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雷神的减肥秘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今日元宵,前方→核工业不夜城! ·  昨天  
中核集团  ·  新春走基层 | 在核岛上蹁跹起舞的他们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雷神的减肥秘笈

为什么今日头条愿意花1万元请我写十篇文章?答案都在这7条建议里

雷神的减肥秘笈  · 简书  ·  · 2018-02-05 14:31

正文

小时候,我梦想过无数种职业,但其中从来都没有作家,因为我十分讨厌“作文”。《优秀作文选》是必备的参考书,如果没有它,我就不知道要怎么写作文。可想而知,考试时我的作文分数一定很低。

正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没错,但这已经是很久之后的感悟。我的父母没读过大学,忙于生计,家中没有一本藏书。我以前也不爱看书,只爱看《故事会》和漫画。因为没有钱买,我经常周末在书店一泡就是一下午。所以,我打小就没有读书的环境,写作最基本的阅读积累根本就没有。

我的写作功力有多差,从高中语文老师的评语可见一斑:我当时用心写的所有文章,基本上都是“一杯白开水”之类的点评。我讨厌“作文”!为什么别人就能妙笔生花!当时很流行读外国的文学名著,同学们大都有《双城记》《雾都孤儿》《简·爱》这些经典。我也试着借书去读,但一点都看不进去。我高中唯一读完的小说,就只有《三国演义》。

不过此时,我已经扔掉了《故事会》,开始读《青年文摘》及《读者》。里面的文章大多写得不优美,却很有励志的价值。自卑的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心灵鸡汤的营养。虽然每个月的伙食费都很紧张,但除了挤出钱去网吧玩游戏,这两本杂志我每个月也都不会错过。只是,写作的功力仍没见长。因为高考时,我勉强凑齐800字,语文成绩比其它科目低了近150分(当年广东高考是900分制)。

现在想起来,高中唯一对写作有帮助的事情,就是学会了在日记里抒发自己的情绪——不管是画圈圈诅咒满身汗在我被窝睡觉的上铺舍友,还是排解被小混混拦路抢劫280元(当年这笔巨款够我吃两个月!)后的悲愤,甚至是暗暗表达对某个女孩子的欣赏爱慕……

上大学以后,选择管理专业的我不再需要写作文。但是教《大学语文》的朱老师讲课实在生动,让我产生了一点奇思妙想。期末作业,我辗转悱恻,写了一首我认为“惊天地泣鬼神,此情可感动天”的诗。结果,我又被泼了一大盆冷水,彻底断绝了自己成为诗人的幻想。当然,我也没考虑过成为作家这回事。

那个时候,我的偶像是比尔·盖茨,目标是成为一个管理和技术双修的复合型人才。于是,在学业之外我又自学了编程。最终,我没有走上这条路,但冥冥之中就是这么奇妙。八年之后,我竟然重新利用大学不务正业的兴趣,开发了一个App。

直到今天,我的写作风格还受到“if……else……”等程序逻辑的影响。编程可以说是另外一种语言。一个小程序,就是一篇文章。但真正为写作功力奠基的,是我在大学期间读的近200本书。

当时,我读的大部分书都属于政治、历史、哲学、地理、商业、人物传记和心理自助的范畴。作为穷人家的孩子,那时我还没有出过广东省,没见过多少世面。正是这些书,开阔了我的眼界和重新构建了我的世界观。它们对我的影响,远比《读者》《青年文摘》大多了。

与此同时,在大学的环境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因为我内向又自卑,也不懂得和朋友分享情绪,写日记倒是一个很好的纾解方式。要不然,也许我会心理变态。

我把自己的情绪,对未来的愿望,以及每天的日常见闻、所思所想,都化做了QQ空间的每一篇文章。一开始,我写得很幼稚,也很短。随着阅读量越来越多,思考越来越深入,写作越来越熟练,文笔也渐渐变好了。经过大学期间至少500篇的文章,我终于能够自如表达自己的情绪、见闻和思考。

至此,写作对我而言,不再是矫揉造作的“作文”,而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毕业后,我依然保留了写作记录日常生活的习惯。比如,路过一个乞讨的可怜人,我会在文章里写为什么要给钱的理由,不给的情况又是什么。当年药家鑫的案件,我也特别写了一篇评论。那段时间里,基本都是写各种关于社会普通现象或不寻常案例的思考。也许,就像今天大家对点评罗尔事件的热情一样。

这些文章,我都会放到社交媒体,和同学朋友分享自己的观点。甚至,我会群发邮件给好友,请他们进行点评。作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我当然有很多话要话,也认为对别人和世界指指点点是理所当然的权利。我的宅心,还不够仁厚。

此时的写作,不只有感而发,而是因为我有话要说,你们大家快来听啊。

读书的习惯也在继续。因为大学时我就为哲学的魅力所折倒,这段时期读的书,大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传世经典——如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边沁《立法原理导论》,卢梭《社会契约论》,霍布斯《利维坦》,休谟《人性论》,乃至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等等……

