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动派DreamList
青年学习型社群,致力于帮助青年人用行动实现梦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乐东发布情况通报→ ·  21 小时前  
直播海南  ·  蒋超良被查! ·  23 小时前  
直播海南  ·  孕妇被行李箱砸中致早产!官方通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行动派DreamList

改变我人生的,就是这5本书

行动派DreamList  · 公众号  ·  · 2017-05-05 07:29

正文



读书这件事情有多好,相信不需要我再赘述了。而且我们行动派的小伙伴大多都是爱读书的,每天后台都收到很多求书单的留言,所以特意为大家分享一篇。


今天的这篇书单主题是改变,2017一眨眼就快过去一半,正是砸碎过去,重塑自我的好时候。 这样等下一年到来时,我们至少可以无愧地对自己说,年初定下的目标我都完成了,我又往我喜欢的样子前进了一点。

——小编苏晓


网上书单泛滥,但很少有让人满意的,多是罗列基本信息、复制粘贴官方简介的凑数之流。


好的书单应该告诉读者:为什么这本书值得我花时间看?它涉及哪个我可能感兴趣的议题?我会从阅读中获得哪种认知升级?它曾经给阅读者带来哪些改变?


今天分享一份有态度的、真正让人心动的书单。这6本书曾经帮我度过迷茫期,如果你对自己不满意并且真心想要改变,它们是我送给你的一副猛药。


本期书单主题: 改变。




1 从今天起,不再抱怨


推荐书籍:《不抱怨的世界》



改变先从戒除抱怨开始。 很多人觉得抱怨无可厚非,其实在看《不抱怨的世界》之前,我也没有意识到抱怨对生活的侵蚀。


我也曾以为抱怨式的倾诉可以让自己好过一点,但最后却发现倾听者的响应、认可、声援,不仅无法让我平复,还让我的不满成倍地爆发。


每一次尝试之后,我都会更加委屈,更加不满,更加不快,更加认为自己有理。


这本书让我从心底里鄙视抱怨的行为: 抱怨纠缠于现状,而不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抱怨于事无补,却特别消耗精力。


很多时候,抱怨不过是目的,抱怨是伪装,人们抱怨的时候,其实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更为隐蔽的动机。这本书对我最有启发的部分,是对抱怨动机的分析。


抱怨主要有五个动机,寻求关注、推卸责任、自夸、获得操纵力、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看透抱怨背后的把戏,深刻和清醒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抱怨的本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戒除抱怨。


说实话,抱怨就像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们深恶痛绝,但从自己口中发出的时候,却浑然不知。


这本书里还有帮你戒掉抱怨的方法,痛下决心并且坚持一段时间后,我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始料未及的深刻改变。




2 从今天起,不再拖延


推荐书籍:《拖延心理学》



拖延,是万事蹉跎的罪魁祸首。对自己不满意的人生,大概就是焦虑,拖延,更焦虑,更拖延的恶行循环。


可是拖延不是我对自己说一句,“你不能再拖延了”就能戒掉的。如果真这么简单,就没有那么多人一边责怪自己的拖延,一边屡教不改地拖延了。


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深刻的心理根源,也只有了解这些根源以后,才能反过来控制拖延行为的发生。


《拖延心理学》没有仅仅把拖延看成是懒惰,因为对有些人而言,拖延更接近于一种心理障碍。


在《拖延心理学》描述的“拖延怪圈”里,我看到了自己以及周围许多人的日常状态,突然一下子就清醒了,一幕幕是多么荒唐又多么真实啊!


刚定下目标或者明确任务的时候对自己说: “这一次我要早点开始” ,总觉得自己这一次一定会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将它完成,虽然你并不愿意马上开始。


早点开始的时机错过了,你有点焦虑了,所以你告诉自己: “我得马上开始”,可是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


接着,不详的预感取代了乐观的情绪,你已经不可能有一个理想的开端了,回顾浪费的时间,你意识到已经不可挽回了。


你开始做其他事,整理书桌、整理房间、看书,那些不那么重要或者不那么急的事情,你安慰自己“至少我完成了一些事情”。


电影、朋友、运动,也许你努力自得其乐,但未完成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你无法享受其他事情了。


你还希望别人不知道你的窘境,撒谎或制造取得进展的假象。


你会试着乐观的告诉自己: “还有时间”,但你负疚、担忧、厌烦。 你觉得自己有问题,感到绝望,觉得自己懒惰、不够自律、没有自我约束力、执行力差、效率低。


然后就到最后抉择的时间了:做还是不做?


你也许选择放弃,挣扎着做一件事太痛苦了,你可能还会想反正付出任何努力,也没办法取得我当初要的结果了,还有什么意义?


