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汽车
看懂汽车产业新百年。36氪旗下智能电动车产业报道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黑马营销  ·  深耕IP内核,泡泡玛特探索潮玩发展边界 ·  6 小时前  
安利云学堂  ·  直播预告 | 雅姿滤镜精华新品发布会 ·  14 小时前  
他化自在天  ·  「任侠」感谢2024年1月第2周10位光荣榜 ... ·  昨天  
赛博禅心  ·  超级硬广:输入 ikun,解锁 ... ·  3 天前  
赛博禅心  ·  超级硬广:输入 ikun,解锁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36氪汽车

中国车企活不好,都赖老板不懂车?

36氪汽车  · 公众号  ·  · 2024-07-18 18:15

正文

「其实还真不是。」
编辑 | 张博文


前段时间,丰田集团的董事长,丰田章男来上海了。
这老大爷确实挺酷的,2005 年,他为了低调参加纽博格林 24 小时耐力赛,用 Morizo 这个名字考了赛照,随后参赛。
前段时间,丰田集团的董事长,丰田章男来上海了。
这老大爷确实挺酷的,2005 年,他为了低调参加纽博格林 24 小时耐力赛,用 Morizo 这个名字考了赛照,随后参赛。
虽说按照后来的爆料,丰田章男来到上海,主要是为了与中国政府商谈雷克萨斯在中国建厂,以类似于特斯拉的全外资身份,在中国生产的事情。
但外界能看到的,是丰田在上海举办了一个叫 GR 超级嘉年华的赛事文化活动,在这场活动上,丰田章男开着一辆 GR YARIS Rally1 HYBRID 赛车,非常熟练的表演了场地漂移。
有一说一,68 岁的车企老板秀车技,确实挺吸粉的,所以很快,在中文互联网上,就高频出现了这么个说法:

丰田章男是真的爱车,只有爱车的人,才能造出来好车。

这说法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和这样的话术同时出现的,是大量对中国车企的偏见:
瞧瞧人家多懂车,多认真造车,中国车企只会搞钱,搞概念,搞舆论,搞宣传。
这话术其实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多年以来,中文互联网一直有一种这样的声音:中国没有汽车文化。
过去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确实技术落后,还要通过合资的形式,拿市场空间与外资车企来换技术,现在这么说,是因为好不容易似乎在电动车的技术领域,中国车企弯道超车成功领先了,但好景不长,很快,中国车企陷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内卷中,别说汽车文化了,配置都挺高的智能电动车,连卖到 20 万以上的售价,都挺费劲。
但这些,真的是赖中国老板不懂车,只会搞营销吗?
如今的赛车,对大多数车企没啥用

