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
“
马江博说趋势
”
,再点击右上角的“
···
”,选择
设为星标
,
文章每天
自动推送
我是
马江博
,关注我,看清
趋势与财富
。
历史性的一天。
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的这场会,
真的开了
。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月17日上午在北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在2018年之后,时隔6年多后的第二次最高级别的民营企业座谈会。
根据新华社通稿,最高领导人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说,“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
最高领导人还说,要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凡是党中央定了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
而参加会议的企业家,在经历了大家根据新华社的一张照片从背影猜测的阶段之后,也最终明确下来:
参加的有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韦尔股份董事长虞仁荣、小米董事长雷军、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等;也有大家之前猜测和寻找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和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更有风头正劲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和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
简单说,大家此前希望看到的信号,都有了,大家认为该来的人,都来了。
而这其中,还有两个特别的信号:
第一,虽然主要发言的是任正非、王传福、王兴兴、雷军等实体经济的代表,但在第一排就座的企业家里,也有马云、马化腾、齐向东和梁文锋这几位传统上不被视为“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代表;另外,互联网企业的另一个代表性企业,美团的创始人王兴也参加,坐在第二排。
第二,马云、王兴兴、梁文锋等杭州企业家坐在了第一排,整个第一排的企业中,杭州和深圳企业的比例,相当高。
同时值得特别注意的信号是,在2月16日,也就是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的前一天,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以第二条且长达6分多钟的规格,报道了“杭州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活力奔涌”的新闻。《新闻联播》在这个时间,这个规格对杭州的重磅报道,非常难得。
此前,随着”杭州六小龙“在春节期间火爆全国,南京、武汉、深圳、苏州等全国各大城市都开始了一场深度思考:为何六小龙是出现在杭州?为什么自己培养不出这样的顶尖科技企业?
各地的答案很多,我们总结一下,基本有这么几个:
政务上企业友好型的”服务绿洲“,政策吸引和大学建设打造的”人才雨林“,浙商民营资本构建的”养分循环“,阿里等大厂形成的”数字土壤 “等等。
但在我看来,结合这次民营企业座谈会传递的信号,我认为更深刻的是,“杭州六小龙”的崛起凸显了一个新的重要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
重新思考和定义“硬科技”的坐标系
:
这是中国,
在科技创新上的一轮:
“解放思想”
。
一
、
硬科技≠硬件
科技
从2018年中国芯片产业遭遇"卡脖子"困境后,社会各界曾掀起对"硬科技"的狂热崇拜,随后数年里的舆论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立逻辑:
能造芯片、造光刻机、造高端机床才是硬科技,而移动互联网则是"虚拟泡沫",电商平台成了"中间商",金融科技更被贴上"脱实向虚"的标签。
众多城市的“重点产业招商图谱”中将一众数字技术产业排除在外,甚至杭州也被议论为有"缺少硬科技,产业空心化"的嫌疑。
简单说,整个中国科技创新的思维一度陷入到一种误区中:硬件制造等于硬科技,数字模式创新则是虚拟经济,实体与虚拟有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这好比
用烟囱密度衡量创新含量,用厂房面积丈量科技价值
,这些误区背后的本质,是用传统工业时代的
物理标准来评价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活动
。
我们去观察这次”杭州六小龙”的崛起:DeepSeek、游戏科学、群核科技等科技企业,都是数字世界的“虚拟”技术;强脑科技、云深处、宇树科技等科技企业,虽然也有硬件,但更核心的是依靠软件、算法等来驱动硬件。
而大洋彼岸的启示更为直观。英伟达GPU的进化史,本质上是游戏产业与AI革命的共生史;OpenAI的技术突破,离不开微软云长达十年的算力浇灌。
这些事实都在印证:数字经济本就是虚实交融的有机体,所谓“虚”与“实”,本就是技术创新的一体两面,就像大脑神经元无法区分逻辑思维与艺术创造。
二
、
硬科技的底层也需要“软”
当杭州在电商、支付、游戏等领域深耕时,外界看到的是商业模式,但水面下涌动的却是数据库、AI算法、图形引擎等底层技术的突破。
从DeepSeek的大模型突破到宇树机器人攻克伺服电机,从群核科技重构工业设计流程到游戏科学重写文化输出范式。它们的共同基因是:在电商支付、数字金融等场景中淬炼出的算力算法、开发技术、系统架构、顶尖人才等底层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字生态,降低了整体性的创新研发的试错成本。
一方面是场景应用:
比如,在复杂业务场景下构建数据存储和计算体系的历程,与航天器突破再入大气层的技术挑战,在工程复杂度上并无本质区别。
再比如,支撑双十一的峰值交易的压力,与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需要的技术栈,本质上是同源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延伸。正是这些超级场景的持续淬炼,让杭州企业对高并发、高可用、高安全的技术追求刻进了基因。
硬科技的发展,从来不靠实验室的闭门造车,
而是需要真实场景和商业生态的反复锤炼
。
这些场景积累的know-how,也正在构成中国参与新一轮科技竞赛的隐秘护城河。
另一方面则是顶尖人才:
在城西科创大走廊,能看到最生动的跨界图景——
做量化交易起家的团队在努力攻坚蛋白质折叠预测,曾经的电商架构师转身研发工业数字孪生系统,游戏引擎专家开始探索自动驾驶仿真平台。
这种跨界不是行为艺术,而是数字技术穿透产业壁垒的必然结果——当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算法成为新生产工具,所有产业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电商时代积累的数据处理能力,在AI时代进化为大模型训练的燃料;互联网金融锤炼出的安全技术,正在赋能制造业转型;游戏产业培育的图形计算人才,成为智能驾驶竞赛的核心资产。
这些都是杭州以阿里为代表的一众创新企业奠定的本地数字生态基础,后来者在这些基础之上接棒创新,二次开花,形成更强大的创造力。
三
、
重新定义硬科技的坐标系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慢慢认识到了,杭州故事的核心启示,
不是某个城市的逆袭传奇,而在于重新定义了硬科技的内涵
:
造芯片是硬科技,支撑双十一超大规模交易的弹性计算架构
同样是硬科技
;
量子计算机是硬科技,以一部《黑神话:悟空》追赶西方游戏工业的
也
是硬科技
;
高端机床是硬科技,以一己之力硬刚主流AI公司,优胜了一个回合的
更
是硬科技
;
判断技术价值的标尺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物理形态,而要看其对生产关系的重构能力——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益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