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J小D
成长型家庭教育引领者,育儿畅销书“在家早教三部曲”作者-《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跟早教专家学潜能开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大J小D

头疼了10年,发现孩子们都在这件事上走弯路...

大J小D  · 公众号  · 育儿  · 2025-04-11 08: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下面把笔交给我亲爱的读者---


在大J的微信里,我多次看到亲近母语和徐冬梅老师的名字,让我实在好奇,这是个什么样的机构,怎样的一个人,能让大J这么一再提起。

直到去年, 我家两个中高年级的 ,阅读和作文都出了问题,我带着焦虑和疑惑亲自买票走 进了人民大会堂的会场,我知道了她的厉害。

去年在南京整整两天半的论坛,我沉浸式的感受和体验,听大咖学者的讲座,看这些优秀的老师们带着孩子诵读、聊书、讨论,我才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年我走过了多少弯路。

好在,一切都不晚。


01

颠覆认知的3个瞬间


先来说说我最震撼的几个片段。


#1

“原来读文学不用划重点!”


小时候,我的语文课永远在“分段、归纳中心思想”,以至于成年后看到散文就发怵。明明觉得阅读很好很重要,但我实在不能坚持把一本书看进去。

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当天梅子涵教授的一句话,就让我醍醐灌顶:

怎么读文学?别急着划重点,先让孩子把文字读出声! 优美的段落大声笑,感人的地方放肆哭,这才是文学该有的样子。

图源:亲近母语摄


也是这一刻,我才意识到,面对女儿我总在催的“快读,读完写读后感”。其实也正在剥掉孩子对文字的感受力。

从那以后,我试着扔掉了“任务表”,真正地带孩子投入地大声朗读。

一次陪女儿读《草房子》,读到桑桑生病时,她突然抱住我说:“妈妈,如果将来你老了,生病了,我也会背着你去看医生!”

——这一刻, 我们终于体会到了被文字击中的感受!那些深深浅浅的感动,让我们突然觉得文学真的好亲切啊!

图源:《草房子》插图


#2

“思辨能力,不是靠提问考出来的”


陪孩子读书,我总爱问“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比如和 儿子读《丑小鸭》,我也脱口而出问过“这说明什么”,结果他说:“要自信呗。”说的也差不离,但就好像在套路式问答,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刘教授的一句话,颠覆了我的认知,他说:“如果孩子说‘丑小鸭能成功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这才是真思考。”


后来我学会了,陪他读《蜘蛛开店》时,只问:“如果你是蜘蛛,会怎么定价?”他居然掰着手指算成本:“按尺寸收费,河马的口罩得加钱。”


——把孩子拉进到文本中, 思辨的种子,也许只需一个“假设”就能萌发了!


图源:自己拍的


#3

“语文课还能这么上?!”


蒋军晶老师的《卧底机器人》阅读课,彻底打破了我对“课堂答案”的执念。


课上,蒋老师带着孩子们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机器人伦理攻防战”。他邀请孩子们前后左右组队,进行情景模拟,一边扮演教授,另一边提问;然后再反过来,目的就是把演教授的一方逼问得哑口无言。


整个过程中,蒋老师只是聆听,不做评价。同时一直在抛问题,而且不断地 通过提问把孩子们带入到更加深刻的思考 。也许是惯性使然,我总以为最后他会给出一些“答案”,哪怕是指向性的想法,但,完全没有。


图源:亲近母语摄


在课程结束复盘的时候,蒋老师说,他在猜想,我们成人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会不会和孩子一样陷入到具体情节中无法自拔,然后习惯性地问“机器人有哪些超能力?你觉得哪些故事情节更好呢?”


他说,“不是说不需要'浅'思考,但能不能不要总是停留在'浅'思考。


用不了多久就会有知识储备完全碾压我们人类的机器人了,如果我们还执着于知识和正确答案,对吗?好吗?”


我清晰记得现场梅子涵老师说,当我们很迷恋课堂有答案的时候,这表明我们对于课堂知识和教育的认识都是浅的。


所有的课堂,都应该有一个东西是模糊的,留在那里。


痴迷于现场解决,这不是我们教育唯一的样子、最模范的样子。


我当时在笔记本上写了:阅读不该只是浮于表面,哪怕是提问,我们也要问问自己“还有吗?”只有成人先能学会深思考,学会接纳“不知道答案”,我们才有可能带领孩子走入更深思考。


图源:创客贴


0 2

今年论坛 必蹲的重磅内容


前段时间,大J 透露了第十九届儿童阅读论坛的招募消息( 戳这里看旧文 )。


瞬间 被这次的主题《AI时代的儿童阅读》击中了——这不正是我这两年,在AI冲击下,反复琢磨的问题么?


AI都这么强了,我们的娃到底该学啥?

要不要用AI帮娃写作业,写作文?

如果孩子完全依赖AI,不思考了怎么办?