也许你会选择背水一战,做点什么总比什么也没做的好。 开始行动之后你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以进行,要是早点上手就好了。


当你剩余的时间不多了,你只能跟时间赛跑,对自己的要求降格为:把它做完就好。 不管做还是不做,你都会暗下决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了。


把拖延作为应对压力的基本策略,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原本的评价体系中表现得好等于能力强,但拖延打断了表现和能力之间的等号。


拖延者的心理策略是:我表现得不够好,不是因为我能力差,而是因为我没有全力以赴。


我的能力是大于我的表现的,平庸的表现是因为最后阶段的时间局促,如果早点开始或者给我更多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这么一来,表现看起来就不等同于能力了。


但不过自欺欺人罢了,没有变成实力的潜力,永远只是潜力而已。


如果你也是被拖延纠缠的困兽,《拖延心理学》是我看过的最适合的书。




3 从今天起,管理自己的时间


推荐书籍:《奇特的一生》



时间管理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因为它真的很重要。


时间管理是可以习得的,但并不容易,就像彼得·德鲁克说的: “要将一个人的洞察力转换为工作效率,必须经过艰苦、系统的训练。”


从有时间管理的意识到能完美地管理时间,中间道阻且长,所以要做好不断试错、调试的准备。


这次介绍的这本书,我很早之前就写过读书笔记。


它不同于其他时间管理的书籍,它是成书于1974年的苏联小说,还是写真人真事的文献性小说,却是时间管理领域久盛不衰的经典书籍之一。


如果说时间是一头难驯服的野兽,那这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就是那个驯服了时间的男人。


这位苏联昆虫学家,从26岁时就开始实行一种“时间统计法”,每天都记录和核算时间使用情况,一天一小结,一月一大结,一年一总结,精确到分钟,直到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


换句话说,他知道自己26岁之后每一年的每一分钟是怎么花掉的。 普通人可能无法像他一样完美的使用时间,但他的一生却传达给我们关于时间管理最有价值的那些理念。


比如, 管理时间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时间都是怎么用掉的。


柳比歇夫记录时间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分析自己的时间消耗情况。


一方面了解自己做每样工作需要的时间,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沿着能力边缘,更合理地安排自己以后的工作;


另一方面,基于诚实客观的时间记录,砍掉花费多、产出少的时间支出。


比如,把小块的时间利用起来。


柳比歇夫用细碎的时间掌握了几门语言。但我们却不把小段的时间当时间,我们像一个挑剔的食客只选取肉质最好的部位一样,只使用精选的时间。


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觉得只有不受客观因素干扰的长时间才能用来完成事情。


反思之后我才发现,当只有十五分钟、半个小时、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我都觉得自己没时间的,因为我觉得这点时间做不了什么事。这简直是天大的“误解”。


“小段时间做不了事”是一个刻板印象,我们对于时间的这一错误观念影响了我们的整个时间利用效率。


昨天逛宜家,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们没买大件,除了两条地毯和落地灯,其他都是30块钱以内的小东西,结果结账的时候好几百块钱,我不敢相信,付完帐之后默默核算了一遍,一分钱都没多。


熊猫先生笑我:你看着没多少,积少成多也是很可怕的。我心头大亮,是啊,小钱不当钱,所以总存不下钱,每个月都月光;


小段时间不当时间,所以每天工作之外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多少宏伟目标都扑街。


你多久没有全力以赴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如果做到极限,你一天可以做多少事?一年可以达成多少目标?五年,十年,一生呢?




4 从今天起,管理自己的精力


推荐书籍:《精力管理》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们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全天候运转。其实时间管理本身就应该包括精力管理,但有太多人忽略这件事情了。


很多人把时间管理,理解为尽可能地延长每天用于实现目标的时间,但就算高效如柳比歇夫,最高纪录是1963年全年两千零六小时三十小时的工作时间,平均每天纯工作时间也只不过五小时二十九分。


从小受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这类故事的戕害,受的教育一味强调刻苦、用功。我相信人可以靠意志力坚持很多事,我很晚才开始有精力管理的意识。


我后来才发现,靠意志力勉强身体去坚持很难,用好的身体状态去影响精神状态却很容易,身体状态佳的时候, 人不仅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判断更理智,更有创造力,而且更乐观、更自信、更有决断力。


忽略对精力管理的结果是灾难的,事实证明熬夜到三四点,觉得第二天还可以生龙活虎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


让我警醒的,是一位每天学习到深夜却成绩不好的女同学,她出了名的用功,但该睡觉的时候不睡,后来想睡的时候却睡不着了,最后听到她的消息,她被神经衰弱折磨得两眼凹陷。


提高时间利用率并不是要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时间,精力一味消耗,没有及时补充,无异于杀鸡取人,得不偿失。


真正的时间管理专家绝对不会忽略精力管理


有些时间花费是耗费精力的,有些时间花费是恢复精力的,同时精力有充沛的时候,也有低迷的时候,精力处于不同状态的时候应该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工作。


柳比歇夫深谙其道,一累就去休息,从不开夜车,以恢复精力。


《精力管理》的价值是,把这个问题单独拎出来,系统地说明,引起人们对精力管理的重视。如何进行精力管理?这本书会告诉你详实的答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直播海南  ·  乐东发布情况通报→
21 小时前
直播海南  ·  蒋超良被查!
23 小时前
财经早餐  ·  原来随和是一种能力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