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碳索储能
索比储能网提供储能电站、龙头公司、储能技术、动力电池、储能企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资讯及储能市场分析、政策和电价等储能行业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行家杂志  ·  从初心到城心 ... ·  3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金价再创新高,为什么赚翻的是老铺黄金? ·  3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年味”淡了?品牌如何用三招在春节破局?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碳索储能

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变革对储能有何影响?

碳索储能  · 公众号  ·  · 2025-02-10 19:36

正文

2 9 日, 两部门发布 《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发行业 震动。

《通知》明确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具体来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的上网电量原则上需全部参与市场交易,电价由市场供需决定。
碳索储能网认为,《通知》的发布这意味着我国新能源发展进入“全面市场化”新阶段。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消纳,还有助于推动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稳定增量项目收益预期。
那么,新变化对于储能而言又有何影响呢?

利好独立共享储能?

碳索储能网注意到,《通知》原文中明确表示, 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关于上述表态,市场中传出不同声音。有从业者认为是利空,新能源配储是国内储能装机增长的动能之一,政策不再强制或削弱业主装机意愿。不过,也有从业者认为此举是利好,不再将配置储能作为前置条件可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在碳索储能网看来,市场化定价对储能影响亦是积极的。随着“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路径的明确,储能自身价值得到市场认可。新政策放宽新能源上网限制,推动市场化定价机制落地,并不会削弱储能地位及需求。
展望未来,随着风光新能源装机持续增长,储能装机增长亦是确定性事件。碳索储能网认为,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更有望从政策受益,成为储能投资的重点发力方向。
除此之外,碳索储能网注意到,储能也在朝着平价方向努力。最新中标价显示,4h储能系统开标价已跌破0.45元/Wh大关。同时,占据储能系统成本大头的电芯成本也降至0.3元/Wh附近。
据SMM储能数据,截至2025年1月3日,方形磷酸铁锂(储能型280Ah)均价为0.33元/Wh,最低价为0.27元/Wh;方形磷酸铁锂(储能型314Ah)均价为0.305元/Wh最低价为0.27元/Wh。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中曾公开表示,电池在储能系统中的成本占比仅有20%,所以储能系统的降本,主要依靠的是系统标准化带动的降本,而不是依赖于电芯价格的下降。另外, 在刘金成看来,储能电池的成本降到1毛5分钱,甚至是降到1毛钱,是必须过的一个“成本坎”。 当成本达到一毛钱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去拥抱储能系统。

基于行业发展现实,碳索储能网认为,2025年随着各家储能厂商拥抱600Ah+大电芯,储能平价亦有望提速,困扰业主布局储能的最后一道关卡亦有望被早日攻克。

利空工商业储能?

除了不再将强制配储作为前置条件引发的连锁反应外,新能源发电全面入市也将深刻影响工商业储能。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4.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40%以上,已超过煤电装机。与此同时,部分地区新能源出力也连破纪录。

以分布式光伏装机大省河南为例,2025年2月7日11时31分,河南电网新能源出力突破3000万千瓦,达到3077万千瓦,占同时刻全省用电负荷51.1%,较2024年8月11日新高2937万千瓦增加140万千瓦。

不过,鉴于往期新能源上网电价实行固定价格,并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更没有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责任,因此,有了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的改革。

碳索储能网注意到,新政策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将存量、增量项目分类。节点之前投产的存量项目通过开展差价结算,实现电价等与现行政策妥善衔接;节点之后投产的存量项目则执行机制电价。

其中,机制电价类似于差价合约。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照《通知》将对纳入机制的电量,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机制电价时给予差价补偿,高于机制电价时可扣除差价。 这种“多退少补”的差价结算方式能让企业能够有合理稳定的预期。

不过,对依赖峰谷套利盈利的工商业储能来说,电价市场化改革虽有助于提高收益,但也对电站的调度运营提出了挑战。

比如说,光伏发电高峰时段可能因供应增加压低现货价格,促使分时电价的高峰时段从传统午后用电高峰向早晚转移,或缩短原有高峰时段。相应情况下,工商储业主如何应对关乎收益多寡。

在碳索储能网看来, 新能源电价全面市场化将推动工商储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博弈”。 工商储项目业主要想适应变化,首先要从“单一套利”转向“多维价值挖掘”,探索包括峰谷套利、辅助服务等在内的全新复合收益模式。其次要密切关注现货市场规则和分时电价动态,借助AI、虚拟电厂等技术、途径,灵活调整运营策略。

另外,结合行业发展趋势看,“智能化”有望成为2025年工商储企业抢占的制高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