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影视剧里的狠人,有人想到的是辽北地区著名代表范德彪;
(《马大帅》
,
2004
)
有人想到的是大湾区西装暴徒倪永孝。
(《无间道
2
》
,
2003
)
要问这些狠人们的精神要义是什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都在酒里。
那出来混要是整不了两口酒,是不是就混不出头了?
其实不然。
两手烟酒都来的,只能说明他是一个不注重养生的反派;
双手合十说
“
阿门
”
的反派,有反差,但还不够坏;
只有振臂高呼
“
奶门
”
的反派,才是百分百的变态。
是的,你没听错,真正的狠人,都喝纯牛奶。
喝最纯的奶,下最狠的手
人类文明的最初幻想,就是到那流着奶与蜜的地方去。
不夸张地讲,牛奶就是全人类的生命之光。
欧美国家甚至将银河称为
the Milky Way
。
如果要找一个最贴切的词形容它,大概就是
天真
。但在电影里,牛奶这一传统内涵常常被颠覆。
无论是想给反派营造一种伪人感,还是刻意制造反差对立,都没有比牛奶更适合的道具。
在各国文化里,纯牛奶是属于小孩的饮品,或者是象征健康生活方式的必备单品。
这件事上,大家像是有心照不宣的共同认知。
所以当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成年人,表现得像个口欲期的小孩,那他多半和别人不太一样。
甚至特别的有点过头了。
这个赛道最先让人想到的可能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的里昂。
一个干着刀尖舔血的工作,私底下嗜奶成性的杀手。
(《这个杀手不太冷》
,
1994
)
里昂接一单任务的报酬是
5000
块,哪怕雇主最后只给了他
1000
块,他照样心怀感恩到手忙脚乱。
他的私生活很简单,养绿植,看话剧,像个小孩一样按时喝牛奶。
很显然,他是个心智上仍单纯,社会化并不成功的成年人。
因为对成人世界只剩下
“
安身立命
”
这件事感到沮丧,他打从心底里希望获得孩童般的快乐和幸福。
(《这个杀手不太冷》
,
1994
)
因为牛奶本身就具有安抚作用,喝牛奶就成了一部分失意成年人的应对机制。
马丁
·
斯科塞斯执导的《出租车司机》里,主角特拉维斯从越战战场退伍后,精神状态持续恶化。
酒精只会让意识更加混沌,他选择通过喝牛奶来保持清醒,找回对人生的掌控感。
(《出租车司机》
,
1976
)
也有人解读过,牛奶象征着一个角色正处于寻求爱与引导的关键时期。
1955
年《无因的反叛》上映,主角吉姆参加了一场
“
胆小鬼
”
游戏,结果导致一个同学死亡。
他逃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冰箱里掏出一瓶奶,像索取安慰一样把脸紧紧贴在牛奶瓶上,再喝口牛奶压压惊。
(《无因的反叛》
,
1955
)
而在反派的身上,喝牛奶这一行为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生性本恶。
不是酒精、致幻剂之类的外因让他变得阴狠暴力,而是他本身就处于不分善恶的混沌期。
昆汀在《无耻混蛋》里塑造的纳粹上校汉斯
·
兰达,可以说是这些奶门同担里最经典的存在。
他正襟危坐狂饮牛奶的样子,自带一种平静的疯感。
让人觉得这身德国军装的内胆是个邪恶的小孩,随时准备不负责任地破坏、掠夺。
(《无耻混蛋》
,
2009
)
有时候,牛奶也能作为一种反派终于放弃伪装的信号出现。
比如《逃出绝命镇》。
黑人克里斯被白人女友罗斯带回家,女友的父母试图将他洗脑并奴役。
本以为女友会是他的救命稻草,最后发现她也是计划参与者。
在克里斯即将进行换脑手术的时候,女友一边喝着牛奶,一边冷静地物色下一个
“
猎物
”
。
(《逃出绝命镇》
,
2017
)
试想一下人一般会在什么环境里喝牛奶?家里,学校,或者儿童友好的餐厅。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在很有安全感的场景下才会喝的饮品。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极端的环境里喝牛奶,那就说明这个人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
在
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里
,
西班牙知名演员贾维尔
·
巴登
硬是裸着脸就演出了一种戴着人皮面具的惊悚感。
像鬼魅一样追杀到人家里,不动声色地坐在沙发上。
明明喝的是奶,但你总觉得他是在饮血,死神闻着味就来了。
(《老无所依》
,
2007
)
牛奶在电影里的视觉隐喻,也代表着反派冲破了理智和疯狂之间的模糊界限。
库布里克暴力美学三部曲之一的《发条橙》,就设定了几个流连于
“
奶吧
”
的暴力青少年;
他们一口口喝下的不只是纯白的牛奶,也是不加修饰的恶。
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后,少年受到了权力体系的制裁。
躲在权力体系背后的成年人以正义之名,对心智不成熟的暴力未成年实施了更疯狂的暴力。
成年人的道德就一定比未成年人高尚吗?我们至今不得而知。
(《发条橙》
,
1971
)
我敢说,现在已经没人想看一个复杂且立体的反派,轻易被
“
爱
”
感化了。
但观众可以接受反派被牛奶净化,因为那样就更变态了。
比如《黑袍纠察队》里毁天灭地的祖国人,在喝到奶的那一刻,眼神都会立刻清澈得像个
baby
。
(《黑袍纠察队》
,
2019
)
说白了,正是因为牛奶是大众接受度最高的一种日常饮品,它才能成为一个反面叙事中最吊诡的部分。
但凡电影里的反派喝的是咖啡、茶、威士忌,你都会觉得对方只是一个普通且无聊、有组织有纪律的黑社会。
在中国,牛奶为什么
迟迟没上桌?
