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佛商业评论
《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被全球商界誉为“管理圣经”,众多耳熟能详的管理思想家、管理理论均出自《哈佛商业评论》。更多管理智慧,请登录官方网站:www.hbrchina.org。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欧洲并购与投资  ·  巴斯夫宣布希望将农业业务上市 ·  昨天  
FT中文网  ·  央行的权威从何而来 ·  2 天前  
哈佛商业评论  ·  面对焦虑,男领导与女领导的差别有多大? ·  2 天前  
FT中文网  ·  美联储为何选择大幅降息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哈佛商业评论

中国创新可以从硅谷学什么?《硅谷百年史》作者阿伦•拉奥如是说…

哈佛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6-10-27 08:47

正文


小佛爷说

从100年前的大农村到如今的科技圣地,硅谷的发展令世人瞩目。 在《硅谷百年史》中,阿伦•拉奥和埃罗•斯加鲁菲用60万字的篇幅详述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发展史。


2016年10月26日,《硅谷百年史》的第一作者阿伦•拉奥来北京参加由华夏幸福、《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联合主办的“2016产业中国年会”,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主题演讲,详细阐述硅谷成功的独特经验,硅谷现在面临的问题,更是诚心诚意地从大学、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讲述了中国可以向硅谷学习的地方。


阿伦将硅谷的成功归功于大学对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大企业的引擎作用、法律保障员工自由更换公司并鼓励创业、资本投资系统基础设施完善、移民的贡献、开放的文化、尊重失败的氛围、优越的福利和加州灿烂的阳光。


中国能从硅谷的经验中学到什么呢?阿伦的答案不能错过。


《硅谷百年史》作者 阿伦•拉奥


中国可以从硅谷学到什么?我想具体地从大学、企业和政府谈谈他们分别可以做什么。


人力资源永远是最重要的,因此大学比什么都重要。硅谷的大学影响辐射到全美国,在中国也应该如此。


中国大学要从硅谷学什么?


首先要去建设更好的计算机软件学院。世界变得越来越数字化,软件对于整个人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每个行业都需要它们。要找到计算机软件不同领域最好的教授,无论是数学、机器学习、还是空间推理领域,吸引来一批他们就会带着其他熟识的教授来到这里。


除了技术院系之外,设计学院和设计思维也很重要。设计的理念是先不问顾客要什么,从多元或跨学科角度观察他们需求,把设计带入每个产品中。斯坦福大学新成立的设计学院非常有趣,它没有自己的学生也不授予学位,而是吸取来自其他各个学院的学生组成自己的团队,每个人带着不同的技能一起创新合作。


大学还须更好的机制来吸引全国最好的人才。很多国家都是依赖一个统一的考试挑选大学人才,美国是SAT,中国是高考。而这实际上不是个好的模式,因为一次考试不可能测试所有技能。而当你组建一个团队的时候,你需要不同的技能。所以要获得最好的人才最佳方式就是在进入大学时,测试他们不同的领域的能力。除了标准化的考试,也可以测试一下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举办创业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比赛,要充分考虑通过不同的过滤机制究竟希望吸引怎样的人才进入大学当中。


不过,大家都很有共识的是,英语已经是全球发展的共同语言,大学在入学要求和测试上都要有所体现。


此外,大学还应该给教授和学生一些离开的时间,允许他们再次回归校园完成学业。因为学生如果去工作去创业,实际上是冒着很大风险的,所以要留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失败了以后还能再回到学校。硅谷在这一方面做的不错,给了人们很大空间。


学校还应该设计机制激励教授,让他们能够享有发明专利的部分所有权,其余归大学。大学也要重视科技专利的商业化,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帮助寻找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与教授一起进行商业化。斯坦福大学创造了这种模式,它是第一个允许教授占有发明专利部分所有权的大学。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建立,他们需要设计良好的激励措施,鼓励教授和学生进行创新。


在大学期间,除了硬知识,软技能的培养也很重要。尤其是重视技术发展的理工类大学,学生也需要建立管理、沟通交流的软技能,这就需要跟商学院和设计学院合作。还有一种很容易被忽视的能力是建立互信。在新认识的人之间,建立信任的能力非常重要。


如今技术迭代迅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在线课程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传统的大学课堂,在线课程可以让成千上万的学生在同一教授的课堂学习,这可以帮助中国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在美国,MOOCs、可汗学院、优达学城和Coursera都是很好的例子,这些平台拥有教授的知名度非常高,而且大多数课程是免费给学生开放的,很多大型企业比如谷歌、微软都会在上面提供课程。


中国企业要从硅谷学什么?


今天的趋势是所有的大企业都在向技术公司转型。2年前高盛的CEO就说高盛是一个技术公司。而福特的CEO也说过,你会看到我们最大的变化就是成为自动化的企业,提供自动化的交通、设施和服务。大家都意识到了自己是技术企业,核心是技术,软件实际上是他们最核心的领域。


中国的大企业也需要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使命。如果自身缺乏科技基因,可以通过寻求合作,或是收购小的科技企业的方式来共图发展,逐渐向技术企业转型。

   

大企业不再热衷于创新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员工有高水平薪资和好福利就没什么动力去改变。真正的创新原动力是在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小的初创企业。所以今天硅谷的模式是使小公司变成大公司,然后上市。小公司要想让自己的技术进入某个市场某个领域需要大公司的平台和资源,而大公司可以弥补自己企业内的创新动力不足,这是双赢的模式。


中国政府要从硅谷学什么?


中国政府可以从很多方面努力。发展研究型大学,尤其是着力组建强大的计算机科学学院。


从机制上鼓励高科技创新,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对硅谷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们开放有资金支持的重大项目,任何教授或学生都可以申请。中国也须设计一些机制来激励创新,激励科技成果商业化,而且这些经过良好设计的机制必须是完全透明的,要让相应的机构和个人了解到。


在法制上,允许员工在行业内不同公司之间移动,同时要确保几大科技巨头之间的公平竞争。其实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政府的大量干预,用一个仲裁庭快速解决商业纠纷或者是建立商业仲裁中心也是很好的办法。


开放移民政策,让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可以快速方便地在中国境内移动,吸引人才。


还有一点政府可以做,就是给企业家更多的自由。很多时候企业家会有自己的想法,不要限制他们,给他们充分进行实验的空间。


总结一下,在我看来硅谷的成功是可复制的。最后一条成功的秘诀就是需要大学、企业和政府合力,才能构建良好的创新机制、环境和生态。

本文摘编自阿伦•拉奥在2016产业中国年会上的主题演讲内容。

《哈佛商业评论·创新魔方》
编辑|齐菁[email protected]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
推荐文章
欧洲并购与投资  ·  巴斯夫宣布希望将农业业务上市
昨天
FT中文网  ·  央行的权威从何而来
2 天前
FT中文网  ·  美联储为何选择大幅降息
1 周前
达达兔  ·  整容液 之《食堂》
7 年前
灼见  ·  让别人赚点钱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