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宇宙解码
宇宙起源,黑洞,虫洞,多维空间,相对论,量子力学,地外文明,迷失古迹,不解之谜,科技前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1米6以下孩子有救了!医学专家揭秘“遗传发挥 ... ·  8 小时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消失3年,李子柒官宣复出:中式审美的巅峰,暴 ... ·  16 小时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马斯克“杀疯了”!逼FBI和CIA大裁员,裁 ... ·  昨天  
澳洲留学中心  ·  澳洲私校真的是凭实力 “圈粉” 家长,速戳→ ·  2 天前  
澳洲留学中心  ·  澳洲私校真的是凭实力 “圈粉” 家长,速戳→ ·  2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3-2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宇宙解码

是谁杀死了“以太”?科学史上最重要概念之一

宇宙解码  · 公众号  ·  · 2024-08-08 18:05

正文

我们都听到过「以太」,至少现在的“因特网”就又被称为“以太网”。之所以使用这个名字,或许是由于这个词曾经代表着一个意思——“无处不在”。

就像「机械说」曾经是科学界最优雅的语言和最睿智的思想,「以太」也曾是物理学家心中最美、最神奇、最全能的存在。「以太」的产生和消亡,是科学史的一个重要情节——若要讨论科学的进程,那就回避不开「以太」。

杀死「以太」,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执行任务的两个杀手,一个叫「场」,一个叫「光速不变」。

01

「以太」的诞生

说起「以太」的诞生,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

环地中海的开放地貌,让这里的人能更自由地生活和思考。从“西方哲学第一人”泰勒斯首先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到巴门尼德认为“万物并不真实”开始,一大批哲人不断地思考万物背后的本源。

“物料说”是个不错的方向。

德谟克利特从一些事实出发、在逻辑上推演出了最朴素的“原子论”;而大哲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的“以太”。(注:“物料说”就是从物质组成成分,去解释世界的本源;与之并列的还有“动力说”,“趋势说”等)

「以太」这个天空之子,就这样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诞生了!

从词源上说, “以太”这个词表达了“燃烧着的空气” 那样一种观念。当荷马称朱庇特为“居住在以太之中”时,说的就是同样的意思。

在这套体系内,「以太」是我们人类无法触及的遥远天界的组成成分。它和地上的水、火、土、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亚里士多德把日月星辰绕地球的转动和「以太」相联系,成为与地上运动有所不同的存在类型。

在天空中,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月亮之上”的世界(即比月亮远),太阳、月亮、星辰等等都是在“内在力”的作用下,随着“天球”在「以太」中做圆周运动,这是一种自然运动。这种运动,由神规定,无需再追究。

“月亮之下”的地方(比月亮近),世界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自然运动——即重物竖直下落和轻物竖直上升的运动,这也是在物体在“内在力”的支配下寻找其天然位置的运动。

“月上”和“月下”的划分,让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具有天然的“神圣性”,同时也就具有了最大的遮蔽效应。

这是一种极端的矛盾,使得为了追究终极的“物料说”,追到了无法解释的境地,只能再投入神学的怀抱了。「以太」也因此在神的庇护之下,完成了在天空世界的第一次加冕。

02

发展:「漩涡以太」和「光的波动说」

在科学时代到来之时,「以太」有了新的支持。

漩涡以太说

「漩涡以太说」的提出者是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笛卡儿,他以希腊哲学还很模糊,而他自己却很清楚的实体概念来理解这个词, 从而赋予了这个词以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含义。阿狄生那绝妙的诗是这样开头的:“广阔的太空高悬,蓝色的以太之天”。这表明了“以太”一词的通常含义。

笛卡尔的「以太」是一种实物存在,一切形态的物质,都是从它产生、发展而来的。

笛卡尔根据自己的空间理论,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虚无这样的东西。一种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东西,像一种精妙的流体,不仅仅充斥在星际领域,而且充满在物体分子之间的空隙里。那么,这种物质是如何作用的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引申出来了「漩涡以太说」。

在「漩涡以太说」中,行星在「以太」中流动,犹如小船在漩涡中运动一样。笛卡尔试图用「以太」来解释引力的本源,当然,他最终败在了万有引力理论和牛顿力学体系之下。

但是,有趣的是,我们现在发现,银河系真的就像一个漩涡——笛卡尔的想象和天空的真实图景似乎戏剧性的重合了——看来,我们真的不能忽略想象的力量!

