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家长100
养育孩子,从学做父母开始。学做父母,从关注家长一百开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鹤城发布  ·  刘国梁,最新表态! ·  3 天前  
鹤城发布  ·  刘国梁,最新表态! ·  3 天前  
青岛日报  ·  刘国梁建言WTT:取消强制参赛政策 ·  3 天前  
青岛日报  ·  刘国梁建言WTT:取消强制参赛政策 ·  3 天前  
天津广播  ·  最新 | 刘国梁:建议取消! ·  3 天前  
天津广播  ·  最新 | 刘国梁:建议取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家长100

今天,武汉这15所学校被点名!

家长100  · 公众号  ·  · 2020-12-23 17:10

正文

武钢实验学校新校徽活动最后倒计时!

扫码关注家长100,回复【钢实】,参与投票


↓以下是详细内容↓


——市教育局长江生态环境教育工作掠影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市教育局围绕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培养,以绿色学校创建为抓手,通过实施有效德育、课堂教学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一、强化政治担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全市教育系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论述,压实政治责任,加强制度建设,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体系,印发课程计划,研制相关地方课程,出台关于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明确环境教育课程执行标准和要求,全面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


二、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提升长江大保护意识

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纳入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五大目标体系,将生态环境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项环节,加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情况的考核权重。通过实施有效德育,引导学生文明雅行的生活方式,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培养学生绿色文明意识。

落实环境教育课程计划,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市中小学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将环境教育纳入市级地方课程,免费向全市义务教育学生发放,循环使用。开展环境教育优质课评选,组织环境教育教师培训活动,提升环境教育质量。

培育各级各类中小学环保学生志愿者团队,组建了垃圾分类、小小河湖长、绿色小记者、湿地保护等学生社团。组织保护江豚活动,举办了自然生态课题研学实践活动,采取课程研究、社会调查、科研汇报等形式让学生浸入生态环境探究活动。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教育活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


三、创建绿色学校,推动学校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创建绿色学校,指导学校环境教育、学科渗透、专题教育的开展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倡导、落实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及减排化措施,推动师生环境保护意识提升。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绿色学校,你我共建”节能环保行动的通知》,推动环保教育活动开展,提升学生绿色环保意识和养成文明低碳生活方式。全市共有17所中小学、幼儿园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称号;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6所,省级绿色学校126所,市级绿色学校373所。

长江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已被纳入到全市学校生态环境教育体系。通过加强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推进长江大保护,生态优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武汉十二中:关注长江濒危鱼种,制作鱼类版画全家福


武汉市第十二中学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教育,大力开展长江大保护行动,与学校校本课程结合,荣获湖北省11年来高中唯一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践活动项目一等奖《印记濒危鱼种,守护长江精灵》。

学校多次举办水生动物、水环境知识讲座,指导学生绘制鱼类观察的自然笔记。邀请中科院水生所张先锋博士《留住江豚的微笑》来校讲座,十二中光影社同学和来自青岛八所学校的同学们共同开展“长江之旅”活动。他们参观中科院水生动物博物馆,在中科院水生所近距离观察了江豚的样貌,并向白鳍豚自然保护基金会捐款。他们将考察收集到的 20 袋江豚栖息地泥土样本进行检测,了解酸碱性、成分、是否含重金属,分析长江鱼类的生活环境,为感兴趣的鱼种绘制了详实的自然笔记,并衍生出版画作品的创作。

武汉一中:启动湿地研学与江豚保护行动

武汉百湖多与长江相通,两江和湖泊的水质直接关系到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健康状况。武汉一中以此为抓手,开展了系列湿地研学活动。

2019年2月5日,武汉一中举行了隆重的“湿地研学”启动仪式,高一年级600名师生将一楼报告厅挤得爆满,2个小时的活动笑声和掌声不断,师生分享了我国湿地保护组织在长江流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一方面,同学们认真了解有关江豚的生存状况,思考怎样才能为保护江豚做出自己的贡献,将来报考哪些学校那些专业才可能进行相关的研究等等知识;同时,学校高中生积极参与湿地会徽的作品设计,来自高一(8)班的刘镜宁同学设计的《武汉一中湿地研学》会徽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大家一致赞同作为湿地研学会徽。

