个价位做到那样的配置和那样的驾驶感受,所以立马就买了一辆。我觉得吉利是很认真的一个品牌。
同理,当我试驾了理想和蔚来的车,我觉得理想蔚来的车比吉利的一些主打车型还要有优势,还要更好。无论是豪华感、功能性、使用场景等。所以我觉得国产品牌真的非常棒。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携手前进,争取早日在世界汽车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车一定是车主的性格和他的价值观,包括人生观,所总结得出的一个结论。而在我的生活中,车是有血有肉的伙伴,而绝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的角色,从我买了这些车就可以看出来,他们都很特别。
整体满意度,我打 5 颗星。理想 ONE 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甚至有些地方超过我的预期。不足的地方,我觉得都是通过 OTA 改进的,所以说我会给他 5 颗星。
推荐给家人或者朋友给 4 星,少 1 颗星因为理想 ONE 需要时间去验证它的耐用性,包括它以后的质感是否会出现问题,这只能靠时间来考验,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去判断,所以我会打 4 星。如果一年之后理想 ONE 非常稳定,车况稳定、品质稳定、服务稳定,那么推荐给家人就可以打到 5 星。
「他很懂我们这些理工男的互联网思维,解救了我们的选择困难症。」对于李想本人,Lee 如是说。
初识理想,Lee 是从理想 ONE 的发布会开始。他表示「一开始我也认为它
(理想汽车)
是 PPT 造车,就想看看能搞出什么名堂。之后从发布会准点开场到后面产品介绍,以及后续去了解李想跟他的创业过程。」
据 Lee 所说,一开始他并不知道李想,而是从网上偶然看到,是个巧合。「他有个发布会,可能是我关注的数码大 V 去参加,然后我才去看的发布会。」
说到李想本人,Lee 这样评价:「
(他)
对产品以及功能的描述,对使用场景的诠释,都让我很心动。只能说他很懂我们这些理工男的那种互联网思维。」
在理想 ONE 发布会时期,Lee 正好一直在看车,他想买理想 ONE 的原因之一是看中它的实用性。「那个时候还没有报价,估计就是在 40 万内。当然,我们首先看的其实是实用性,还有它的配置方面,传统厂商的发布会我大致也看过,但是就是觉得
理想的发布会让我眼前一亮,这车有点意思
。」
关于「这车有点意思」,Lee 这样解释道:「李想提出没有里程焦虑的智能电动车,这点其实因为我挺喜欢蔚来和特斯拉,我也认为我会需要一辆智能车。传统车企所谓「智能」给我的感觉就是弄个 CarPlay,好用,但是归根究底还是没有想象中的那样。」
「而理想不同,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厂长提出的一起成长,这让我看到了类似软件、操作系统 Update 以后拥有新功能的可能,它不再是定式的系统,而是会成长会改变的一套系统。」
但那时 Lee 并没有下单,在经过一番综合考虑后才去做了预约。据他所说,当时他的预约号是 4 万多号,想尽快提车基本无望了。
而缘分就是这么神奇。机缘巧合下,Lee 在车友群里认识了一个北京的朋友,因为指标问题,这位北京的朋友把号送给了 Lee,这个号相比他的 4 万多要提早了很多,NO.3617。
对于车友送号这件事,Lee 表示,「现在才知道他丢了好几千块,转让价很贵,我内心十分感激。」
此后,怀着对理想 ONE 的期许,Lee 去到深圳试驾。他本是厦门人,但因为厦门没有销售中心,便来回奔波了一天去深圳试驾。他给我说「我是第一班动车去,最后一班回,为了理想出发。」
家庭需求是 Lee 最先考虑的因素。「理想发布会是在 10 月 18 日,而我们家在同年 7 月份迎来了两千金,一下子用车需求就大了,并且理想 ONE 让我觉得这个车就是为类似我们这种家庭打造的。我之前还很喜欢标致 5008,柯迪亚克之类的,看了理想发布会以后我都不想看了。」
到这里,我的重点并没有放在车上,而是「两千金」。Lee 也回答了我的疑问,是双胞胎。他还给我开玩笑说:「有一吨重,两千金(斤)=一吨,好冷。」对于家庭,Lee 更需要一台更大更舒适的车,而他也希望家人能有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
另一方面,Lee 个人觉得,「它
(理想 ONE)
的那种科技感实在太强了,我抵挡不住,本身就是半个 IT 男
(非从事行业)
,新科技产品我都愿意去尝使用」。
「其实我也是最后一刻才锁单的,我还在群里开玩笑,理想叫做「嚷嚷造车法」,多嚷嚷就给加,还不加价。
不管是从考虑用户体验还是意见征求,这是史无前例的造车企业,很佩服
。」对于理想,他再次表达了敬佩之情。
说到人生的第一台车,想必大家都会经过慎重的考虑,而理想 ONE 就是 Lee 人生的第一台车。我问他,一上来就直接选择新能源车,没想过会不靠谱吗?