太想知道答案的我,第一时间咨询了亲近母语的老师,了解论坛细节,听完回复,一下子踏实了很多!

还是徐冬梅老师厉害,已经“替我”想好了,她的演讲探讨的就是:

怎么用好科技,同时又守护孩子的童年和诗心。

怎样利用AI让孩子更好地阅读和对话,获得更好的成长?


因为有了去年的收获,我相信今年这些我们普通家长关心的问题,徐冬梅老师也都会在演讲中给出非常好的回应。


图源:亲近母语摄
好了,我已经迫不及待,准备奔赴南京的四月天了~


谢谢这位云闺蜜的分享。

我总说,去听一堂“有光的语文课”是一次充电之旅。是真的因为 它总能给沉浸其中的“我们”注入满满的“感动和信心”。

看完读者发来的分享,我也忍不住提前和你们分享一下我这次最期待的内容:


#1

大教授和著名特级教师的文学课


这些年,后台总有一些读者来问的:

特别愁孩子读书总是只关心情节,其他内容就走马观花怎么办?

做阅读理解题不是抓耳挠腮,要么完全没“理解”,要么就是写出来的答案特别“浅薄”。

论坛上,就有教育界顶流名师来帮我们答疑解惑:

比如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语文教育专家、国际格林奖获得者 朱自强教授, 他特别擅长 用儿童文学去唤醒孩子们的共情与表达能力,单独这位老师的课,就已经是外面很难见到,值得期待。

之前听他的分享,写过: 绘本里泡大的娃,还学不会自主阅读?这回终于破案了!

图片

“语文一哥”——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他的课,梅子涵教授就曾好几次夸“高级”的。但凡听他一次课,我都能写好几篇心得分享的:

比如这篇热乎的写作文笔记: 语文名师说:有这3个小习惯,作文没有写不好的

他特别擅长通过简单的提问与讨论,把所谓“有人性深度”的文学作品讲成能让孩子读进去的样子。

这可是实打实的阅读技巧提升机会, 能让孩子在阅读名著名篇时,不再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能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深意 我的小本本已经再次为他准备好了!

图源:亲近母语摄

#2

AI时代来临,创新成长的支点也许就在这里!


从今年开始,各种“未来不掌握AI的孩子可能终将被淘汰 ”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那突破点在哪里?这个话题,这几年总是听教育家讲,听网友讲,这次终于可以听听科技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大牛的回答了~

中国科学院计 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流浪地球2》、电视剧《三体》的科学顾问王元卓,这次带来了专题演讲——《AI 时代,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 子的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

还有 触宝科技的创始人 、天使投资人王佳梁,会带来小学生实践AI创业案例,揭秘“超脑AI孵化器”是如何激发儿童创造力。

想到这些,我的脑海里又再一次兴奋了起来,我相信, 教育界与科技界的深度对话,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认知升级!

图片
图源:自己拍的

#3

思辨阅读:在算法时代守护独立思考


这是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曹剑波教授的演讲主题,又是直戳我心。

当AI能回答一切,孩子为什么要读书?—— 因为答案会变,但追问答案的勇气永远珍贵。

期待曹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分享如何在AI环境下激发孩子的哲学思维,让他们在复杂的信息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有犀利幽默的四川大学哲学教授 刘莘老师 要分享的犀利三问:

“为什么读?(不是为分数!)

读什么?(AI筛不出的精神底色!)

如何读?(带着问号,而不是句号!)”


从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视角,和我们探讨 AI 时代儿童深度阅读的意义,分享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在AI时代保持人文关怀和道德判断。

还有还有祁智老师,会分享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触摸人物的情感,让孩子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展现人性的温暖和思想的深度。

这不仅是为了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更为了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滋养。

……

更多精彩内容就留个悬念吧,毕竟再讲就又要八千字了,先给和我一样想去听课的云闺蜜,送上 报名通道和论坛具体议程。


报名通道



地点: 南京人民大会堂(交通食宿费用全部自理)

时间: 4月18日-20日(周五、六、日)


报名费用: 论坛为大J粉丝特别保留线下早鸟价 1080元/人 ,没有时间奔赴现场的,也给大家开放了线上课 480元/人


咨询及报名方式: 请扫描下图二维码进入报名通道和咨询老师

【报名入口】

▽扫这里▽

【咨询文文老师】

▽扫这里▽


特别提醒 :现场座位按报名顺序排, 带娃的家长记得提前联系主办方托管服务哦~


三天议程表↓


最后的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形式的论坛更多是面向一线老师的, 两天半的议程也非常烧脑,对家长来说 是有一定门槛的 所以不希望大家一时上头,如果时间比较紧张,或者没有信心接收这样的认知轰炸,不建议大家报名。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重视语文,尤其是这几年在AI冲击下,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多问题想要求解;


又或者心底藏着“未曾被语文照亮”的遗憾,那欢迎你来,我在南京等你。


正在团


👉 开团 | 这些年我越挖越爱的一口油,减产前必须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