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相关产业和优势企业迎来新的增长空间,
资本市场上中国企业“出海”主题的关注度也持续升温
。有关注到出海机遇的小伙伴们可能也注意到,
近期关于“出海”方面也有两件大事,在这里也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
5月9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
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
13.81万亿元
人民币
,同比增长5.7%。其中,
出口
7.81万亿元
,增长4.9%;
进口6万亿元
,增长6.8%。
如果按美元计价口径统计,1至4月进出口总值达
1.94万亿美元
,增长2.2%,其中出口1.1万亿美元,增长1.5%,较3月
(-7.5%)
有大幅回升。
这样的宏观数据可以说是可喜可贺了,
也进一步体现了我国优质产业出海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那么,这一次的出海数据改善,其中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1)从国家来看,对东盟、美国、韩国的进出口增长
根据海关总署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的前四个月,
我国的前四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东盟、欧盟、美国以及韩国
,具体的贸易数据如下:
数据来
源:
海关总署网站
根据中泰证券研报观点显示,
4月份进出口数据均超预期改善
,一方面有2023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海内外需求的边际回暖有关。
出口方面
,东盟、中国香港等地区增速较快,发达国家需求亟待回暖,汽车、地产等后周期商品出口加快;
进口方面
,我国从东盟、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区域进口同比增速均有所回升,原油、铁矿砂等大宗商品对进口起到正向拉动作用,或反映我国工业生产或基建有所回暖。
(2)分行业来看,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近6成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4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4.62万亿元,
增长6.9%
,占出口总值的59.2%。增长较为显著的是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和汽车
。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4349.2亿元,
增长9.7%
;集成电路3552.4亿元,
增长23.5%
;手机2667.6亿元,下降5.5%;汽车2548.5亿元,
增长24.9%
。
出口上的行动能源于何处?
我们可以从机电和汽车两个方向来看
。
东方证券研报观点表示,
商品端来看需求可能主要源于机电中的电子中间品,主要和国际需求推动电子产业链有关
,一方面当前国际电子贸易需求较为旺盛,可以形成印证的是4月韩国出口表现强于越南,另一方面是中国正在逐渐转变为进口和出口都是中间品的贸易结构。
机电产品累计同比增速为7.9%
(6%)
,其中,汽车
(包括底盘)
、机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8.9%、-8.9%、49.9%、11.9%
(-17.7%、-5.9%、48.9%、10.3%)
。
从汽车行业来看,根据中泰证券研报观点显示,
汽车对出口的拉动作用再度走强
。2021年以来,汽车对于出口的重要性明显提升,维持正向拉动出口增速。2024年1—4月,汽车包括底盘正向拉动出口约0.6个百分点。4月份当月,汽车包括底盘对于出口金额正向的贡献约为0.8个百分点。
也有专家认为,
汽车出口大增的主要动力源自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大幅增长
,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潜在需求巨大。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1465万辆,同比增长35.4%,主要国家的市场平均渗透率仅为16%。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
这意味着,未来1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
关于
其他出口商品的数据
,我们也可以从下面的图表中得窥一二。
图片来源:东方证券研报
根据最新媒体报道,5月14日,美方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以及钢铝、港口起重机、个人防护装备等产品的加征关税。
看到这
里,有的小
伙伴也不
禁打了一个
问号,
出口数据刚刚有不错的增长,在这个档口上传来加征关税的消息,会对出口有影响吗?
对于此,我们也可以看看各大券商的观点。
兴业证券:
加征关税短期影响有限,继续看好外需修复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根据美国口径,本次加征关税涉及180亿美元商品,占2023年中国总出口份额仅约0.5%。
考虑到其中还存在一些排除项目,实际影响出口规模可能更少。其中部分商品加征关税时间较晚,短期影响有限。半导体、非电动车锂电池等商品加征关税时间分别在2025年和2026年。参考2018年情况,部分商品或有潜在“抢出口”空间,
对短期出口不必过度悲观
。
扰动不改趋势,继续看好外需修复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在今年海外大选年和地缘形势不确定加剧环境下,后续出口订单节奏或面临较强波动。但结合一季度出口细项结构和4月总量数据来看,本轮外需修复趋势进一步明确。
美国通过IRA补贴等政策限制国内锂电产业链,相关利空已在股价中充分消化。随着国内锂电公司海外产能的逐步落地,
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内锂电公司将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