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样东西,当代年轻人只要上网就逃不过,那一定是各种各样的“嘴替”。
meme梗图可以是嘴替,两只对话的小猫可以是嘴替,大作家鲁迅也可以是嘴替。卡夫卡一句“我最大的能耐,就是躺着不动”,能让全网年轻人会心一笑。
为什么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有话直说变得如此困难,要借“嘴替”之口,才能袒露心声?
“嘴替”,最早指替代演员拍摄时采用的嘴部替身。但现在的年轻人,习惯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个能够精准输出自己内心想法的人。
想要成为一个“人间清醒”的嘴替,就得能
一语道出他人不能表达或不敢表达的心声。
作为互联网流行热词之一,“嘴替”常年刷屏热搜,也成了许多明星的出圈人设。
当有人在荧屏上替自己说出心声,观众们恨不得拍爆想象中的按钮,无数次为“嘴替”转身。
原来,脱去光鲜的外壳,明星的内里也是普通人,一样面对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
只有能代表广大网友心声,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嘴替” / 图虫创意
面对现实的焦虑和压力,从文学到影视剧,从表情包到短视频,各种领域的语料均被网友们搜刮成“嘴替文学”。
比如,小时候对未来工作充满幻想,长大后才发现,原来章鱼哥的日常才是人间真实。有网友直言:看懂了章鱼哥,你就能从小孩变成真正的大人。
当这个陪伴我们长大的动画角色重新在互联网上刷屏式出现,他的表情包已然成为了新时代职场人们的爱用单品。
一句“蟹老板,
我生活里最重要的事情是六点准时回家
”,戳中了全网打工人的痛点。
借着章鱼哥的嘴,年轻人找到了生活高压的发泄口,在漫天纷飞的梗图中,寻求一种宣泄之后的“精神稳定”。
就连综艺里的名场面,如今也被年轻人们拉来当“嘴替”。
在今年2月17日《你好,星期六》的《南来北往》剧组专场中,节目组设计了一个即兴情景剧:你穿着新鞋新衣,高兴地坐在节后返工的火车上,却遇到了突然开始大吵大叫的熊孩子,和任由孩子胡闹的家长。
面对着坐在地上哭闹的“熊孩子”秦霄贤,许魏洲先是试图礼貌制止,却被“熊家长”李雪琴的一句“你跟他计较什么”给怼了回去。
或许现实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大部分人都会闭上嘴巴,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忍忍就过了。
但现在的年轻人,决定用魔法打败魔法。反问一句“他多大我多大?”的许魏洲,也学着对方开始胡搅蛮缠,活脱脱变成了个大孩子。弹幕纷纷直呼:
这很符合我的精神状态。
知名“嘴替”李雪琴,也常常戳中网友们的内心。
在《你好,星期六》1月27日推出的冬日派对一期中,王星越在牵手测心率环节向李雪琴抛出了一个问题:“姐姐,面包和爱情,都是很多人的难题,你会选择哪一个?”
当许多互联网“姐姐”代入自己,为此幕捂住心口时,李雪琴已给出了回答——爱情。因为,
面包“姐姐自己有”。
小孩子才做选择,李雪琴的决定是“我全都要” / 综艺截图
爱情也好,面包也罢,其实是许多人在生活的岔路口里,常常需要做出的选择。李雪琴的回答,像一句“大女主”宣言,说出了许多年轻女性的心声:我有面包,也有对爱情的选择权。
年轻人们为“嘴替”疯狂,或许不止为情绪的宣泄,也为那份灵魂共振的惊喜。
在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6027人的调查中发现,近九成的受访者认同“全民焦虑”已成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病[1]。
“嘴替”文学盛行,网络替身众多,无非是想要在这种的戏谑和快乐中,消解现实中无处安放的压力和焦虑,为生活寻找一个出口。
荧屏上的完美人设,已经无法抚平当代人的情绪危机。
比起那些字字珠玑的台词,年轻人更希望有人能“带着我的嘴上节目”,在一些与现实接轨的话题里,感受一场简单、直接的情绪按摩。
在选择“嘴替”以获得“快感代餐”的背后,人们寻求着认同与陪伴。
在《你好,星期六》基于生活场景搭建的“好六街”里,有打工人离不开的咖啡店、便利店,有充满城市浪漫的花店,也有维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快递驿站,能与朋友度过美好时光的KTV、电玩城。
节目组是真的不拿观众当外人,而是当作亲切的街坊朋友。
在这里,你能看到店老板们“竞争上岗”,新人们为争夺经营权而展开的“现场商战”,也能直击街区的团建现场。
在大年初一,你还能看到过去的“朋友们”提着新年好剧,回到好六街拜年,在团圆的餐桌上抢红包。好六街带给观众的这份真实感,成了《你好,星期六》打动人心的法宝。
情谊也是真实的。播出至今,一条好六街,在每个周六晚准时和守候的观众们见面。好6团里的年轻人们,也脱下了最初见面时“小心翼翼”、“社恐”的伪装,发展成
“见面就互怼,分开就想念”
的最佳损友。
在1月13日的好六年度颁奖大会上,当何炅说出希望我们可以常常聚得这样齐时,屏幕前的观众,似乎也看见了与好友相聚时放松、快乐的自己。
年轻人爱看《你好,星期六》,因为它关照了普通人的情绪价值。
大年初一,当你正在为走亲戚被催婚而烦恼,点开最近一期《你好,星期六》,会看到综艺里的大明星也遇到同样难题。
当扮演小情侣的林一和周也,面对来自“亲戚”武艺的催婚,异口同声说出那句
“我俩结不结婚,跟你有什么关系?”
