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名为“圣湘&京东&福州儿童”三方联合的到家快检的新闻引起了行业热议,相比此前美团买药推出的模式,京东到家快检的模式加上了医疗机构这一环,形成了
IVD企业+平台+医疗机构
的三方组合模式。
美团居家快检 VS 京东到家快检
从患者感受的角度来看:
美团模式:
平台下单—信任主体(美团买药)—专人上门取样—第三方检验所检测
京东模式:
平台下单(或诊室下单)—信任主体(医院和京东健康)——
专人上门取样—医院检验科检测
京东模式在下单过程就比美团模式多了一条路径,那就是医生在诊室中的推荐环节,因为本身检测就发生在医院,因此医生在正常开单的情况下,还能通过小的宣传卡片对用户进一步教育,提高用户的复购率。从信任主体来看,有了医院的介入之后,信任主体有了医院背书 ,依从度会更高。同时京东模式依托于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相对全国第三方检验所群体来讲,医院检验科的覆盖范围更大。
从检测项目的收费角度来看:
目前京东到家快检公布了三种方案,呼吸道三联检A管(高热)
135元
,呼吸道三联检B管(咳嗽)135元和呼吸道六联检(高热+咳嗽)270元。
而美团买药的呼吸道12联检新人
首单价是69.90元
,标准版是99元,专业版是159元。
京东模式因为在医院内部收费和检测,因此其收费模式需要依据医疗收费标准,且不能和同类常规检测项目出现差异。从分AB管的模式来看,京东也意识到收费是一个短板,因此用了这种方式,但相对来讲这种节省试剂盒的做法,可以起到缓冲,但无法完全和美团买药自主定价的优势比肩。
拥抱医院的代价,就是牺牲价格
居家检测业务模式成立的核心是产品价值还是信任前置更多一些呢?这个其实很难有定论,要分人群去看,对于高知人士来讲,在体验到两种模式后,会回归到产品价值本身多一些,也就是美团模式,性价比更高。但对于大部分人群而言,更容易选择信任医院出具的相关检测报告,因此也愿意为其付费,这是京东模式。但主体变成医院之后,随着而来的问题就是收费和定价的问题,很明显,拥抱医院的代价,只能是牺牲价格优势。
假设试剂收费不变?与传统模式相比,到底是在压缩谁的利润?
从美团模式角度来看,京东模式加入了医院这个玩家,从医院模式角度看,京东模式加入了京东这个平台商导流,那利润怎么分成呢?
收费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要拿出一部分来给平台商,只能各出一点,医院从原来的口袋里拿一点,圣湘也从产品的供货价里面再拿一点,因此医院的利润势必会被压缩,能否大规模推广,还需要看看市场反应。
对于圣湘,京东模式更有助于“业务共振”
从圣湘的角度来看,2C业务如果能够和传统的业务形成"共振",相辅相成,则是一种极佳的模式,京东模式既能够将圣湘呼吸道临床检验市场市占率优势发挥出来,也能通过循环滚动,拉更多医院进入这个生态圈,可持续性和增长性更强。
模式虽好,仍有三大难关
1.到家检测与传统检验的竞争关系(存量竞争or增量竞争)
看似由平台导流会产生新的流量,但也会转化一部分医院的存量客户,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拿出一个普适性的利润分配方案,满足圣湘-京东-医院三方的需求至关重要。
2.收费缺乏自主性,未来促销只能平台或圣湘补贴
当收费这关锁死之后,会进入原来严肃医疗的循环,而互联网医疗在讲求场景化销售的同时,也会有丰富的营销活动,这部分的成本未来怎么分摊是个制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