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企业群像。如果用新产业、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来界定新钱和旧钱,或许可以说,旧钱依旧统治世界,但新钱正在崛起的路上。
这份榜单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相比2002年,2017年中国500强入围门槛增加了13倍。如果考虑到从2002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了6倍多一点,可以说,这是中国经济奇迹最好的注解。这份榜单见证了中国加入WTO之后商业力量的勃兴与成长。毫不意外的是,大企业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主引擎。
这是整合的力量。无论其原始动力来自政府还是市场。即以央企为例,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至今,央企数量从196家到98家,几乎少了一半。对“影响力、带动力”乃至“行业前三”的追求,一度成为兼并重组的强大推力。过去几年崛起的“国家公司”,则成为新常态下央企整合的样板。统计数据显示,中共十八大以来,国资委完成了18组34家企业的重组。这一趋势同样适用于其他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从500强企业整体来看,2017年有148家企业实施了1497次兼并重组,上一年只有688次。
可以肯定,成功的整合不会是简单的“1+1”,整合之后,企业可能获得新的基因,也可能实现基因裂变而重塑竞争优势。就此而言,这些整合展示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它们有可能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我们无法再用旧眼光或者惯常的标准去定义和分类它们。它们已然摆脱了旧钱的范畴,正在成为崛起的新钱的一部分,市场肯定会对这些企业进行价值重估。当然对所有这类企业来说,如何在拥有庞大身躯的同时依然保持灵活,始终都是一道容易出错的必答题。
当然这不是新钱崛起的唯一路径。如果拿中国500强企业和美国500强企业做个比较的话,也许观察的角度会更多。比如2017年美国财富500强榜单上不仅有信息革命时期诞生的百年老店——可以称为那个时代的“新钱”,也有最近30年崛起的科技公司。如果我们看最赚钱的50家公司,有金融机构,但它们并不具有统治力,人们的目光更容易聚焦于苹果、谷歌、高通和吉利德这样的公司,尤其是在经历了一场金融危机之后。可口可乐、沃尔玛、宝洁与摩根大通、高盛都成为最赚钱企业,对我们的暗示也许更多。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美国500强中最赚钱的是刚刚发布了iphoneX的苹果公司——第一部苹果手机面世正好是十年前。
中国500强利润最高的20家企业中只有三家科技类企业,即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6家最赚钱的银行总利润超过1万亿元,而245家制造业企业一共赚了5493.10亿元,差不多是6家银行利润的一半。这当然体现为整体的差距,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反映。不过答案也不尽然如此。我们以为,某种程度上,这也映射出新钱与旧钱的距离。或者说,创造性破坏的能力——一种企业家精神主导下的自我革命。
如果考虑到中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还不到40年,这样的对比并不公正。从过去16年中国500强迭代的榜单中,我们足以感受企业家精神带来的强大冲击力。这份榜单清晰不过地显示,一旦思想的解放最终带来生产力的解放,一旦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国企业家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这是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正在讲述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没有画上句号。
有理由相信,这一波创业浪潮将带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因此可以更为乐观地说,新钱正在崛起的路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乃至AI等正在改变旧的逻辑和传统,当我们将企业家精神看做这个国家最具有力量的东西,赋予其更多的能量,我们一定可以让新钱崛起的更快一些,我们会在新的500强榜单上看到更多陌生的名字,它们也是奇迹的缔造者。在这些奇迹的背后有一种坚定的信仰,就像乔布斯曾经说过的那样,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种信仰具有神奇的力量。他终将让我们看到改变,看到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