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大城市桂林米粉消亡史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王雪纯x三联 | 一年很短,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伴城”雄安,高房价终结者?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4-21 13:29

正文


Z

hongdu Lesson

中读小课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首推“封面课”。“封面故事”是最有份量的专题报道,也是周刊最有影响力的内容品牌和“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它从不同层面对社会热点、生活的理解和诠释,代表了这本杂志对重大事件和话题的议程设置能力,也体现了这本杂志对新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的观点和价值主张。

为了给读者,在阅读封面故事的同时,提供有效的阅读延伸、更为实用的知识内容,和离核心采访对象更贴近的阅读体验,我们推出音频“封面课”,会邀请封面故事中的一位被采访对象,就某个知识点,展开更为详细地讲解。“封面课”会于每周三在“三联中读”服务号中读APP上更新上线。希望能给你帮助。



封面课 · 第4期

雄安土地制度分析


 本期音频课重点内容提示


  • “如果雄安的土地制度实验成功了,每一个大城市的周边都出现一个公租房主导的‘伴城”,吸引着年轻人去创业,北上广深的房价也就被釜底抽薪了。这个意义上,雄安新区的土地改革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 “雄安新区的成立从管控房价,管控土地开始的。比较大的猜测是这里可能实行类似新加坡的公租房土地制度,户籍上可能是类似美国的工作证制度。”

  • “中国土地财政的症结和疗治,要从雄安所对标的深圳和浦东说起。”

  • “所谓中国奇迹,就是人的自由、土地的自由,所创造的奇迹。”

  •  “如果说在那个资本稀缺的时代,深圳的先行先试释放了沉睡的土地潜能,1993年浦东开发则接过了深圳的接力棒,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上更进一步。”而“先行先试的深圳,最先感受到了土地枯竭的压力。”

  • “北京和雄安两地相距110公里,基本杜绝了通勤的可能。天津与雄安的距离也是110公里,也不能通勤。遍查日本东京纽约巴黎等大型超大型城市的通勤距离,50公里是极限了,故而雄安的选址绝不是卫星城的概念,而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城市。”




 “伴城”雄安,高房价终结者?

从官方统计的数据来看,1987年才有全国性的房价统计。当年的全国平均房价是408元/平方米,一直到1992年,房价维持在单价千元以下,但每年的涨幅可观。可真正使“北上广深”的房价如脱缰之马的,是2004年开始的“8·31”土地大限。这一年3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71号令,要求从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公开竞价出让,各地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进行协议出让。同时要求此后发展商须及时缴纳土地出让金,两年不开发政府可收回土地。此前的房地产市场还涨跌相见,给购房者很多“抄底”的机会,以此为分水岭,房价再也不给希望下跌者以机会了。

雄安新区来了,并且是逆土地财政而动的全新土地政策。房价只涨不跌的趋势会否也逆转?


炒房者的最大杀器,恐怕就是城市边上又建了一座新城。

有好事者翻出一张1993年的《新民晚报》,上面的广告打出的是“3万元拥有一个家”。那一年,确切地说1993年还是全国房地产的一个小高潮,全国人民南下海南炒地,房地产一片繁荣,热风也刮到了上海,上海市中心的房子短暂地达到过6000元/平方米。但很快海南地产泡沫破裂,冷风又袭来,上海市中心的房子腰斩一半。

一个新区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土地和房源,这使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的房价都落后于北京。只是在2004年协议出让土地全部取消后,上海的房价才直追了上来,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领先北京。回顾那一段历史,当然很难用精确的数据给出参考,毕竟彼时全国的商品房开发通行的都是协议土地出让的自由市场经济,任何一座城市都有着近乎无限制的土地供应,大城市处处工地,居民楼从市中心到郊区一环一环地向外扩充着。可在上海最繁华的外滩外,一江之隔的陆家嘴上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阵势,还是有力地平抑了上海的房价。

如果说“8·31”之前的深圳、浦东大开发还不足以为如今的雄安建城提供参照,滨海新区的建设却是集中于2004年土地“大限”之后,2004年天津商品房均价3300元,10年后的2014年均价为1.05万元,上涨了2.2倍,远低于邻居北京的5.5倍涨幅。当然,作为弱一线城市,你尽可认为天津的人口流入弱于北京,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两地10年间常住人口均增长了一半左右。

