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凯迪网络
中国政经数据第一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早下了一个出口:我最近想到的一个比方 ·  20 小时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毛宁:美国毒品泛滥根源在自身 ·  1 周前  
人民日报评论  ·  从来桂花不负秋 | 人民评说 ·  6 天前  
主编温静  ·  主编温静丨今天发生了什么?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凯迪网络

为什么我说《我叫山果》是一篇伪文?

凯迪网络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9-20 19:52

正文

同样是这种模式化的抒情小散文,对比一下《小桔灯》和《荔枝蜜》的点题升华,哪怕它们透着政治抒情的假,也比这篇《山果》高明得多。


《我叫山果》(以下简称山果)这篇散文我去年就看过。据说是某市一位领道的推荐,又在某官方微博上转发过,阅读量多么多么高,评价多么多么好,大家看了都纷纷表示感动,云云。很遗憾我看完一点也没感动,倒有点别扭的感觉。但在这个写作几无门槛的时代,我们有幸看过很多更糟的文章,比如前几天某伉俪关于电影《敦刻尔克》的影评,所以早已磨练出了忍耐力。《山果》至少在文字上是熟练的,看得出作者具有一定写作基础,文章的构思、叙事、描写、抒情都颇为精巧,乍一看自然清新,非细品难以察觉其匠心雕琢的痕迹。


那么为什么我乍看之下就觉得别扭呢?并非我独具慧眼,不过身在行内而已。大家都是码字的,忽悠外人容易,忽悠内行还欠工夫。举个例子。我年轻时买过一本当代作家的散文集。序言大约是作家老愚写的。老愚很不客气地对集子中作者的文字优缺点挨个点评,唯独把一个作者吹捧得十全十美,那个作者叫余秋雨。现在回头来看,不免有些可笑了。但这也说明余大师的功力,他的文字真的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把内行都唬住。而《山果》还远没达到那种水平。

其实像《山果》这类文章我见得多了。以前网络不够普及时,我常常接到外地作者的投稿。他们的文章质量整齐,一律够刊发水平线;主题是永恒的真善美,能通过最挑剔的审查;字数合适,排版得当,打印清晰,署名通联地址无一缺漏。一看就像在同一个老年大学写作班培训出来的东西。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低端的职业写手,写不出名堂,拿不到稿约,靠这种标准化的重复写作和一稿多投来赚取稿费。《山果》就似这种小作坊里的产品,惟一不同的是,它恰好被选中了。


我百度了一下《山果》的作者,一说是黄兴蓉,一说叫蒋依。而这两个名字都查不到任何其他创作信息。这种籍籍无名与《山果》的文字质量是相称的,也说明《山果》的走红是极其偶然的。无论作者是谁,他或她都无力再写出一篇流传于世的作品来。而真正的好手绝不会仅有一篇“佳作”。

再举个例子,《山果》这种文章就像“行画”,就是那种批量生产的毫无个性的商品画。

想给外行讲明白一个文艺作品的好坏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也有画画的朋友,有时我们在某些文化气息刺鼻的场所看到一副貌似精美的画作,我刚赞叹几句,他就会不屑道:“这是行画。”如果我继续说:“这画的不是很美吗?”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以示懒得细说。




我原本也不想细说,架不住我的微信群朋友圈总有人在转发此文,且要伴随着声响很大的感动。那好像是一种情商的绑架,你若不跟着大家一起感动,就显得特没眼光特没素养特别不合群特别冷酷无情无理取闹似的。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问题在哪里?


媚俗的“卖惨”主题

1


提到“卖惨”,我们往往会想到演艺界的矫情,事实上这种“博同情”的手法各行通用,也并不新鲜。不过在文艺创作中的“卖惨”,有时会相对复杂一些。比如《山果》的“卖惨”,并非是作者卖自己的“惨”,而是卖作品中人物的“惨”,以此来赚同情,暗中迎合读者的优越心理。也许会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甚至觉得我的看法过于刻薄。这些人的思路是这样的:“写别人的贫苦,怎么就是卖惨呢?难道人家一写到社会底层就要怀疑人家卖惨?”这种疑问不是没道理,文艺作品真实反映社会底层生活也更加值得尊重。但是你们忽略了文章的第一段:


“我常常抱怨日子过得不称心.......但是怎么算过得好?应该和谁比?我说不清楚。前些日子我出了一趟远门,对这个问题好像有了一点儿感悟。”


看出作者的写作初衷了吗?她开篇就交代了为何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自己“抱怨日子不称心”,不知“怎样才算过得好”“和谁比”,她才想起火车上碰到小女孩山果的事。这个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即通过讲述贫穷山区小姑娘山果的故事,来获得一点心理平衡的所谓“感悟”。很多读者都误会了这篇文章的主题,以为它是为了反映底层人民的贫苦和赞美劳动人民的善良。其实根本不是,人家作者在第一段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经常抱怨,我日子不称心,可我又不知道怎么才算称心如意,直到我看到了山果。细品其中的逻辑,从我的“抱怨”引出底层人民的“善良”,那么作者想说的“善良”是什么呢?是不抱怨。

这个开头绝对是个大败笔。它一下就拉低了文章的格局,让文章的主题从“赞美劳动人民”的高大上直接跌落到“不抱怨”这种鸡汤水平。所以我说这种文章是那种低端写作的批量产品。它在立意上并不追求宏大,只求媚俗好卖。这篇《山果》应该也是按套路开头的,但写着写着不小心搞成主旋律了,而作者却浑然不觉。如果作者把作品放一阵子,她一定会看出这个问题。换一个开头,再好好润色一番,这文章可能会变成冰心的《小桔灯》,杨朔的《荔枝蜜》。