漩涡状的银河

光的波动说

牛顿力学的成功让笛卡尔的假说沉睡了一百年,直到一缕阳光把它再次唤醒。这缕阳光就是——“光的波动说”。

人类对光的本源的探索,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牛顿提出的“微粒说”和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曾经激烈的交锋。

“微粒说”认为光的本质是小微粒,不同的颜色是不同的微粒;一切光学现象,都可以用这些微粒的传播,以及它们和物体之间的作用而解释。

“波动说”则完全不同,认为光的本质是一种波,就和我们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涟漪类似。用波的理论,同样可以解释当时所有关于光的现象。

水波荡漾

到底谁对谁错?

在这个激烈的碰撞中,天平一开始就不平衡。牛顿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带领“微粒说”的拥趸疯狂进攻,“波动说”节节败退,最终只能在数学的领域偏安一隅。但是,即便如此,“波动说”也一直没有消沉,一直在等待着机会,力图翻身。

机会终于来了!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在1800年成功设计了双缝干涉实验,以其无可比拟的优美和精巧,证实了光的波动性。

在这个实验中,光沿着“波动说”的预言在“行走”,最后产生“干涉”的条纹。同时代的菲涅尔和泊松等也从理论和试验上证实了“波动说”的正确性。

一个建筑,巧妙的设计成类似光的干涉条纹的形状

“波动说”的大翻身,也带来了“以太说”的大翻身!为什么呢?

因为,波的传播需要介质!而这种无处不在的介质是什么呢?对,就是笛卡尔的「以太」!

曾经的神的居住之所,现在成了光的传播媒介!

不但光学需要以太,热学也需要以太,电学和磁学也需要以太!以太,一夜之间,又一次成为物理学的宠儿,在物理学家的心中成为无处不在的神奇存在!

有问题解释不了?那一定是你没有考虑到以太的存在!你看,加进去之后,问题不就可以解决了么?

03

杀手出现

在「以太说」风靡的日子里,似乎一切都是那么圆满。几乎所有的问题,结合以太这种物质,再利用牛顿的力学分析,就能得到较好的解释。以太,好像成为物理学左后一块砖头;加上了它,物理学就变的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就在这种喜庆的氛围里,物理学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有两个冷酷的杀手已经慢慢出现。

「场」

「场」这个杀手最早出现时,身份是作为法拉第描述磁力和电力的“力线”。

这还要从奥斯特的发现说起。物理学家奥斯特,曾无意中发现:通电导线旁边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这证明了通电导线对小磁针产生了力的作用。最为奇怪的是,这种力与之前所知道的所有力都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这种力的方向,并非沿着导线和磁针的连线方向,而是垂直于这个方向。

法拉第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之后,除了发现新的电与磁的关系之外,还发明了描述这种力的“力线”。

我们用一个试探的磁针放进去一个空间内(比如磁铁或者螺线管的周围)的不同位置,磁针最后静止时的指向能连接成一条条力的方向线;同理,我们把一个试探的电荷放到另个一电荷的周围空间的不同位置,这个试探电荷的受力也能连接成一条条力线。

这种力线,就是我们要描述的“场”的某种“展现”。

这种“力线”或者叫“场线”,最开始只是想象中的事物,只是做为便于从力的观点去理解事物的一种工具,19世纪初的科学家认为场是不存在的。在他们看来,只有物质和它的变化才是实在的。比如「以太」,就是这种实在的真实代表。

19世纪中叶,法拉第的学生麦克斯韦,发表了他的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用场的理论统一了所有电磁学问题。这让人们对场的概念产生了全新的思考。

麦克斯韦Maxwell

最初,大家都认为场最后总可以借助以太用力学的方法来解释。但是,我们现在知道,这种事情不可能被实现。

爱因斯坦曾说过:“场的功绩实在是太显著了、太重要了,因为它换下了一个力学的教条。”另一方面,替以太设想一个力学模型的问题,越来越没有意义,“只要看看那些假设的牵强和虚假的性质,就令人沮丧。”

电磁波

麦克斯韦的方程组中,推导出一种神奇的存在:电磁波。

电磁场存储着能量,一旦传播出去,便独立存在了。(这其实就可以解释光的传播不需要以太)

另外,方程的求解显示,电磁波的速度和光的速度一样,也是30万公里每秒钟。根据这个明显预示着“光和电磁波有联系”的线索,由实验物理学家赫兹操刀,最终证明: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