咱们再来看国产影视剧,反派们基本都很忙。
比如《黑冰》里,王志文饰演的毒枭郭小鹏,忙着谈论诗歌与哲学,忙着探讨人性与道德;
(《黑冰》
,
2001
)
比如《潜伏》里,祖峰饰演的军统特工李涯,每天忙着上班打卡,还被同事耍得团团转。
(《潜伏》
,
2008
)
平时可能连口水都喝不上,别说喝牛奶了。
牛奶在国产影视剧里的出场作用,大部分时候都是抒情的。
只有少数时候,会成为文艺作品里成年人剥夺未成年人主体性的工具。
在《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就被控制欲惊人的母亲逼着喝下滚烫的热牛奶。
(《隐秘的角落》
,
2020
)
被逼着喝牛奶的情节,在电影《狗十三》里出现过四次。
没人在意乳糖不耐的女孩一喝牛奶就吐,人人都觉得她作为一个青少年就应该喝牛奶。
(《狗十三》
,
2013
)
为啥国产影视剧倾向于用牛奶来体现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
“
强制爱
”
呢?
原因很简单,
在父母辈的认知里,喝牛奶既能补钙,又能提高免疫力,还能补充能量,是数一数二的好东西;
所以哪怕他们逼着你喝牛奶,也是为了你好。
跳出
影视剧,
看
生活,
其实
中国人
生活里
牛奶的
出现
频率
并不算高。
美国人类学家马文
·
哈里斯来了中国一遭后才会误以为,中国人对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厌恶,理由是:
“
中国菜谱中没有任何奶制的菜,没有用乳酪为调料的鱼或肉,没有干酪片或牛奶酥,也不用给蔬菜、面条、米饭或饺子添加黄油
”
。
虽说
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一直都有饮用牛奶的习惯,
只不过这事儿对中原地区的居民来说有点难。
明清时期那会儿,我国人口激增,
寻常百姓为了吃饱饭,只能把牧场、草地都开垦成农田。家养的牛连耕地的活儿都忙不过来,更别说产奶。
没有养殖条件,再加上新鲜牛奶很难储存,牛奶和奶制品自然就成了属于贵族特供的存在。
普通
人
压根
不知道
牛奶
到底
是
啥
滋味
。
虽说
后来
1842
年,西方奶牛传入我国。
但
直到
19
30
年
左右,
喝牛奶对城里人来说,
才
成了一种健康且时髦的生活方式。
(图为
1933
年《良友》杂志上的牛奶广告)
只可惜到了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期,全国范围内只剩下
4
家乳品厂,不到
12
万头奶牛。
直到
1992
年
1
月,我国提出
“
提高蛋、肉、奶在食物中的比重,要进一步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
”
。
这是
“
奶类
”
第一次跻身中国居民膳食计划中,自此以后,牛奶才算慢慢在普通居民的家庭上桌了。
“
乳糖不耐
”
就不能
喝牛奶了吗?
牛奶虽好,但不是人人都接受得了。
据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介绍,中国有
1.9
亿人存在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我敢说,每一个乳糖不耐的国产小孩,打小就对牛奶这东西没什么好脸色。
就算已经严格按照家长说的不能空腹喝牛奶,结果好像还是一样。
轻则腹胀打嗝,重则直接化身行走的沼气池。
(《家
有儿女》
,
2005
)
说得糙一点,哪怕现在人人都能喝上牛奶了,还是有人一看到牛奶就想捂腚。
(《请回答
1988
》
,
2015
)
在我看来,真正的狠人不是左手枪,右手奶;
真正狠的是乳糖不耐,还非要喝奶的那批人。
有网友说,一块五仁月饼就能放倒半个欧洲,因为欧洲人多半都对坚果过敏。
但乳糖不耐并不能难倒喜欢喝牛奶的中国人。
甚至有人分享,自己小时候会选择在上学路上喝牛奶;
那样消化不良的信号就只会在踏入校门后再出现,不用狼狈地到处找厕所。
直到
2007
年,舒化无乳糖牛奶横空出世。
这就好比被压了五百年的孙悟空等来了唐僧,被乳糖不耐硬控了整个青春期的人,终于等来了我们的体面。
(《变形金刚
3
》
,
2011
,电影里出现的亚洲面孔喝的就是无乳糖牛奶)
牛奶狠人有自己的出圈台词,舒化无乳糖牛奶也有自己的狠人语录: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制造问题的
“
人
”
。
换句话说,乳糖不耐没得治,那就让乳糖彻底退出俺们牛奶圈。
舒化首创的专利
LHT
乳糖水解技术,就像是一出
化大为小,化小为无
的魔术
。
简单来讲就是把牛奶中不易消化的乳糖大分子,水解成了小分子,直到达到国标
0
乳糖水平。
消化的成本降低了,营养吸收起来自然就轻而易举了,甚至空腹喝都没问题。
最重要的是,再也不会把喝牛奶这件事跟
“
找不到厕所
”
的心理焦虑挂钩了。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200710000802.2 该产品系依照专利方法所获得的产品
牛奶不止是一部文明史,更是一部人类生存智慧史。
人类虽然没有战胜基因,但至少做到了通过技术跟牛奶打了一场漂亮的配合战。
当我们对乳糖的恐惧被消解,或许也能够更平和地跟生活交手。
乳糖不耐又怎样?
有了舒化奶,你依然能在生活中做个快刀斩乱麻的
“
狠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