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读者来说,《天空之蓝》也许是一部令人反感、甚至恶心的小说。暂且不谈其触及常人道德底线的内容,单是翻开这本书,那看似杂乱无章的排版也会在视觉上使人产生抵触情绪。小说的法文原版常常在罗马体与意大利斜体之间切换(在此译本中,这两种字体分别被转换为宋体与仿宋体或楷体),这让阅读变得更加不适。可能这种“不适感”(
malaise
)正是巴塔耶希望造成的效果:在“前言”中,他承认这部小说令他感到不适,而他似乎也希望能将这种不适感传达给读者,无论是通过内容,还是形式。
不过,除了作者的主观愿望,这种字体的变换也客观地反映了此小说诞生过程的曲折。“前言”、“序幕”、“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创作于四个不同的时期,这四个看似不相关的文本,共同构成了这部《天空之蓝》。
这四个文本中,“第一部分”最先完成,大致写于
1926
年,当初的标题就是“天空之蓝”。这个文本是一篇篇幅很短的、类似于尼采式格言体的文章,记录了作者的一些片段化的个人体验与哲思,于
1936
年
6
月发表在杂志《米诺陶诺斯》(
Minotaure
)上,后经过改写,收入巴塔耶于
1943
年在
Gallimard
出版社出版的《内在体验》(
L
’
Expérience intérieure
)一书,作为该书的一个章节,标题仍是“天空之蓝”。在最终将其纳入这部小说时,作者进一步对这个文本做了删改,去掉了其他碎片化的个人体验,只保留了“统领”来拜访“我”的这个片段,使其成为该小说的“第一部分”。同时,“天空之蓝”也不再是此篇的标题,而成了整部小说的题目。
“序幕”大致完成于
1928
年或
1929
年。初稿题为“蒂尔媞”,是一篇很短的叙述,其情节与“序幕”的基本一致,女主角都叫蒂尔媞,不过,初稿当中的叙事者“我”名叫雷昂(
Léon
),而不是“序幕”中的亨利·托普曼。这篇叙述于
1945
年末在
Fontaine
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是亨利·帕里索(
Henri Parisot
)主编的“黄金时代”(
L’Âge d’or
)系列中的一种。
受
1934
年
10
月爆发的西班牙革命影响,
1935
年
5
月,在上述两篇短文的基础之上,巴塔耶创作完成了《天空之蓝》这部小说。除了将这两个文本改写并纳入小说当中,作者主要创作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即发生于巴塞罗那的罢工运动,也就是小说的主体部分。这样,整部小说的初稿就完成了。
但《天空之蓝》直到二十二年后才正式问世。
1957
年,经巴塔耶最后一次修改后,这部小说在
Jean-JacquesPauvert
出版社出版。作者为此次出版写了一篇“前言”,也就是读者在本书开头读到那篇。至此,整部小说的四个部分才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面世。
在巴塔耶名目繁多的作品中,《天空之蓝》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
Gallimard
出版社的“七星文库”于
2004
年出版了巴塔耶的《小说与叙述》,这个集子的出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早在
1988
年,巴塔耶的十二卷全集就已在
Gallimard
出版社出版。此次单独出版他的小说与叙述集,并将其列入以圣经纸印刷的“七星文库”之中,大有“封圣”之意,这似乎标志着巴塔耶不再只是个难以归类的理论家,他已成为能在辉煌的法国文学史中占一席之位的文学家。
然而,文学体裁的区分一直不是巴塔耶所在意的事情。他的好友布朗肖曾对小说(
roman
)与叙述(
récit
)这两个文体作过明确的区分。而巴塔耶,就像他在“前言”中所写的一样,常常混用这两个概念。因此,《小说与叙述》中的作品,读者很难判断哪篇是小说、哪篇是叙述。甚至,有时候读者会怀疑自己所读究竟是不是文学作品:情节缺乏、叙述碎片化、主体意识跳跃……似乎巴塔耶的写作已经难以再用传统的“文学”概念去定义了。
就文学体裁而言,《天空之蓝》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部小说,简单来讲,也许是巴塔耶唯一真正的小说”。因为,相比于作者的其他小说与叙述,这部作品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众多且形象鲜明,事件也具有明确的发生时间与地点。最特殊的一点在于,该作不似《眼睛的故事》(
Histoire de
l
’
oeil
)、《
C
神父》(
L
’
Abb
é
C
)或《艾德瓦尔达夫人》(
Madame
Edwarda
)这类刻意游离于社会框架之外的作品,它具有一个确切的时代、社会与政治背景,甚至其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在真实世界里的原型,这让这部小说具有了一定的纪实性或影射性(
roman à clef
)。
那么,为何这样一部“真正的小说”,却在创作完成之后沉睡了二十二年才得以面世?为何一部以西班牙革命为政治背景的作品,却不得不在革命、甚至“二战”结束多年以后才得以问世?
《天空之蓝》与巴塔耶其他作品一样,有着一种反时代和社会潮流的精神,这让它成了一部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小说。内战前夕的西班牙,左翼革命情绪高涨;而另一方面,当时整个欧洲都面临不断扩张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威胁,大战一触即发。在如此敏感的时刻,同样身为左翼知识分子的巴塔耶却创作了一本与时代潮流完全相反的作品:对政治介入漠不关心,对革命持消极悲观态度,甚至还有一丝对法西斯与纳粹的暧昧情感。这样的作品,恐怕在当时鲜有出版社愿意接手。而到了
1957
年,政治环境远没之前那么敏感了;另一方面,随着
1956
年匈牙利革命遭到苏联镇压,曾经追随苏联的一众左翼知识分子逐渐开始反思自己的政治立场,批判左翼政治思想的声音也渐渐多了起来。也就是在
1957
年,《天空之蓝》终于否极泰来。
此外,从完成到出版,这二十二年里,小说影射的人物原型们命运也已发生巨大变化。如果说巴塔耶此前是因避讳而不出版这部小说,那么,到了
1957
年,这样的顾虑似乎已变得不那么紧要了:托普曼妻子伊迪丝的原型,也就是巴塔耶第一任妻子、演员西尔维娅·马克莱斯(
Sylvia Maklès
),此时已是雅克·拉康的夫人;拉扎尔的原型,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西蒙娜·薇依,已于十四年前去世;至于另一位兼具蒂尔媞和格耶妮两个人物性格的原型,女作家柯莱特·佩诺(
Colette Peignot
),更是在
1938
年便英年早逝。经过了这样的世事变迁,托普曼的原型巴塔耶在出版《天空之蓝》时大概也少了许多羁绊。
本文节选自《天空之蓝》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