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一桩政府引导基金申请的“烂尾”经历:到底是金融圈意外多,还是我道行浅?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09-28 10: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微微一笑(投稿)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周末早上,美美睡个懒觉,和三五好友约了要一起度过美美的brunch时光,想到这我就忍不住美美的微微一笑。睁眼拿过手机,赫然看到一个来自同事的未接来电,很想装作没看到,但……还是认命地拨了回去,然后笑容碎裂,欲哭无泪中开始抱着电脑加班。
以上,算意外么?也算是个小意外吧,可相比其他种种,它又连个插曲都算不上。这只是金融狗再平凡不过的日常。本文试以某PE基金申请某政府引导基金的故事为例,和大家说说那些让我觉得“意外”的种种——当然,也许它们在金融大牛看来都不算什么。



傻白甜的前奏
既然我取了这么个笔名,那就不浪费这个傻白甜人设了。故事最初是这样的:人们说什么,我就信什么。因为想抱着最大的善意看待这个世界,也因为觉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打算合作,就百分百相信。虽然,这个合作的“打算”是领导拍板决定的,可过去的经验告诉我:领导决定了就去做,不要多问,问了也没用。
案例如下:曾经,有位大领导介绍了一位合作伙伴,但除了大领导以外,公司上至高层下至菜鸟,没人知道该合作伙伴的具体身份、经历和背景。在公司聚会上,互相之间问了一轮,都摇着头表示不清楚。最后大家委婉去请教那位大领导,结果他也只是简单介绍说人家有经验有资源,多的没有再讲,于是旁人皆点头表示理解,不多询问。最后,这位合作伙伴也确实没让大家失望,很好地展现了他的专业知识和资源。
受包括以上案例在内的种种氛围感染,让我相信金融圈有太多“讳莫如深”的东西,“多闻阙疑、多见阕殆”,你只要默默学习、努力工作就好。 于是,在本文要说的故事开端,领导介绍几位新的合作伙伴,说要帮我们一起申请某政府引导基金时,我是很相信的。



爽朗大气又能干的合作伙伴
成为这个引导基金的申请小组成员后,我整理了领导给的现有资料,发现一切都十分初级,欠缺的东西很多。于是列出初步清单,希望能通过进一步沟通,加深对事情的了解,至少要弄明白接下来该怎么做。
但清单列出后,对方给的答复十分简单,让我仍然有些云里雾里,但领导不急,我也不想表现得太“无知”——心想可能“老江湖”们都知道怎么回事,就我不知道?——只能按部就班,压下疑虑,慢慢来。
后来终于见到合作伙伴,发现对方侃侃而谈,十分爽朗大气,并且表现出对行业的熟悉老练,言谈之中显示出其经验丰富、成就卓著并且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我顿时觉得原来是我太过教条,做事一板一眼,反而显得“很嫩”,跟不上大师步伐。
于是一边佩服对方的真知灼见,一边暗下决心好好学习。
接下来就是配合领导完成双方的合作方案及条件谈判,并制作文件、跟进落实。初期一切还算顺利,只在报股东决策时有些小障碍,一方面股东相对而言比较谨慎,另一方面他们对未接触过的合作伙伴还不够信任。
我当时觉得股东们纯属多虑,持怀疑态度是因为没有接触过对方,就像我刚开始那样,如果接触过就会发现对方人很好,经验很丰富,很靠谱。我感叹:人和人之间,果然还是要多多交流才能互相理解彼此。
最终在申请小组的努力下,也因为该基金申请时限比较紧迫,股东们大约是觉得可以一试,便通过了大致的合作方案,让我们先完成第一步:与合作伙伴共同出资在当地设立管理公司,以便接下来用该管理公司的名义去申请基金。



