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曾说过: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据调研显示,在17.4万份问卷中,8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分享经济的新业态,72%的受访者使用过分享经济服务。与分享经济有关的商业模式,正逐步登上风口。
文/周慧婷 亿欧专栏作者
“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这句雷军曾说过的话,相信很多在创业圈深耕过的朋友会非常熟悉。2017年,究竟哪个行业或关键词成为了风口?我们不妨从自身出发,围绕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仔细想一想。
故事的开始
一线城市小伙伴的假想日常生活,处处都浮现出“分享经济”的影子
周末早上,你起床收拾妥当,出门赴朋友的约会,见面地点离你家并不远,加上天气还不错,你选择骑一辆
“共享单车”
前往目的地,顺便感受一下北京的初冬。
到达目的地后,你和朋友准备一起吃顿美美的午餐,突然手机电量显示不足,你向店主咨询是否有
“共享充电宝”
可以借用。
吃完午饭,你和朋友在商场闲逛,离电影开场还有1个小时,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
共享KTV
”,于是你们进去体验了半个小时,点了6-8首歌,系统还自动赠送了几分钟点唱时间。
电影快开始了,你们打算去电影院门口等待,顺便在不远处的“
智能零售终端
”买了两杯自助式鲜榨果汁。
周末看电影的人实在是多,等候座位已经没了空位置,不过旁边出现了几台奇模怪样的“机器”。低头一看,原来是“
共享按摩椅
”,扫码下载APP还有新人优惠,怀着试一下的念头体验了10分钟或20分钟。
要检票进场了,你们发现没带3D眼镜,又不想用电影院的“标配版”,于是在“
3D眼镜自助售卖机
”处购买了两款不同类型的眼镜,价格比电影院卖得要实惠些。
关于周日的故事还没完。
不止充电、出行、智能零售可实现共享,还有居住、衣橱、健身仓和便利店
电影结束了,你骑着“共享单车”准备回家,朋友住得较远,叫了辆“
共享网约车
”,司机会来接她。
如果你刚好是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且喜热闹的租房一族,你可能就住在与“
共享居住
”模式有关的长租青年公寓里。除了居住空间,还有供创业团队奋斗的办公区(“
共享办公
”)、供朋友们聚会的大厅、娱乐区,甚至还有可以当录音棚、直播间使用的另外一种“共享KTV”,还可能有“
无人货架
”。
而在露天的院子里,还很可能入驻了“
共享健身仓
”、“
无人便利店
”,前者供爱美爱运动的人们随时运动起来,后者则让住户们在最近的地方能买到超市里各种小零食、日用品等等。
回到住处,你突然很想念家里煮饭的味道,于是用外卖软件搜到一些“
共享私厨家厨
”平台,等待配送时,打开手机浏览“
共享衣橱
”网站,寻找第二天可以参加宴会的礼服。
结束了一天的生活,回过头来才意识到“分享经济”的概念带来了太多便利,它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多个方面逐步渗透,利用独特的便利性、较低的交易成本、较高的交易效率吸引着一个又一个消费者的注意。
风口上的“分享经济”
这种主打闲置资源共享或商业性共享的模式已经登上了近年来的“风口”。
亿欧在“
2017年分享经济商业模式大盘点
”的文章中提到,共有170家较具代表性的企业登上了我们的统计表单,囊括了41个细分领域。也就是说,“分享经济”已是大势所趋。据亿欧观察,这种现象在一二线城市尤为明显。
实地考察丨充电、按摩、KTV、出行、智能零售,哪一种属于“真共享”?