大兴路小学:监测江水,守护江豚

大兴路小学作为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环境奖和中华宝钢环境奖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国际湿地学校、长江水学校和全国第一所江豚学校,持续开展汉江生态考察和守护江豚生态实践活动,开辟了生态教育的崭新路径。

2012年6月,大兴路小学在汉口龙王庙成立了汉江流域首个环境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开启河流湿地研究。师生每月在龙王庙(汉江终点)定期对汉江的水位、水温、pH值、溶解氧含量等6个指标进行监测,通过长期的数据比较,发现汉江水质的变化。“监测汉江水 保护母亲河”成为学校环境教育推陈出新的研究课题。多年来,大兴路小学的汉江生态考察行动共记录汉江水质监测数据552个,考察行程达1万多公里,完成考察手记200余篇,撰写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共5篇,中央及地方媒体多次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作为全国第一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学校开设江豚公益课堂,定期举行江豚讲座。教学楼大厅开辟为开放式展览馆,展出各种江豚主题的油画、水彩、衍纸作品。操场的跑道上,也新竖立起一座2.5米高的母子江豚雕塑。师生定期检测长江、捡拾岸边垃圾,宣传禁渔政策,保护长江、汉江。2019年7月学校应生态环境部和水利部邀请向全国小河长志愿者介绍学校事迹及经验。学生将小河长活动成果获34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二等奖。2019荣获年武汉市十佳民间河湖长称号,2020年湖北省河湖长示范人物(民间河湖长)称号。

江岸区长春街小学:守护家乡三宝,争做生态小记者

2019年,学校生态小记者团围绕长江大保护这个大主题,开展“守护家乡三宝,争做生态小记者”系列活动。

长江是三宝之一的江豚的栖息地。2019年3月28日下午,来自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30多余名志愿者走进长春街小学,为小记者们开展“中国水周”科普宣传活动。活动以《水与长江》为主题,通过介绍长江的基本知识,模拟实验让从小在江边长大的学生们了解祖国母亲河长江,认识到长江保护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参与。

2019年6月,学校在壹方一楼大厅展区,举办“将童话变成爱的浪花”绘画义卖展。展示活动结束后将全部作品进行义卖,爱心市民踊跃认购,孩子们将所得钱款全部捐赠给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用于江豚的保护。

参观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标本馆,学习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聆听保护长江水生动植物的故事,认识长江中的珍稀水生动物,了解长江水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江滩公园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小记者团和老师、家长走进江滩公园,为美丽的江滩公园进行卫生大清洁,并且向家长和周围社会朋友进行宣传“爱我母亲河,保护长江”宣传活动,号召将垃圾分类后扔到对应的垃圾桶,提高了孩子们的环保社会实践能力。

洪山区南望山小学:保护长江水生动物,我们一直在行动

长江女神----白鱀豚是“水中大熊猫”“地球活化石”,为了这一濒危物种,1988年学校成立了“淇淇护卫队”,在校内外辅导员的带领下,每周在社会科学研究院水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开展半天的观察研究活动。同学们根据白鳍豚的声纳定位想出利用“淇淇”的超声波去呼唤长江里的同伴,帮他“征婚”,为它寻找“美丽的新娘”,走上街头为它募捐,并向全社会发出“救救白鳍豚的倡议”。还用表演童话剧《豚豚历险记》的形式,呼吁全社会关注它的生存环境。

同时,学校与湖北经视合作,共同拍摄《你不可能想到的“声音符号” 这些“音符”在为长江发声!》精品短视频,并在湖北经视《经视直播》栏目播出;以学校四(3)班学生为主体录制的《为长江发声》一课在学习强国、央视频、央视新闻移动网、长江云、湖北经视、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发布。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学校不遗余力地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倡导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让保护长江江豚、关注长江生态成为师生交流的话题,协同多方合力持续推进,维护自然生态,共同改善长江环境。

华中里小学:争做护湖小使者

华中里小学自2016年以来开展“关注湿地 爱我百湖 争做护湖小使者”主题系列活动,成果斐然。

开发课程,打造多彩的课堂。学校以保护湖泊教育切入点,利用晨会、班队会、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有关湖泊及其保护的宣传,还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低年级使用《美丽武汉 多姿湖泊》进行保护湖泊教育;高年级使用《湿地—生命的摇篮》进行保护湿地教育。借助校园湿地生态教育馆,向学生宣讲湿地及其保护意义,传递科学利用、保护湿地的责任。