浦东与浦西一河之隔,滨海新区中心距离天津中心城区却有40公里的距离,两个建成区之间隔着大片的盐碱滩和工业厂房。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这已经相当于另建一座城市了,此前两地交通主要靠城铁,通勤时长50分钟,2015年高铁贯通后通勤时间只需15分钟了,两地通勤班次频繁,除火车外还有很多公交线路,两地之间除了地理上的距离,似乎融为一体。

可北京与雄安,两地相距110公里,基本杜绝了通勤的可能。天津与雄安的距离也是110公里,也不能通勤。遍查东京、纽约、巴黎等超大型城市的通勤距离,50公里是极限了,故而雄安的选址,绝不是卫星城的概念,而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城市。或许正是因为建雄安的首要任务在疏解,中央才将眼光聚焦在一个无法实现通勤的地域。甚至,两地之间距离超过了百公里,也不可能存在一个一家人中既有在北京通勤上班、又有人在雄安工作的区域,如果说勉强有地方符合要求,也只有两地中心点河北固安了。

既然是千年大计,雄安之于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的影响是需要慢慢消化的,可未来的预期却是时不我待的。再加入抢房大军的时候,除了刚需、学区和改善型的购买者,只要掺杂了一点投资理念的买房人一定会想:是北京,还是雄安。同样,天津的投资型购房者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


这个意义上,雄安的未来不仅牵动那些奔赴白洋淀却铩羽而归的炒房者,以及周边县市的购房人,也与身处京津的居民们有关。会腾出相当多的土地。从供求关系来看,人分出去了地腾出来了,可供建设的土地多了,逻辑上看,北京的房价已经缺乏大涨的基础了。放眼全国,一线城市引领各地房价,其中北京的水最深,北京的房价稳住了,其他地方会怎么样?

如果雄安的土地制度实验成功了,每一个大城市的周边都出现一个公租房主导的“伴城”,吸引着年轻人去创业,并且演变为这个国家最有活力的区域,一线大都市的房价也就被釜底抽薪了。这个意义上,雄安新区的土地改革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雄安新区不让买房释放出怎样的信号?土地乃万物之本,更是产业的基础。雄安新区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地财政的失败。当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高不可及,抬高了创新创业的成本,挤压了青年人的梦想,北京之外另辟新区提供了对40年改革开放土地政策的一种反向尝试。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邢海洋替你从深圳特区和浦东特区的先行先试抽茧剥丝,理清土地政策从国家分配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到使用权拍卖,再到国家统一拍卖的过程,理清土地财政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并对雄安新区的拆迁补偿、土地政策和未来的居住政策给出预测。本期“封面课”音频课程《雄安新区“地”预测,帮你吃透政策红利》,邢海洋将为你讲解如下问题:


 在本期课程中,你将听到 


  1. 为什么选择“一张白纸”的雄安?

  2. 公租房的重庆模式是怎样的?

  3. 从深圳到雄安,深圳的城市更新与北方的棚户区改造

  4. 深圳土地制度先行先试,释放土地活力,可能如何影响雄安决策?

  5. “雄安新区”后京津冀的房价变局?

  6. “副中心”模式对主城房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点击图片购买『雄安土地制度分析』音频课




本期主讲:邢海洋

邢海洋,1967年出生于天津,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和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农学院。1996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是周刊最老牌的财经评论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前任主编朱伟曾评价:“邢海洋对于这本杂志的重要性和价值,是他在十多年里给广大读者持续了一种不断发展深化的投资理财观。



看《三联生活周刊》二十年封面故事了

这次来听听封面课吧!


点击下图,订阅本期线上封面故事专题


点击此处,查看和订阅更多

知识专栏和封面故事专题



长按图中二维码,关注「三联中读」 

ID:lifeweekerclub

前往应用市场,搜索 “中读” 下载APP



↓↓↓ 点击【阅读原文】 订阅封面课『雄安土地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