刚刚我们提到的周末故事,其实并非全部虚构,而是亿欧作者近日得到的部分调研结果。
11月8日,亿欧作者来到北京富力广场购物中心,与“分享经济”模式有关的终端产品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并对相关商家、用户和其他经营对象进行了调研分析。
亿欧作者体验的相关产品包括:共享充电宝、共享KTV、共享按摩椅、智能零售终端等等。
现场直击:多种共享模式并存,但使用频率和适用场景各不相同
亿欧在调研中发现,就使用频次而言,在上述几种共享模式当中,
共享充电宝和共享按摩椅的表现较为突出
,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与周遭环境更具有相关性,咨询频率也较高;而共享KTV、智能零售终端的使用率与商场的人流量、商场的安装位置密切相关,使用频次较难把握。
具体调研内容如下:
1、共享按摩椅模式较新,但故障率不低、按摩效果受限
亿欧作者观察到,在富力广场UME影城附近共安置了8台“摩摩哒”的自助按摩椅,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位置,每侧各有4台。
(共享按摩椅“摩摩哒”在富力广场6层的摆放处)
由于当天是工作日且并非观影的黄金时间段,体验按摩椅的人并不多。作者亲身体验后发现,8台按摩椅中有5台是完好的,在扫描另外3台时遇到了扫码出错的情况,且有一侧的纸币收取机并未打开。
据影城工作人员表示,该侧的纸币收取机故障时间已久,会将故障情况以及其他3台的出错情况一起通知按摩椅公司。
在体验该设备前,亿欧作者首先下载了“摩摩哒”的客户端,获得了总额为20元的7张优惠券,
“领取后30天内有效”,
优惠券不可重复使用,最高的优惠金额为6元,只要订单金额高于优惠金额就可使用。
(共享按摩椅“摩摩哒”纸币收取及移动端优惠页面)
随后,亿欧作者体验了其三款不同的按摩服务,主要在时长、功能性方面存在差异,最便宜的为6元/5分钟,最贵的为15元/20分钟。减去优惠券金额,每笔花费并不多,符合“用零钱做个微SPA”的定位。
不过,从体验者的角度来看,摩摩哒的微SPA缓压服务主要以揉捏、指压、揉敲同步、敲击为主,首次体验后并不能区分不同套餐按摩部位的差异。
而现场的另一位用户反馈,对该按摩椅的总体印象不错,觉得很方便,一有空就来做个20分钟左右的按摩。再加上他本人就在附近上班,使用频次达到了几十次,已经为此花费了300元以上金额。
当问及体验效果时,他表示,颈部和头部没太大的感觉,但腰部、腹部、臀部和腿部等部位都觉得按摩得很到位,毕竟这是机器,不能对它抱有太大的期待。
2、共享充电宝使用情况不如想象中“高频”,存在刚性需求但使用场景有限
在
富力广场
位于3层的餐饮区,亿欧随机调研了多家餐厅“共享充电宝”的使用情况。
(共享充电宝使用场景及租借流程,以街电为例)
亿欧发现,并不是所有商家都愿意安装“共享充电宝”,他们“抗拒”的原因主要是:1)用户需要充电时,店家会提供插头和数据线,直接在收银处帮用户充电,充电宝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2)部分充电宝的占地面积大,比如街电,会占用前台本就拥挤的面积。
另一方面,该层店家多数采用的是“街电”的共享充电宝产品。在作者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亿欧发现它具有使用便捷、可供选择类型多样、退款快、覆盖面较多等特点。
当问及“如果到别处吃饭时用户应如何归还充电宝”时,不少店家表示,这家商场里不少餐厅用的都是街电,可随意归还。
(共享充电宝归还流程截图,以街电为例)
不过,租金99元、前30分钟内免费、1小时1块钱的租金并不高,似乎很难令共享充电宝实现对应的商业价值。当问及使用频率时,富力广场3层餐饮区胜博殿的工作人员表示,
目前平均每天使用充电宝的人只有5-6人左右,人数并不多,似乎并不十分“高频”。
值得注意的是,对大多数用户而言,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仅限于店内或该场景内,而他们的安放位置包括机场、地铁、餐饮店、KTV等等。那么,总的服务时长能够支撑充电宝企业实现相应的商业价值吗?毕竟,分享经济模式的落地必须要让实体和商业进行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拥有长远发展的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在知乎上给出了解答。
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远不止一种,包括以下4种:
①共享充电宝的超时收入;②充电线售卖收入;③广告收入;④充电设备以及使用服务费收入。其中的广告收入即通过设备上的多媒体互动屏幕、设备机身广告贴纸、充电宝定制服务来构建充电网络,这或许并不是所有企业的盈利模式,但也是共享充电宝公司的多种商业模式的体现。
前不久,
九合创投投资经理许妙成
在朋友圈表示:
“对不起了,各位,你们质疑最多的共享充电宝,可能是最早实现盈利的共享经济。”
从共享充电宝盈利手段的丰富性来看,这句话似乎也不难理解了。
另据来电科技对外披露的数据来计算,每台充电宝每天被使用的频次在0.7-0.8次之间,每次租借时长约为三小时。这个数据也比实际调研结果更为理想。
3、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无人零售、迷你KTV等业态趋于“流行”
除了符合用户刚需的共享充电宝等业态,智能零售终端、迷你KTV等与“分享经济”搭界的产品也并不少见。在调研的商场,亿欧作者就看到了天使之橙、友唱KTV等产品,前者以“无人制货”为特征,后者这种业态也被称为“自助娱乐吧”。
(智能零售终端“天使之橙”与迷你KTV“友唱”)
在体验过程中,亿欧作者发现,一杯均价为15元的橙汁确实能体现鲜榨橙汁的独特味觉,顺应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过这种智能零售终端的特点在于重运营、重推广,未来能否实现大面积网点的落地、让消费新场景得以延续仍有待思考。
友唱KTV主要以时间计费,30元可享受15分钟的歌唱时间,这种短时间、微消费、高品质的唱歌娱乐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碎片化的娱乐消费需求,从而有机会让友唱形成以终端为核心,与周边商户相结合的商业联盟。
不过,选址、与什么样的商户合作、合作方式、要抢占迷你KTV的市场都是相关行业从业者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除了上述可以在商场直接体验的业态,共享单车的使用频率也非常高,它已成为一二线城市的必备“风景”,然而,监管不足、投放无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共享单车在道路旁被杂乱摆放)
此前,亿欧在《两年过后曾是“主角”的共享经济项目虽消隐幕后,但崛起的依然在崛起》文章中提到,在过去,共享单车曾登上过风口,掀起过一股融资热潮,随后又出现了倒闭潮,现在市场上形成了摩拜和ofo两家独大的局面。
目前来看,资本的助力似乎并不止步于此,但是市场监管、投放数量与使用情况的不匹配、故障单车越来越多等依然是行业发展的难点。不得不说,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多种业态,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创新形态,却也暗含隐忧。
什么是故事?就是你看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分享经济所带来的暗潮涌动,并不是没有数据支撑的。据前不久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导的一次调研显示,在17.4万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有82%的受访者表示接受分享经济的新业态,72.2%的受访者使用过分享经济服务,这无非说明了一点:与分享经济有关的商业模式,正逐步登上了风口。
分享经济“暗潮涌动”背后的三大原因:
1、政策推动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业态,能够明显地适应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顺应了国内消费升级的大潮,变得更为多样化,也迎来了政策的推动。
从国家层面,对共享经济也释放了正面信号。分享经济利用“互联网+”,不仅创造了很多新业态,化解了不少过剩产能,更带动了大量就业,总体上利大于弊,要以开放态度、包容理念,审慎态度进行监管。
在11月10日举行的APEC会议上,提出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我们应该抢抓机遇,加大创新投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互联网的影响
为什么我会在谈论“分享经济”时着重提到互联网呢?核心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共享经济还是分享经济,他们的基础都在于连接,而互联网改变实体经济的方式也恰恰正是连接,这是熊猫资本合伙人梁维弘曾经提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