“一班一特色 一班一生态”系列活动。学校发挥德育教育阵地的作用,根据各班的学生特点开展“一班一特色 一班一生态”系列活动多角度地认识、了解湖泊。学生通过“走进自然 探寻多姿湖泊”“美丽湿地行”“爱我百湖 节约每一滴水”“节水小窍门”等活动,将爱湖护湖具体转化日常生活行为之中。开展设计节水小报,张贴在校园各地,并将节约每一滴水这一理念传递给家长。

2018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湿地保护示范学校。“关注湿地 爱我湖泊 争做护湖小使者”主题活动荣获第33届全国创新大赛实践活动一等奖、全国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优秀案例一等奖。学校被推荐为全国首批“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小河长小湖长”青少年环境志愿者行动试点学校。


振兴路小学:将课堂开在湿地,把湿地搬进校园

振兴路小学依托后襄河公园、武汉园博园以及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周边湿地资源,开展“爱自然·爱生命·爱家园”为主线的湿地特色研学之旅。

“神奇动植物”让学习自然发生。校门边摆放着四口大水缸,内有六七种水生植物和小鱼。操场边建有雨水花园“小微湿地”,种植了十余种水生植物及近水植物,构成循环系统。教学楼设置了空中小花园“花草秘语”,按季节种植各种花草植物以及节气农作物,供学生开展种植及小科学课题及自然观察活动。学校开发了《Discovery绿意》等校本课程,参与了长江中下游流域区域性教材《长江水生动物的家园》编写,并成为首批落实该教材进校园的38所中小学之一。作为试点学校,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学习,了解和认识了很多水边的“神奇动物”,也对湿地和生物多样性、长江家园都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湿地研学:在公园、在水边开课。学校每月与后襄河公园公园互动两次。学生到公园观察生态环境、开展笔记大自然和湿地自然写生活动,公园技师到学校做科普讲座或剪枝、扦插示范。周末,家长和孩子到公园开展亲子活动,生态课程在校园、公园和家庭之间流动,校园、公园、家庭三位一体。师生们还应邀参加过园博园开设的“大河讲堂”,聆听专家大咖讲人与地球、湿地与生命的故事,受益匪浅。

2018年国际环境小记者项目新闻作品大赛国内选拔赛中《拯救长江的孩子——白鱀豚和江豚》《让外卖餐具不再漂泊在外》等2件新闻作品获得一等奖。

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乐芽乐伢”水生态教育

钢城第二小学坚持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支点和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突破口,以“在活动中践行生态文明教育”为实施思路,依托学校“乐芽乐伢”生态社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生态实践教育。

水研究。学校开展“走近身边的海绵城市”科普课堂,引导学生观察学校海绵工程建设过程,促使学生对海绵城市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的生态理念的理解。邀请专家和节水宣传大使走进校园讲解水与生命的密切联系,引导同学们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号召从自身做起,把节水爱水这理念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人。

水体验。学校开展“自来水的前生今世”生态体验活动。带领学生考查水源地保护区内环境状况,了解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的措施;走进自来水厂零距离接触混凝反应、沉淀处理、过滤处理、滤后消毒处理等水生产流程;探访污水处理厂知晓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感受污水处理前后的巨大差异。

水实践。学校着手设计、打造了“乐芽乐伢”水生态教育基地。在室外农场划分了喷淋区、喷灌区、雾化区、滴灌区和微喷区五个板块。学生亲自设计灌溉布局,动手组装灌溉设备,直观感受不同节水设施灌溉形式、用水量的区别,真正把“节约用水,点滴做起”的理念植根于学生心田。在室内布局智能水培、气雾种植,构建水下生态圈、水陆生态圈,将学生带进智能化、无农残、低耗水的现代农业的天地,为学生提供零距离探究水生态系统的场所。

硚口区实验小学:节水护水,从我做起

硚口区实验小学将保护大江大河、生态校园建设和创建“节水型学校”活动相结合,动员和组织广大师生扎实开展节水校园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监测汉江水,关爱母亲河”行动。学校加入在硚口区生态校园试点校后,购买水质检测仪用来监测学校附近的汉江水质,开展“监测汉江水,关爱母亲河”行动。成立爱水社团,有高年级学生40人。每月组织学生到学校后面的韩家墩东风水段采集一次水样,检测汉江水质。学生通过监测体验,利用检测数据说话,形成保护汉江水质的建议报告。