或许22岁的年纪读这些思想巨著还太早了,当时我也没完全读进去。但无论如何,我彻底成为理性和科学精神的奴隶,并彻底拜倒在那些古人先贤的面前。直到今天,我的偶像仍然是卢梭和亚里士多德。

与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思想相比,我的想法实在有够幼稚。于是我收敛了,不再写文章对时事进行点评。我做了另外一件事——在看完大概几十本经典巨著之后,我尝试着从自己的角度重新阐述那些思想。最终,我把自己吸收的思想,写成一篇十几万字的论文。

你丝毫不用奇怪,那段时间我起的题目都大得吓人,如《论公平与正义》《论平等与不平等》,也不是普通年轻人会写的东西。我中毒太深,以至于一篇点评清明节是否能燃放鞭炮的文章,都用了“文明的反面,是不文明”这种亚里士多德式的论证。

虽然奇葩,但也是那段时间之后,我随便就能写出两万字以上的论文,而且条理十分清晰。一个很小的问题,我能用柏拉图式的论证演绎得神烦,也能模仿亚里士多德的文笔。要说卢梭、休谟、洛克等人的名言,我都是信手拈来。

然而,不管我的论文写得再好,它们都是古人的思想,不是我的。改变世界的也是他们,不是我。突然有一天,我就产生了从云端坠落凡间的感觉:我应该脚踏实地才对!直到我看完尼采的书,才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写作不是形式,不是情绪,也不是思想,而是当那一刻你想表达什么的时候,能够让它呈现在世人眼前。

在那之后,我比原来接地气,文章也写得少了。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写报告,我把聪明才智和能力都用在实务上。这段期间,我读了很多商业书籍,其中不乏闪光的思想。但这些思想,从来都不曾跳开千百年前先人的智慧。我想要写什么,早就都有人想过了,写过了——这么想,其实当个学习者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从来都没想过成为一个作家,也没想过能依靠它挣钱。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吧,它就这样发生了。

和写作生涯一起发展的,还有我的身材。上大学十年之后,在众多发胖的同龄人中,我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身材尤为突出。很自然,大家就会问你怎么减肥,怎么练肌肉。我当然很乐意解答,但不久我就发现问题都很接近,而且这样也不是办法。顺理成章,我就开始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写成文章。

不过你知道,一篇文章能说的东西并不多。而且,现在这个年代,谁都能拼凑出一篇文章。就算你写得一手好文章,也可能拼不过那些无节操的小编。一而再,再而三,朋友们不断拿伪科学的文章来问我对不对。我都几乎要在反复的辟谣中丧失信心,大脑才诞生了写书的念头。

是的。写文章,不管写得多好,总比写书容易多了。把几十篇文章编辑成册也很简单,但写一本书完全是另外一码事。刚开始,我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我草拟了大纲,但后来写出来的内容却和大纲相差甚远。

第一天我很有热情,就自己的过往经历洋洋洒洒写了四千字。但是,第二天再看,那些内容根本就没有用,不得不删掉。这就是写书和写文章的差别:文章是可以不断更新的,新的会盖过旧的文章;而书里的文字一旦成形,除非修订,就永远是书的一部分。所以,写书真的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就这样,我动笔一个月,还没写完序言。为了突破困局,我发现不能陷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要借鉴别人的书是怎么写的——包括书的格局,章节数量,标题和内容的篇幅等等。这对于阅读量丰富的我而言,根本不是难事,很快我就为自己的书找到了合适的框架。

剩下来的事情就是收集素材,整理,以及重新组织。最困难的事情,是把这些素材消化掉,然后重新以自己的语言和逻辑表达出来。写书的过程免不了引用和参考,出于对原作者的尊重,要把出处标注出来。如果是复述或评论原作者的内容,也应该予以提示。同为写作者,你理应知道,每一个字都不容易。

在外人看来,写作是才华横溢的结果。其实,写作是体力和脑力结合的产物。为了写书,我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每天都写作十几个小时。那段时间,我的颈椎和腰椎也快整出毛病了。全书完成之后,我又审阅修改了五遍,力求用字的准确及行文的通顺。

此时,我竟然还没有发起当作家的春秋大梦,只是许愿“写书太辛苦了,以后再也不写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被头条发现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在微信公众号发的文章阅读量很少,为了让自己被更多人知道,我就在知乎刷回答。于是乎,连今日头条都没听过的我就成为了健康频道的专栏作者。而且更神奇的是,运营童鞋建议从来没胖过的我选了减肥类别,而不是健身。

再后来,我在头条仅仅写了5个月,发布100多篇原创文章,就顺利成为“千人万元”签约作者。至今,我的头条号共发布224篇文章,累计阅读量829万。

天呐!我这样的无名小卒居然能够被头条看中,实在大出意料之外。此外,我在头条尝试做了一次语音分享,吸引10W+的听众参与。去年的11月份,还被邀请去健康头条号大会担任分享嘉宾。(遗憾由于工作原因,最终拒绝了邀请,没能成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