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都关注了「子木聊房」
正文共3299字,预计阅读时间12.4分钟
文丨子木
2018年7月31日,政治局会议之后,「最强问责制」调控出台,
中国楼市
一夜入冬。
不同以往的是,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虽还未到,但楼市入冬的声音,早已被一些媒体喧然纸上。
尤其是这几天炒的火热的,
274家房企破产倒闭,新一线城市苏州「三升限令」,开封市解除限购「一日游」等事件。
据国外一家心理学机构测算:
人对信息的记忆力只有3天-7天,意味着当下再热闹的信息,7天之后便会被遗忘
。所以,会
以时间和空间维度独立思考的人是极少数,
而大部分人均是都被「新闻」所忽悠的韭菜。
什么意思呢?
以楼市举例,大周期看,房价经历过3年的大涨,需求被充分释放,目前楼市正值沉溺期;
小周期看,3-5月楼市旺季已去,当下楼市需求疲软,观望情绪浓烈,购房者房价上涨预期不再。
楼市下行,负面效果层出不穷,这都是意料之中的趋势,且均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例如2008的7月、2012年的7月。
所以千万不要
听信一些媒体一惊一乍,动不动山崩地裂,天地毁灭,房价滑铁卢。
而是要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去仔细剖析这几起事件背后传达的信息,并结合自身所在城市,推演出自己的决策时机。
下面,子木帮大家全盘分析复述。
274家房企破产
记得王石有一句话很实在:
“楼市行的时候,阿猫阿狗的房都卖的很好,楼市不行的时候,他们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
”
当前局势,显然是后者。
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7月24日,今年全国宣告破产清算的房地产企业已达274家。
从长达18页破产名单中可以看到,破产的除了大量不知名的中小房企之外,位列全国500强第215位的上市房企银亿集团也赫然在列。
很多媒体出的标题很夸张,「房企都破产了,你还要买房?
」、「房企大规模破产,房价要大跌……」,诸如此类。
如果以历史角度去观察,你会发现,这样规模的房企破产实属小类。
例如2008年,单北京就有200多家房企破产,2014年,北京、上海、武汉三市就有近1千多家中小房企倒闭,
这还没有统计到三四线城市的数据。
再以空间的角度来讲,当下的创业形势,互联网企业、汽车企业的破产数量也绝不比房企的规模小。
所以说以数量为噱头出观点,言过其实。
房企是活资金流的,通俗地讲,就是从银行把钱借出来,然后买地、开发、卖楼还债,于今整个链条的两端均出现了问题。
首先是钱借不出来了。
一季度房企融资渠道放松后,在7月份开始加急调控,全力监管信托,收缩房企融资渠道,很多企业面临着国内借不到钱,国外无法借钱的窘境。
数据显示,有的房企为了借钱续命,境外发债的利率甚至高达15%。
其次是钱回不来了。
现在楼市下行,消费者观望情绪浓烈,大家害怕楼盘烂尾,所以对品牌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导致中小型房企的销售情况更加糟糕。
现金流不佳的房企会纷纷倒下,让品牌进入垄断格局。
链条两头紧,纵使能力再强都无济于事,所以当下小型房企出现倒闭和破产潮,实属正常,就好比生物界的新陈代谢。
但我预估,本轮小房企倒闭潮,会在下半年有愈演愈烈之势,且涉及的城市将会越来越多。
这会给楼市引起一股恐慌情绪,烂尾盘数量增多,维权四起。
有一个银行高层朋友前几天告诉我,目前一些城市为了防范风险,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关闭房贷业务,这更是让房企们雪上加霜。
那么房企倒闭就证明未来楼市不行了吗?
房企破产不能买房?
我们先来做个比喻。
如果把房企们比作开在一条大街上的超市,那么小型房企就是小卖部,而大型房企就是像家乐福,永辉这样的大型商超。
从2015年开始,整条大街搞了三年大促销,周边的居民都拼命跑进超市买东西。
然而三年之后,大家该买的都买了,而且储蓄尽空,购买力疲软,整条大街的商品开始滞销,小卖部倒闭关门。
那么这时候可以从商家的什么行径判断,这条街是否有未来?
答案显而易见,肯定不是小卖部倒闭数量,
而是大型超市是否还有信心继续经营。
同理折射于房企,就是所谓的
拿地热情
。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全国50个大城市合计卖地收入2.2万亿元,同比上涨15.5%。
其中有16个城市土地出让金均超过500亿元,37个城市卖地收入超过200亿元,
均创下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在当下行情,多个二线城市土地溢价率同比涨幅都超过20%。
原来进货一瓶矿泉水1块钱,现在大家都抢着付1.2。
春江水暖鸭先知,无论是央系房企还是民系房企,对于楼市的信心如此,那么小房企倒闭,对房价的影响又有多大呢?譬如
当年打车市场,群雄并起,最终却只有滴滴活下来了,打车价格下降了吗?
开封未开,苏州不输
这段时间的开封和苏州,完全是中国城市对于楼市下行行情的两个极端。
首先是开封,从解除限售到撤销决定仅用了一天时间。
在这其中,我看到了满满的难过与委屈。
“难过”是指一个产业薄弱,还被隔壁郑州虹吸人口的城市,在楼市不景气的下半年,GDP该怎样维持?
而“委屈”是:好不容易偷摸放开调控想再吸一波房地产红利,却被世人指着鼻梁骂,贴上了大调控基调下的「叛徒」标签。
其实对于开封来讲,在这个节骨眼上想放开限售,无疑是最「坏」的举措。
很明显,今年5月中央对楼市「三令五申」,意在小阳春释放完需求之后,让楼市稳定,
以时间换空间,
从而加大改革产业升级力度,复苏各地实体经济。
而在这时,一个「大麻患者」跑出来喊,「我想再吸几口」!
如果成功,那背后可是几百号兄弟的阵仗,上面辛辛苦苦种下的「长效调控」果实很容易付之一炬。
这是第一坏。
第二个坏是放开「限售」。
在四大调控法令中,唯有限售对炒房客的狙击是最有效的。
然而此刻放开限售,无疑是给炒房客空间,让炒房客入市合纵开发商开动楼市收割机。
在三四线城市中,很容易制造楼市火爆的景象。
开发商请观众开盘,联合当地媒体炮制新闻,可以将楼市火爆的效果迅速发酵起来,而当地老百姓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又差,很容易跑进去接盘。
不过,开封这次松绑未果,相当于拿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聪明人都知道,开封楼市已进入萧条期,这时候买房无异于填坑。
而苏州就截然相反了。
今年小阳春之际,受益最多的莫过于苏州。
单3月来讲,苏州市区商品房住宅成交面积达到66万平方米,环比增加109%,同比增加44%,此后房价迅速拉升至21881元/平米,苏州园区更是攀升至4.3万/平米。
于是5月11日,苏州
紧急
出台调控,5月16日再度升级,直至7月24日第三次调控。
短时间如此频率的三度调控,在其他城市也少见。
而且最后一次调控直接将限售扩展到了苏州市区全域,新房限售3年,二手房限售5年。
几乎不给炒房客留任何空间。
这类城市是聪明的,在楼市库存尽数消化之后,储备了宏量资金,开始封市求发展。
对于苏州来讲,未来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才,这在前段时间人口补贴优惠升级的政策中有所体现。
以苏州目前的房价格局,虽然在3月经历过一波大走势,但依然属于长三角地区的洼地。
虽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苏州交易下滑,有价无市,但房价依然会高位企稳,可下跌的空间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