污水处理再利用体验活动。组织高年级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污水处理过程,接近300名学生参加过体验活动。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四种水循环再利用实验,学习自制简易过滤器进行污水处理。通过观看学习、参与体验了解水净化原理,唤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江岸区一元路小学:水润童心,绿色成长

一元路小学秉持绿色生态的办理理念,把水环境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为切入点,大力培养未成年人环境保护意识。

从校园文化入手,打造环境教育的合力。学校把水环境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注重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环境文化氛围。做到有阵地、有内容、有专题。学校有宣传栏、宣传室,班级有宣传报。在植树节、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纪念日各年级、班级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师生人人自觉节约水资源和能源,校园清洁优美,处处是美景。

从校本课程入手,抓实绿色生态的渗透。学校编写《绿色生态教育读本》的校本课程。每周综合实践活动日就是教师和孩子们在绿色生态课程相聚的时间。随绿色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认识不断提升,孩子们爱上了绿色生态教育课程,爱上了保护水环境教育理念。学期末学校组织开展“元培讲坛”活动,“元培讲坛主讲小博士”们通过交流校本课程上的学习收获,进行展示比赛,学生的力量影响了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对绿色生态、保护水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

从丰富活动入手,确保环保教育的实效。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环保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以“元培·足迹——家住长江边”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成立了“河长班”、“湖长班”、“水文化宣讲班”。汉口江滩长江沿岸、宝岛公园内的鲩子湖、汉口江滩内的横渡长江博物馆分别成为我们的活动基地。陆续开展了“我为江滩塑雕”、“清理白色垃圾”、“擦亮环保标志”、“小河长”“小湖长”的评选以及长江水质监测、水文化的宣讲、以水资源保护为主题开展竞赛活动等系列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武汉市万科高尔夫小学:做好研学实践,提高生态素养

学校地处美丽的金银湖畔,附近还有“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武汉市园博园”等。学校利用独特地理优势,到金银湖湿地公园实地走访,确定了特色环保课程。

雅行四季“春之声”。春天,学校组织师生实地了解金银湖丰富的水生植物。师生和家长在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开展“我眼中的水生植物”自然笔记活动和“春之声——亲子操比赛”赛,让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孩子、孩子和老师,共同运动、游戏,拉近彼此距离,促进彼此的交流。

雅行四季“夏之色”。夏天,学校开展“自然科学夏令营”。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在烈日下,观察昆虫、寻找树叶的秘密......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又帮助他们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雅行四季“秋之韵”。秋天果实成熟。师生走进金银湖湿地公园,了解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课程“植物拓染”是将白布覆盖在花瓣和树叶的上面,让孩子们用小锤子轻轻地锤,将植物的颜色和形状拓染在白布上,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劳动的快乐。

雅行四季“冬之舞”。冬天,学校带领孩子们到金银湖畔观鸟。金银湖畔的鸟很多,有麻雀、野鸭、斑鸠、大山雀、白鹭等。学生辨识鸟儿,用眼睛和手中的照相机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收获;探寻鸟儿的巢穴,定期到树下选好观测点,一连半天都不动一下,观看出生不久的小鸟吃食。

武昌区万福林小学:保护大长江,走进巡司河

万福林小学临近巡司河,在“保护大长江”的倡导下,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成立“巡司河志愿宣传队”,参与身边江河的环保活动。

小志愿者们实地调查了解到巡司河正在采用微生物净化技术、生物过滤技术、底泥过滤技术、底泥稳定化固定化技术和生态浮床加人工曝气等措施对水体进行治理。他们在环保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了巡司河水样的采集。通过实验室样本数据分析发现,水体基本达标,水体水质稳定向好。

调查结束后,小志愿者在校内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对巡司河的治理工作进行宣传。他们利用校园“广播站”,向同学和老师们宣传巡司河的悠久历史和治理巡司河方法和技术。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学生们了解到了自己身边河流的历史,明白了治理的重要性,更懂得了保护才治理的源头。

汉阳区十里铺小学:万里长江,十里校园

汉阳区十里铺小学邻近墨水湖畔,对墨水湖有着非同寻常的“水”之情怀。学校建设了微生态研究站台,开展了“微生境之智慧雨水花园”的项目式研究。学校的爱水护湖志愿队和微生态研究社团的师生们经常在墨水湖公园进行环保科普教育。 

