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唱文本看,《蓼莪》并不是道教科仪本身所应具有的内容。笔者猜想,它出现在道教科仪中,一是因为《蓼莪》表达的是感念父母之恩的内容,这与道教所倡导的孝道并不违和;二是因为元朝之后,明清两朝力图尽早恢复中原儒学传统,这才将充满孝道精神的《蓼莪》,强制性地纳入到了道教的科仪中。在道教看来,忠孝是处世的基础,为人的根本。祖师设教,目的就是开导群生,明白并牢记“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民间流传的道教文本《十种报恩》是这样说的:“一曰守护、二曰产难、三曰忘忧、四曰咽苦吐甘、五曰推甘就湿、六曰乳哺养育、七曰洗濯提撕、八曰积孽、九曰远行忆念、十曰究竟怜悯。”它所反映出的理念与《蓼莪》所展现出的孝道精神如出一辙。由此不难看出,《蓼莪》之所以能在中国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扎下根来,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显然与汉地道教流入大西南,并获得了当地少数民族丧葬仪式主持权的特殊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蓼莪》之所以能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很可能还与文本传承的超稳定性有关。调查中,笔者注意到,多地《蓼莪》歌词都被誊写在了巫师所用的经卷上。由于有文字记录,《蓼莪》的文本——歌词才能原汁原味地、不加改变地传承到今天。也正因如此,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仪式所用文本,与2500年前的《蓼莪》文本,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动。这一方面取决于信仰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文字的力量。
歌词凭借着文字实现了超稳定传承,那没有被文字记录下的《蓼莪》的曲调,是否也能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目前尚无法作出明确的定论。笔者只能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两个大致的判断:一是从曲调看,虽然西南诸地吟唱《蓼莪》的曲调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共同恪守了五音传统,仅从这一点来看,它们都应该出自汉地这样一个共同的文化源头;二是从它们都使用西南官话这一点看,《蓼莪》融入道教科仪的时间很可能也在明代或明代之后。因为从活态传承的《蓼莪》看,吟唱《蓼莪》者虽范围广泛,但他们基本上都是使用西南官话,据研究,西南官话是明朝时随西南移民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由此可以断定,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湖南七省使用西南官话吟唱《蓼莪》的传统,很可能也是明代或明代之后,随着汉地移民而渐次传入大西南民族地区的。
再次,活态诗经《蓼莪》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很可能还与明朝中期改土归流以及流官进入西南后为推行包括中原地区丧葬习俗在内的儒家文化传统,进而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丧葬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有关。
在服饰上,上述地区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接受了汉族服饰的影响,如云南元江县的白族、南涧县的彝族,贵州省贵定县的苗族,湖南邵阳一带的侗族和苗族、湘西土家族和苗族,以及重庆地区的土家族等都在服饰上融入了汉民族的服饰传统,服饰上会绣有汉族典型的吉祥文字,如“福、禄、寿、喜”“大八仙”“小八仙”等。
活态诗经《蓼莪》的发现,不但让我们对《诗经》的本来面目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也让我们有机会对《诗经》的传承传播规律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把握,而这正是以往《诗经》研究者很少能关注到的。
参考文献:
[1]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2066-2067.
[2]李安明.白族丧礼歌曲《歌蓼莪之三章》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1989(2):4-10.
[3]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392-393.
[4]庄伟民.《诗经》悼亡诗浅论[J].绍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90-95.
[5]梅显懋,于莲莲.《诗经》中悼亡诗之周礼意蕴发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65-271.
[6]李山.诗经析读(全文增订插图本):全两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8:537.
[7]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郑玄,注.孔颖达,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459.
[8]喻朝刚,张连第,栾昌大.中国古代诗歌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788.
[9]蒙锦贤.礼失求诸野?化民成俗?——民间丧礼歌《诗经·小雅·蓼莪》习俗考释[J].山东大学中文论丛,2020(1):15-28.
[10]段玉明.西南寺庙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72.
[11]方培元.楚俗研究[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287.
[12]刘守华.刘守华故事学文集:第10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97.
[13]侯绍庄.清代贵州改土归流试探[J].贵州民族研究,1980(1):37-43.
[14]王缨.鄂尔泰与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J].清史研究,1995(2):32-39.
[15]裘毓麐.清代轶闻: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上海: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9:63.
[16]廖国强.“以汉化夷”与“因俗而治”:清代云南改土归流地区两种文化治理方略及其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23-35.
[17]陆栋梁.壮族《九我恩歌》与诗经《小雅·蓼莪》之比较[J].民族文学研究,2011(2):84-89.
[18]政协丽江古城区委员会.(光绪)丽江府志:卷7·人物志上[M].丽江:政协丽江古城区委员会,2005: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