汽车刚被发明,赛车运动就诞生了。
早期的赛车运动
别看现在赛车看上去门槛挺高,但本质上,这事儿和赛跑一样,都是竞速,无非就是需要个有外部动力的四轮交通工具,可大操大办,也可以随意玩玩。
车企以官方身份参加汽车赛事,其实就两个目的:
1/ 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可以把参加比赛,当作一种营销行为。
2/做技术储备,把比较新的技术在赛车上检验,后续下放给民用车型。
听起来挺妙是不?
但问题就在于,现在的赛车,对于一家车企,这俩点的意义都不大。
如今最为人熟知的汽车赛事就是 F1,但现在的 F1,一共就 10 支队伍,还在以官方厂商队身份参赛的车企,其实也只有奔驰,法拉利,迈凯轮,阿斯顿马丁,Alpine(雷诺)5 家。
图片来自 F1 官网
这里面除了奔驰,剩下的几家,基本上都可以算是纯粹的跑车公司。甚至,如果较真看,奔驰的 F1 车队,全名叫做梅赛德斯AMG车队,实际上代表的,也是 AMG,这个奔驰的高性能产品条线。
即便在外界看起来格外热爱赛车运动的丰田,在 F1 也是几进几出,甚至最近的十几年,丰田都没有涉足 F1。
原因很简单,如今的 F1,对造普通民用车的车企,真没什么价值,这比赛,看上去像是赛车,但本质上,是一场“造飞机”大赛。
奔驰F1赛车,图片来自 F1 官网
因为赛车越来越快,所以需要越来越多的下压力,同时为了减少各家车队的研发负担,动力部件基本上几年才会更新一次规则,各家车队努力卷的,实际上是空气动力学。
或者说的更直接些,这比赛,比就是 F1 赛车上那些扰流板的设计,看这些翼片能不能让赛车在平均速度超过 200km/h 时能被紧紧按在地上,而不是就地起飞。
复杂的F1赛车翼片,并非为了装饰,而是提供更多下压力
至于 FE,电动方程式,看上去挺符合“营销价值”和“技术测试”价值是不?
其实更尴尬,前几年,奔驰,宝马,奥迪纷纷以官方车队的身份入场,很快就都退出这个赛事了。
电动方程式赛车,图片来自 FE 电动方程式官网
这里面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好笑的,因为赛车得轻才能跑得快且操控好,所以 FE 赛车的电池小,因为电池小,所以续航短,因为续航短,所以基本只能在城市路段改造的街道赛道跑比赛,因为赛道短,所以赛车极速低,平均速度也低,车手之间的差距也就更小,每场比赛的变数就极大。
这对车企可不是什么好事儿,你就想吧,既然已经参赛了,那车企肯定是希望能够通过重金投入,碾压式获胜,然后拿着奖杯吹自己技术先进,领跑所有竞争对手,赢不了的比赛,车企们可不爱玩。
就算电动方程式的开销要远比 F1 少很多,但没有回报的投入,车企们自然也不去参加,陆陆续续都跑差不多了。
回过头来看中国车企,吉利集团算是在中国车企中,最懂赛车的厂商,甚至没有之一,李书福年年人大提案谈到赛车和改装车,吉利旗下的领克品牌,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还在参加国际顶级赛车赛事的中国车企。
那为什么吉利的领克要这么干?
因为他们参加的赛事,可以算是各种顶级汽车赛事中的独特个例,参赛“性价比很高”。
领克参加的 TCR 世界巡回赛,算是目前国际顶级汽车赛事,这比赛,要求参赛队伍必须使用原厂车架、原厂悬挂结构以及原厂发动机,也就是说,本质上,马青骅夺冠用的领克 03 TCR 赛车,其实就是你从任何一家领克经销商能买到的领克 03 的“改装车”。
领克 Cyan Racing 车队的领克 03 TCR 赛车,图片来自 Cyan Racing 车队官网
而且领克这公司,也确实老实本分,参赛不是赢了一年就跑了,而是从 2019 年开始参赛,到 2023 年,总共赢了 4 次车队年度总冠军。
这还真不是个花钱就能搞定的事儿,TCR 巡回赛不像 F1,赌对了赛车研发方向,砸钱造赛车就能连续夺冠。TCR 巡回赛有一个叫 BoP 的机制,简单说就是为了让比赛好看,当一辆车性能比别的车更强时,就需要通过增加配重来平衡赛车间的差异,恰巧,领克的赛车,几乎每场比赛,都被 BoP,这也就意味着夺冠会更加困难,首先,需要量产车的底子足够好,才能改出足够强的赛车,其次,车队得技术实力足够强,车手也得足够厉害,才能在每一个分站赛拿到尽可能多的积分,去争夺最后的冠军。
领克车手马青骅,图片来自 Cyan Racing 官网
难归难,但终究功夫不负有心人,领克这冠军是没少拿。而且,这个参赛动作和最终成绩,其实刚好满足了我们上面文章所说的“营销价值”和“技术积累”两个关键要素。不光让领克品牌,在谈自家新车操控时,比别的厂商都“硬气”不少,还让中国汽车市场上,有了领克 03+ 这样年轻人喜欢的高性能车。
家底不厚,别玩赛车


看到这儿,估计很多人就琢磨了:你看这不是有成功案例吗?其他中国车企怎么不走这条路?
原因极其简单,车企想要涉足赛车,有两个先决条件:
1/ 老板爱车,喜欢赛车。
2/ 家底子够厚,要么有钱,要么有技术,要么钱和技术都有。
只要车企老板本人就是造车出身的,那大概都不排斥赛车,甚至都挺喜欢赛车,最大的障碍,其实还是钱和技术的门槛。
以领克的 Cyan Racing 车队为例,1996 年就以 Flash Enginnering 的名字涉足赛车,2005 年更名 Polestar,然后又被沃尔沃收购,Polestar 成为了沃尔沃的高性能品牌(后来又被改成了独立的电动车品牌)后,原本的车队被命名为 Cyan Racing,后面在吉利的支持下,Cyan Racing 成为了领克的厂商车队,使用领克 03 TCR 赛车参加比赛,大杀四方。
图片来自领克 Cyan Racing 官网
别总觉得在中国赛车小众,其实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赛车都是小众运动,赛车行业的从业者圈子非常小,技术门槛也很高,一家从来没干过赛车的车企,想要进入到赛车世界,并且通过赛车实现品牌价值和技术积累的双丰收,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再看看丰田。
丰田从上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参加比赛,也开始陆陆续续打造一些民用跑车,但拉一下丰田造跑车和参赛的时间表就可以发现,从上世纪 90 年代,到 2008 年以前,是丰田最爱参加汽车赛事,或者按照网友们喜欢说的“打造汽车文化”最疯狂的时间。中国年轻人们喜欢的 JDM,也是发源于那个时代。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段?
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丰田的利润率极高,且日本经济状况极好。人们都像朴树的 NEW BOY 那首歌里唱的那样,觉得现在日子很不错,之后还会更好。
图片来自丰田官网
吃饱了饭才有动力玩儿起来,这逻辑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2008 年后,经济危机来了,虽然丰田还是靠混动技术以及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崛起,不但保住了利润,同时也扩大了营收规模。
但可见的,是丰田从 2010 年之后,还是缩减了赛车方面的投入,民用市场的跑车也越造越少,甚至像 Supra 这样的“传奇”车型,也只是和宝马合作,用宝马 Z4 换壳的形式,推向了市场。
目前丰田GR高性能产品线,图片来自丰田 GR 车队官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