师生坚持“质疑、实验、记录、分析、讨论、总结和评价”等科学的研究方式,在项目式学习中探究如何“模拟雨水收集,水质净化,水循环智能灌溉”等。他们不断尝试编程,改进控制系统,改善“雨水花园”生态环境,最终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智能化植物灌溉,解决了无人灌溉时植物生长的问题。

2018年,“智慧雨水花园”项目获区青少年科技展示活动一等奖;2019年,学校科创团队精心研发了《微生态研究之植物》系列在线慕课,通过武汉精品教育慕课平台推送给全区学生进行线上学习,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学生通过线上慕课学习,线下合作式的方式掌握收集数据,开展调研,编写调查报告,阐述报告等。2020年11月,学校成功申报成为了“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校,活动主题为知水善用,活动名称为水之源调查。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认真聆听水的呼唤,自然的声音,努力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长江大保护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山区吉林街小学:绿色小记者在行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吉林街小学作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关注社会、关注环保、关注生活、保护长江,全面发展的平台,成立了“绿色小记者站”,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邀请长江文明馆的罗老师走进校园,开展了垃圾分类知识的讲解和互动;学生用绘画小报和“变废为宝”的手工艺品把《垃圾分类,江城童行》的活动推向了高潮。绿色小记者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碧水天环境管理公司站口,认真聆听阿姨们做垃圾分类知识宣讲,采访她们遇到的有关事件,弘扬正能量,宣传正确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绘制自然笔记,倡议绿色和谐生活。绿色小记者团到青山江滩、和平公园等地,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绘制长江流域生态自然笔记,用独特的方式描绘了青山绿水,倡导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呵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

开展志愿劳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绿色小记者们分组做社区街道志愿者,帮助清扫校园周边和社区街道。同时,还走上街头,采访路人,积极宣传低碳环保意识,派发绿色生活倡议书。同学们一致倡议:节约用水,绿色出行。爱护碧水青山,保护长江,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新洲区章林小学:环保与美好同在  绿色与文明同步

章林小学作为全国绿色生态文明实验学校和武汉市绿色学校,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的同时,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让校园美起来,让师生动起来.

小手拉大手,共防水污染。学校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学生与家长组成志愿队,利用假期戴上小红帽,穿上红马甲,走到举水河岸边,自带铁锹,垃圾夹、垃圾桶等工具,捡拾散落在河岸边固体垃圾和废弃物,清洁美化举水河岸和保护河流干净美丽无污染。  

今年入夏后,水葫芦强势入侵,学校干部教师和部分家长组成护卫队,全力以赴开展举水河水葫芦清理工作,保证水质达标,让广大居民饮用到了放心水。同时学校将校本课程搬至户外,带领学生感受河岸美景,参观污水处理厂,实地引导孩子们寻找污染途径,通过查阅与走访了解水域污染后带来了的危害,让共防水污染,长江大保护的理念深入孩子们的心里。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邀请清源环境公司专家进校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环保课,学校在制作大量的宣传手册进行宣传的同时,编创垃圾分类的绘本,以绘本为载体,举行垃圾分类小课堂,以家长为助教来确保我校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到100%。,以“满分新人类,垃圾要分类”的主旨要求全校师生参与活动中来。通过垃圾分类,回收有用资源,减少垃圾对河流和土壤的污染,保护母亲河举水河。

大兴路幼儿园:当好小河长,保护母亲河

水是万物之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为了增强孩子们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每年世界水日到来之际,大兴路幼儿园和大兴路小学一起开展“当好小河长,保护母亲河”的实践行活动。

孩子们和大兴路小学的哥哥姐姐先后来到了硚口宗关水厂、琴断口水厂,听取汉江流域地图、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介绍,并观察汉江水流及周边环境情况,抽水取样,测试出水样的水温、溶解氧、PH值、浊度、余氧、电导率等6样数据。在国棉水厂取样调查过程中,孩子们测试出了汉江江汉段的水质情况。结合汉江硚口段、汉江汉阳段的调查数据,大兴路小学的张伟老师现场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动的环境教育课,从水样中各项数据反应的问题入手,呼吁孩子们珍惜水资源,保护母亲河。



了解武汉升学消息

请持续关注家长100


速抢!

限量100本《2021湖北高考手册》免费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