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乘用车市场的三大版块里,MPV过的是最惨,轿车市场和SUV市场相继火爆,而MPV市场依旧冷清。参照国外经验,MPV作为乘用车市场一大细分领域,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它理应会迎来销量的小爆发,尤其是中国近些年又引来了“二胎政策”,MPV市场似乎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在没有看到乘联会给出的销量数据之前,车叔是这样想的。
但是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18年11月,MPV销量14.88万辆,同比下降30.2%。作为乘用车三大分类中规模最小的一支,MPV在11月份销量下滑幅度远高于轿车的12.2%和SUV的18.2%,在细分市场上演了大衰退。
虽然政府推行“二胎政策”,但是“二胎政策”推动人口的增长是有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因而短时间内人口不会出现暴增的情况,那么MPV的需求也不会在短期内激增。再则就当前的消费水平来看,养育孩子的成本加高,这些都是普通的工薪家庭难以承受的,因而“二胎政策”虽然放开了,但是真正起到刺激人口增长的作用不大。
就这两点来看,车企们期望的MPV车市蓝海,或只如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当然仅靠一句口号,现行的“二胎政策”可能难以为继,但是如果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更加完善,更多的人养得起、养得放心、养得省心,那么“二胎政策”才会发挥出它的政策优势。推动人口增长,刺激MPV市场的消费及需求,到那个时候才是MPV市场淘金的开始。
消费逐渐升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拿中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来说,已经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点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MPV市场的现状多是一些微面和微面升级车型,这些车型充斥的市场注定是不能满足消费逐渐升级的国人需求。
如果产品不升级,根本就没有和其它两个板块对抗的勇气,不得不说SUV市场在国内的火热和MPV市场在国内弱势分不开。MPV市场没有像SUV市场那样高品质、多种类的产品线,不能很好的挖掘自身的潜在消费者,导致很多消费者外流到SUV领域。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两年来MPV销量排行榜,或许可以看出端倪。2016年的MPV销量榜单上,排名靠前的品牌和车型,只有别克GL8、本田奥德赛、大众途安等合资品牌,其余的全部是自主品牌,譬如五菱宏光、宝骏730、风行菱智、幻速H3、江淮瑞风、开瑞K50、威旺M30等等。不得不说五菱宏光凭借低廉的价格很走量,但是较低的品质和低端的形象也侵蚀了MPV的“信誉”,本质上来讲,它们只是面包车的拉皮改造,大多时间用于拉货,偶尔兼顾下家庭出行,想要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很难。
但是再看看今年的MPV销量排行榜,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份,排名靠前的品牌里面有6家合资品牌,很多曾经的微面车型纷纷落榜,令人兴奋的是具有更加纯正血统的MPV产品的加入,比如GL6、艾力绅、沃兰多、宋MAX等车型。
从乘联会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即使尚在榜单内的低端产品也是一片哀声,比如“国民神车”五菱宏光也扛不住颓势,11月累计销量51117辆,同比下降9.1%,1-11月累计销量416865辆,同比下降11.9%。
相反的,比亚迪宋MAX,1-11月累计销量132012辆,同比增长792.9%;本田艾力绅11月销量4224辆,同比增长6.9%,1-11月销量为45860辆,同比增长25.9%,还有几款中高端品牌产品就不一一列举。
总而言之,虽然MPV市场销量呈现出大面积滑坡的趋势,但是那只是低端产品,主要是微面和微面升级的产品,这些产品价格也在10万元以下,在MPV市场占比高达62.95%,所以纵使中高端品牌车型保持低速增长也难以掩饰整体的衰落。毫无疑问,MPV市场销量呈现不同的分化是MPV市场进入了级别和价位结构性调整的标志,这也是消费升级对MPV市场最为直接的影响。
虽然目前外在形式对MPV市场有利,但是在向内挖掘消费者需求上还是明显不如轿车和SUV车型。在步如新时代以来,供求不平衡的矛盾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消费者逐渐升级,但是在中高端领域相应的产品还是寥寥,消费者的选择面还是偏窄。
在车市面临“寒冬”的当下,车企不如将目光放在平时所不及的MPV市场,毕竟MPV市场没有像轿车和SUV市场那么饱和,如果仔细挖掘一番,这个平时被大部分车企称之为“鸡肋”的市场可能会引领新一轮的车市爆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食材可不背这个锅,如果找到一份好菜单,这块“鸡肋”也能做成一款美味的好菜。在消费升级的当下,MPV市场深受影响,如果能够做到供需对等,提高产品线,MPV市场或改写被边缘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