屏幕外的你也一定感受到,现实中憋着的那口气,终于长长地舒了出去。
过年回家面对催婚的亲戚,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憋着这样一句话 / 综艺截图
还有些时候,我们喜欢嘴替,并不只是为了吐槽的“爽”,而是希望在嘴替们的思路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建议。
当你正为即将赶赴的同学聚会发愁,不知该如何应对毫无边界感的老同学,节目里,宋茜已经先替你体验过了一轮。
在李雪琴饰演的老同学试图“白嫖”,要求宋茜为她免费翻译文件时,宋茜先是礼貌应下,“这我得明天拿回公司好好看”,接着又话锋一转,“我帮你向张总申请一个最高折扣”。既能保持体面,又不独自吃哑巴亏,难怪弹幕接连飘过:真是学到了。
当代人的老同学聚会,是一场“高情商社交” / 综艺截图
这些精心设置的情景,正是当下日常生活和职场工作的缩影。
嘉宾们或“人间清醒”,或“发疯文学”的语录,契合了年轻人的情感渴求。
实际上,除了带给年轻观众陪伴感、真实感,以及那份最珍贵的“懂得”,《你好,星期六》同时提供了一个社会大众理解年轻人的窗口。
在《南来北往》剧组专场中的职场情景剧环节,节目邀请了11位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作为代表,投票选出那个“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精神状态”的表演。
在冬日派对特辑的心有灵犀答题赛中,节目认真收集了200位00后和90后的恋爱观,以此为基础形成问答。
无论是把投票权交给年轻人,还是通过社会调研得出答案,都是将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展示给正在观看节目的人们。
从早期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到90年代末上海、湖南等地方台崛起,再到互联网出现,各种网络综艺纷纷破圈。
40年来,时代不断地发生变化,网络加速了综艺迭代的速度,但只有一点不变:
年轻人始终是综艺的主力军。
这几年里,网络综艺加速发展,布景在变大,质感在向电影靠齐,一切条件都变得越来越好了,却还是有许多综艺收视走低、悄然落幕。
今天的年轻人,到底需要怎样的综艺?
综艺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娱乐精神 / 图虫创意
年轻人用他们的选择给出了答案:比起新奇的形式、豪华的制作,今天的年轻一代观众,更在乎内容本身是否直击人心。
能意识到这一点不容易,能把这一点做好更不容易。
如果说《你好,星期六》里紧跟时事的情景设置,是节目组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那么那些借由艺人之口说出的一个个精彩回答,则体现的是节目组的思考和对年轻人的理解。
身处时代巨变的年轻人,向来是最敏锐的群体,一不小心就会失去他们的心。
但年轻人想要也很简单,其实就只是一份理解。
开播两年来,《你好,星期六》一直致力于“最懂年轻人”。早在创作之初,总导演付家鹏就希望,年轻的观众们能把节目当作是生活里的一道“缝隙”[2]。
在人们对综艺的期待已经改变的当下,《你好,星期六》重新唤醒了人们的情感记忆,正在探索更多棚拍综艺的可能性,让棚拍综艺成为包罗社会万象的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