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借助技术,置身于“真实”世界
大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的问题,一般都会找到真实的环境,身在其中,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大多数时候的条件是无法企及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借用一些素材来帮助孩子们进入我们希望他们所在的“世界”。
拿海洋来说,教师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视觉感比较强的实拍素材,视频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流动的画面和声效,会让孩子们对海洋的认识更深一些,且视频本身也会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师准备起来也很方便。当然,视频信息的匹配度十分重要,它要求切实能为孩子下一阶段的探究建立早期的经验。
未来AR/VR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学生置身“真实”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链接中的视频《海洋到底有多深?》虽然是全英文的,奥林幼儿园的活动中,中大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全都看懂了,还能引出很多的问题呢!)
二、涟漪式提问,深入浅出引导探究
在对海洋的面貌和生物有了初步了解之后,需要教师们通过一系列科学的问题帮助孩子们梳理知识,引发探究。
比如:
海洋很深吗?海洋有多深呢?
海水分为几个区?
最常见的海洋生物有哪些?
它们分别在生活在什么区域? ......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用一张色彩斑澜的信息图来传递知识永远都是最上乘的选择。 上面的信息图中,包含了颜色、层次、亮度变化、数字、单位、生物、距离等综合知识,瞬间让神秘的海洋变的可视化。
三、动手实验,感受变化
孩子情绪爆发的瞬间通常是他们看到或者感受到了“变化”,或者“结果”,通过做了一件事,而导致另外一件事发生改变或者产生结果的那一刻,最是他们的兴奋点所在。 心理学家把这个情绪爆发的瞬间称之为内在动机的火花,这一火花可能成为孩子终身爱上科学的原点。
用三原色的颜料和水来配置海水的不同区域,是一个非常低结构的活动,但是三滴颜料与水混合后的变化会让孩子们却感到非常兴奋和迫不及待。
四、灵活运用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是一种常见和实用的思维工具。其形式有好几种,下面的这一种是气泡图。教师针对海洋生物给出了几个示范性信息之后,让孩子们继续拓展思维,帮助孩子们逐步完善和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五、动手大于一切
基于项目式的STEM+学习,无论其形式是什么,它永远也少不了工程制作。《探索海底两万里》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掌握海洋的不同水位和所对应水位生存的生物。
在海洋中,不同的深度和水位生活着不同的海洋生物,从浅到深,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海洋生物链。现在不同区域的海水已制成,接下来孩子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结果来制作生物模型。他们发现:首先面对的挑战是找到一种防水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