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往
欧洲
的路上,等飞机
的时候
刷头条,我看到有个很好玩的短视频博主,叫做“朱一旦的枯燥生活”。
他最经常说的一句台词是:
我一个电话,就把XXX送到非洲,等到他在非洲开拓市场走向巅峰的时候,回国之后,一定会对我感激涕零...
当然,我本以为这是个段子,但现实生活里,这个段子却传成了无数个淘金“神话”。
比如在华强北论斤买的耳机,带到非洲被一抢而空;卖建材,毛利率竟然高达100%!
这些传闻无一例外给人一种感觉:只要把货带到非洲就能赚大钱。
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描述到这样一段场景:
“当运送假发的船只刚刚抵达尼日利亚港口,那里已经黑压压地聚集了一大批当地人。
开始卸货时,为了防止别人争夺,有人一屁股就坐到了货柜上,更多的人,则为了抢货大打出手。
抢到货的人,得意洋洋扛着货走了;
输的人,擦掉脸上的鼻血,恨恨地离开 。”
这不是抢夺什么军火财宝,只不过再现了非洲人民对假发的狂热。
这更让人觉得,你看,连假发都能卖得这么好,更何况是其他东西呢?
的确,非洲大草原上,隐藏着无数的财富机会。
除了有形的自然资源外,还有很多隐形商机,等待着世界各地的人前去开发、探索。
但就目前来看,非洲吸引中国人前去“淘金”的优势,只有两个。
优势一,人口优势决定非洲不缺消费者。
2017年,非洲人口有12.6亿,只比中国少1亿。但1990年,非洲人口只有5.53亿。也就是说不到30年翻了一倍多,增长速度惊人。
人一多,需求也跟着多了起来,在巨大的需求下,已经有行业开始出现暴增的势态。
比如智能手机,2017年中国市场的出货量下降了4%,而非洲却是两位数增长。
一家名叫传音的中国公司,在非洲卖了1亿多台手机 ,成了非洲最大的手机供应商,全球排名第四。
优势二,非洲的经济发展,比十几年前发展迅速。
据IMF预计,2018年非洲GDP实际增速约3.4%,其中东非地区增速最快,达到6.4%,与中国不相上下,在世界前列。
今天的非洲,就好比二三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样子,市场一片欣欣向荣。
只可惜,虽然非洲遍地是机会,但那里也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
除了恶劣的环境,贫乏的生活条件外,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各个国家的腐败现象也是个大问题。
在非洲的某些地方,入关需要打点,办各种证件需要打点,遇到警察查问也需要打点。
没打点好,各种上门收税。
但是,如果创业没有困难,还要我们创业者干什么呢?
无论非洲的创业环境有多难,商业世界的本质,说到底还是殊途同归的。
一件事看起来很新鲜,往往不是因为我们没见过,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参照系。
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如果没有可口可乐、东芝、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来到了北京、上海。
可能直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职业化、怎么做管理、怎么做营销,甚至学习怎么穿西装、讲PPT。
如果没有这群“师父”带,就不会有现在大批涌到非洲去的创业者,去复制中国市场40年前的经验,去开拓更广大的全球市场。
所以说,很多商业道理,去掉很多高大上的词汇,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而对于创业者来说,无论你身处哪个国家哪个市场,要想站稳脚跟求发展,都需要想做好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把精力放在更重要、更关键、更可持续扩展的工作上。
创业就像在非洲工作一样。
很多高射炮是用不上的,因为基本上都是打蚊子的活。
刚开始的时候为了省钱,可能连网断了都得自己修。
在这种情况下,人反而会把精力放在更重要、更关键、更可持续扩展的工作上。
比如你会精算哪些资产一定要自己维护,而不能假手他人;
比如你会思考哪些东西先实现哪些东西后实现,三思而后行。
有意思的是,当一切资源充沛的情况下,人反而会忘记思考最本真的需求是什么。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患上了“大公司病”,从而在战术上忙碌,在战略上懒惰。
第二件事,越是在降维的环境下越要抱着归零心态。
不少大企业出来的高层员工自己出来搞创业之后,反而会搞得一塌糊涂。
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和做事的方式。
比如在创业初期讲究的是上下一心干好一件事,但是你一来就搞KPI,搞官僚化制度化,创业团队哪里还有热血跟激情,去完成共同的使命?
第三件事,一个公司要想占领蓝海市场,体验好很重要。
举个例子,丰田汽车,当年凭借着“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营销,加上高性价比,体验好,服务好,不仅赢得了中国市场,也赢得了美国市场。
这种带来的美好体验,会让消费者形成了一种消费习惯,继而让跨国公司占领市场的同时,还引领了市场走向。
说回非洲,去非洲淘金,是一件机会与风险并存的事情,就算今天不去非洲,去到东南亚、欧洲,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你觉得创业简单的时候,别忘了也会有其他人看到了这里头的机会,到时候竞争又会变得激烈起来。
所以,不要认为创业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越是简单的商业道理背后,越藏着旁人所看不懂的复杂操作跟经营水平。
谁都想要多赚钱,但前提是,你能不能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吃更多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