令人三观尽毁的“真相”
股东们在同意的基础上,并没有放弃对合作伙伴们的背景尽调。而有些东西,通过公开途径是很难查到的,所以调查中难免用了些私人关系。
你懂的,这种私人关系,一般人没有,而有的人一旦用到,调查结论真实得赤裸,简直让人无处藏身……我在乍闻调查结果时,觉得三观尽毁,当下脑中一片灰蒙蒙乱哄哄,晚上还做了一夜噩梦,全是自己被人欺骗、背叛。
反应之所以这么强烈,是因为前期太过信任、充满好感,更是因为其中有些人的作为,是我自小就发誓这辈子一定要远离的类别。回想起曾经同桌吃饭、碰杯、交心,就让我浑身不舒服,再想以后还要和这群人继续接触,就更是无法接受。
朋友说是我“江湖”经验太浅,我不信,这一次却不得不服……服完还是郁闷,因为这些信息是朋友私下告知的,我明明听闻一切,却要在所有人面前装不知道,这对我这种“傻白甜”来说,又是一种考验。
最可笑的是,后来所有的知情者都闭口不提,合作依然继续。因为那些人可能没有原来声称的那么“牛”,也有些不良记录,但有些是私事、有些已经过去了,对现在的合作没有致命影响,况且向当地政府申请引导基金也确实需要他们的协助。最重要的是,金融圈太小,合作既然已经开始,没有人愿意在明面撕破脸,断了日后其他可能,或者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当承诺的顺利都变成不顺利
我虽放不下成见,但既然身处申请小组,工作仍半点不敢马虎,更何况领导依然积极。时间轴终于走到了新管理公司向政府提交申请资料,我精神为之一震,心想终于要有实质性进展了。谁知,却接到了一份很长的调查清单,上面要求管理公司提交的资料,并没有比任何别家基金少。
合作伙伴答复说,“形式都是要走的,尽量按要求准备”。我方照做。但最后发现,官方工作人员对我们申请基金的管理公司的理解,和我们理解的不大一样。所以,“合作伙伴”和引导基金主管人员说的话,对比对我们说的话,内容似乎也并不一致。
接着是不断的尽调、补充尽调、上会、报告,很多报告的内容都在不断修饰,我发现越来越多和开始说的不一样的地方,“合作伙伴”给的解释都是:这些都是走个形式,实质上等最终签协议的时候,就会按我们说的条件去签了。
直到最后,要签协议了,对方把模板发过来,我们一看,比开始说的那些严苛许多,也有很多不一致之处。合作伙伴们依然在说:可以先按这个签,到时因为这些不一样有风险的,我们来承担。
事已至此,当然不能继续妥协!所有人都知道,书面文件才是最重要的,私下承诺什么的,一旦真有争议,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难以举证。从头到尾,我们和引导基金那边的人,除了上会和现场尽调时,官方短暂地见过几次,而且交流都以现有书面文件为基础外,其他的交流可谓零,对那些所谓“私下交流”真的知之甚少。
于是我们改了协议模板发给合作伙伴们,请他们去和引导基金的人沟通…… 神奇的是,当时说得各种着急、并且让所有的事都在这种着急紧张的氛围下不断推进着的合作伙伴,到了这关键的一步,却卡住了。 而这一卡,至今就是几个月,没有任何进展。后续会如何,没有任何人知道。



给自己的小结
最后的最后,我觉得,上述事件之所以会在我心里留下那么多的“意外”,是因为我道行太浅。也许有些事,早在股东们的意料之中,见过更多风浪的他们早已不把这些放在眼里。
毕竟“合作伙伴”确实是想促成这件事的,也认真在做各种准备,只是也许他们对PE公司和引导基金的影响力都不如他们的想象,所以事情进展的没那么顺利。
我听说,股东们可是遇过更烂的“合作伙伴”,甚至有些直接就是骗,还遭受过更严重的损失,所以这件事办成是功,办砸也不算过,就当是在目前寒冬环境下的一个小尝试吧。
勇于尝试,但也要保持谨慎,把握风险,擅于辨别,这大约是我在这个故事中学到的最大教训。但如何做好辨别,我也还说不清,只能说要保持理性、客观、专业,不要轻易信或不信,百分百接受或拒绝,而要懂得掌握各种“度”。
还有,本文开始说的那个“讳莫如深”、领导权威,不要以为那就是对的,然后就不管不问,一定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金融世界中做到既能把握每个机会,又能很好规避风险。
以上教训是总结给自己的,也愿与君共勉。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 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 www.ishiju.com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