他真实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这个问题我针对理想 ONE 回答,选理想其实心理压力蛮大的,在提车前我连最好的同事、亲戚、朋友我都不敢怎么提,只说了我可能会买一台新能源车,生怕我观察和调研许久的观点和看法会被说是被洗脑了。因为蔚来之前我也和同事聊过,他们想都不想就觉得,辣鸡骗补贴,即便是去展厅看完 ES8 他们仍然保持原有观点。」Lee 这样给我说到。
「后来,有机会我和一个同学聊了一下午,他开的宝马 5 系,一直劝我这价格去买合资车,不要选择一个新品牌。但是我其实对李想这个人和他的产品很执着,第一张牌我相信砸了,那么他的创业也砸了。对,我同学说的没错,「这关你 p 事」。但是
我宁愿选择一家实实在在,不做作的企业
」。对于李想和理想,他表示很信任。
在家人和亲戚对理想 ONE 的态度方面,Lee 说:「我老丈人第一句就问,这啥车,没听过,人家都是什么大众宝马奥迪的。我发了很多文章跟他们解释,也算是说服了。我太太跟我是一个想法,她也挺喜欢这个车。当然了,前些天还有略懂车的亲戚来家里,使劲吐槽的,我让他看看车再发表意见,他始终不肯。话说,那亲戚还问我怎么不买麻豆 X(Model X),这价格不是更离谱。」
而对于 Model X,Lee 自己表示确实很喜欢,但价格还是太贵。「太贵了,够买两三台 ONE 了。喜欢,但也不能无限投入,毕竟还两个娃。买理想 ONE 也算是一次很大的投入,对于工薪家庭来说。」
我问他,如果如果预算够宽裕,你在这两者间会怎么选?
「我可能还是会选 ONE,老外的产品毕竟不完全考虑国人的需求,如果是我自己使用,我可以接受不同的产品风格,但是这种需要考虑家人使用体验产品,还是国产产品做得更好。」
「对,但是也得保持一些产品的特性,太随意了也不大好。比如进口车国产化的减配,这点我就特反感。所以说,品牌溢价让他们赚了不少钱。也是希望说,理想能打好第一张牌。」
在厦门市区,Lee 基本不开其他模式,只用增程模式。「
虽然我没有家充,但是厦门这边充电非常方便,而且快充多,也可以获得不错的行车体验
。」
「混动模式在我跑高速和电量较低的时候我会去用,感受就是还不错,不能说增程器没有噪音没有抖动,但是我觉得从油车过来的人应该都可以接受,动力也是够的。」
「我在买这个车之前就跟我太太说,
车,我的定义是家的延伸,这辆车可以拓宽我们的视界,走的更远,方便日常使用的同时也可以丰富生活。
比如带父母孩子去稍微远一些的地方。」对车的定义,Lee 这么解释到。
-
「第 1 条肯定是给了理想同学,毕竟它现在确实不太智能,许多东西它还不能理解,这个期待后期的 OTA。另外,我觉得所谓的智能电动车,现在在我看来似乎它并没有多智能,那么这是需要官方后续再增加新的功能,还是怎么样?总不能说加了个语音助手,就叫做智能电动车了,至少目前我觉得它还是没有思考,算不上智能。」
-
内饰方面我觉得还是缺乏一种精致感,虽然说实用性是做到了,但是从一些爱美人士,或者说女生的角度来看,这个车的内饰还是属于平庸的。
-
OTA 的速度可能会比较慢一些,很多其实大家想要的功能都还没有实现,比如说仪表盘多样化等。
如果给 「理想 ONE 的整体满意度」和「是否会推荐给家人或朋友」打分,你会怎么打?总分 5 颗星。
「整体满意度 4 星,留着 1 颗给 OTA。有些地方还是需要改进,例如理想同学的学历还是不够,目前顶多初中生。界面风格还是比较单调的,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空调操作屏内容如果能自定义更好。副驾驶娱乐屏应当提供一部分车辆信息供查看,不能仅仅是娱乐。而硬件方面,就是电子儿童锁缺失,这是比较遗憾的,还有 HUD,再其他我觉得不能了,再加下去,32 万 8 还想啥都要?」。
「推荐给 4.5 星,0.5 星留着等理想更出名了加上去。就是等它更出名一些,再推荐朋友,不然也得跟我一样有心理压力,多不好。」
「交付专家跟我讲解功能,有时都被我问懵了。老婆还开玩笑说,是你跟他讲解还是他跟你讲解。」对于理想 ONE,小林很是了解。
与 Lee 有些相似,小林了解理想 ONE 也是偶然。「我是偶然逛商场,然后在展厅了解到的。我小孩在展厅的商场里面上课,小孩上课我就在商场转悠,之后就偶然去到展厅看了展车。过了几个月有了试驾才去试了几次。」
而对于理想这个品牌,小林表示并没有听说过。「因为我之前没关注过国产车,除了蔚来偶尔了解一下,觉得所有国产车都很低端,除了蔚来强一点以外。」
小林这样回答:「本来也打算买个电动车,原本想买 Model 3 高性能版,或者蔚来 ES6。现在市面上做得比较好的选择不多,数来数去就特斯拉,蔚来,理想这三款能达到我的要求。其它的品牌还是差点意思。后来带着老婆都去试驾了以后,老婆说理想的后座蛮适合我们家庭,因为我有两个孩子。还有理想 有很优秀的车机界面,UI 设计得很好,当然还有电驱动。」
至于为什么要买电驱动的车,小林表示「是
为了电动车动力响应的平顺性,行驶质感,还有经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