煽情过度的失真叙事

2


在文学作品中打假的难点在于文学是允许虚构的,哪怕是散文。正因如此,很多文章明明看着很假,却难以证伪。《山果》就是这样,饶是你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无可奈何。而且这个故事玩的套路就是“真善美”,你怀疑它似乎等同于怀疑“真善美”,这个锅可不好背。好在我们可以说说文学的典型性问题。


我们不知道川滇边境有没有这么一个叫沙窝的小站,也不知道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到车站卖核桃的小女孩,我们知道的是,作者恰好碰到了她。问题是,文中的小女孩形象过度典型化了。她的外表是瘦弱、俊俏、背着一背篓核桃,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她的故事背景是家离车站几十里远,母亲生病,父亲让她来卖核桃换钱治病,她走了一天一夜山路才赶到车站,还在山洞里睡了一觉。她的形象设定是贫穷、善良、坚强、害羞、乐观。郭德纲讲话:一想之美。反正你想吧,一个大山沟里的十四岁小女孩的所有优点,她都具备;一个大山沟里的十四岁小女孩能遭遇的苦难,她都遇上了。这样的形象设计,就是脸谱化。脸谱化人物形象是缺乏个性特点的,它追求的就是恰好符合你的想象。我们用摄影作品举例。我们通常看到的,表现底层苦难的摄影作品,都是摆拍的。我不反对摄影的摆拍,就像我也不反对文学作品的虚构,但我们要看在这个摆拍和虚构的后面,创作者要呈现一个怎样的主题。如果是为了反映现实问题,摆拍和虚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仅仅为了卖相好,那么这种摆拍和虚构出来的苦难,就很LOW逼了。

文中的一大煽情点,是旁边一直玩扑克的四个农民工,感动于小女孩的遭遇,一人掏出五十块钱给她,让她留着给母亲买药。这副画面如果能拍下来,估计够上“感动中国”节目了。在其他旅客纷纷以低价(两毛五分钱十个核桃)抢购核桃的前提下,四个农民工能慷慨解囊送出二百元钱,这种事若说没有,好像侮辱了农民工兄弟,若说有,能亲眼目睹大概需要狗仔队一样的运气。哪怕让打扑克赢钱的那位伙计掏出五十块钱也更真实些吧。偏偏作者又碰到了这种表现底层劳动人民善良之心的典型案例。我们在感慨作者好运的同时,不能不对她的叙事过于追求典型性表示遗憾。像我这种年轻时总写先进事迹的人都知道:事例太典型,会有突兀感,导致文章失真。




最恐怖的煽情是这一节:


“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的时候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好吧。你们难道是国产电视连续剧看多了吗?像这种“你送我的衣服我嫁人时再穿”的俗套台词都能把你们打动?我们就笨寻思,一个大山里的十四岁小女孩,连感谢的话都不知如何表达,会喊出“你送我的衣服我嫁人时再穿”的时代最强音?

稍微认真一点看文中的细节,就会发现很多疑点。比如背着满满一背篓核桃,走几十里山路,别说让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来做,就是大小伙子也受不了。比如同时挤上车的一群背背篓卖货的小孩,在小姑娘的核桃大卖时,居然被作者完全忽略了,一句都没提。再有作者对小女孩上车的沙窝车站有种莫名其妙的感情,连结尾抒情时都要提一下,却略过了小女孩下车的站名,这是什么道理呢?很可能是编织故事的疏漏。而且作者要让列车在中途误点半小时,作为小女孩卖核桃的时间,好像在故意规避铁路部门关于车上卖货的规定。我前文说过,这类文章为了便于纸媒刊发,不会触犯一点点规则。

说个有趣的疑点吧,从这篇文章能够隐约看到冰心《小桔灯》的影子。《小桔灯》里的小女孩也坚强乐观,也有个生病的母亲,而且吃的是红薯稀饭。山果也坚强乐观,也有个生病的母亲,吃的干粮是红薯饼子。


回避现实的伪现实主义

3


《山果》之所以能打动很多人,是因为很多人把它当成真实。用推荐此文的领道话说:“中国还有很多太贫穷真善良的人。”行文至此,我必须说明一句,我对这位领道的荐文之举还是很欣赏的,有人情味,接地气。虽然他的审美水平令人不敢恭维,但我们不能苛求一位领道连文学都懂吧,把领道当成全才是可笑的奴性思维。中国当然还有着很多贫穷善良的人,不过这篇文章却绝非反映他们的贫穷善良的现实主义作品。它的立意原本就是“不抱怨”,宣扬“隐忍、坚强”等鸡汤思想,尽管它不经意间涉及到了底层的贫穷现实,但它甚至没做半点追问和反思。

这也是这篇文章最让人怀疑之处。一个写作者,面对社会底层的苦难时,竟然想到了自己的日子过得称心不称心,还有什么“心灵深处的慈爱”,这是怎样一种狭隘的逻辑啊。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这文章纯属瞎编乱造。我们不要求每个写作者都有现实批判的责任感,然而在触及到人间贫苦时,刻意回避现实,夸大人性力量,就是很无耻的。

虽然我一点也不觉得冰心和杨朔的散文多好,但同样是这种模式化的抒情小散文,对比一下《小桔灯》和《荔枝蜜》的点题升华,哪怕它们透着政治抒情的假,也比这篇《山果》高明得多。(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我叫山果》


作者:按倒放血  公号:会飞的王动

ReadMore

环卫工望女成凤是 “父爱如山”还是“父命难违”?

被毒妻逼死的苏享茂,犯下了哪些致命错误?

其实你并没有那么喜欢旅行,你只是不想上班

孩子,真不想让你这么早看到社会的真相!

传统功夫VS现代搏击——第N次华山论剑

回得去江南的老房子,回不去我的童年

“全民加班”时代,没猝死真是命大!

他把女人的脚玩出了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