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企鹅吃喝指南
客观独立,亲身实测,专业严选,找遍来自全世界的好东西,和你分享吃得到、喝得出的快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润农畜牧报价  ·  2025年2月11日 ... ·  昨天  
Foodaily每日食品  ·  首推!奈雪的茶上新畅畅小绿瓶,娃哈哈升级推出 ... ·  3 天前  
姑苏晚报  ·  刚刚上市!今年价格…… ·  昨天  
润农畜牧报价  ·  2025年2月9日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企鹅吃喝指南

吃了那么多年永和豆浆,你却不知道“永和”在哪?

企鹅吃喝指南  · 公众号  · 美食  · 2017-09-01 12:47

正文



说起台湾小吃,你想到的是什么?炸鸡排,芋圆,还是…… 永和豆浆


虽然听起来没有前两者那么诱人,但对于大陆吃货来说,永和豆浆无疑是最熟悉的台湾小吃之一。豆浆油条,蛋饼饭团,都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工作日早餐。


台湾永和豆浆店里的小吃


前段时间,我们去了台湾,想尝尝当地的永和豆浆,吃起来跟大陆是不是一样。没想到,竟然扯出 永和豆浆的一系列身世秘密 ——


“永和”原来不是一个品牌名,而是一个地名? 而永和豆浆的诞生,居然还跟上海有些渊源。


“永和大王”与“永和豆浆”,原来不是一家人? 而台湾最有名的永和豆浆老店,居然也不叫“永和豆浆”?


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



1 | 永和,原来是一个地名?


在晚上十点的台北,从顶溪捷运站出来,你会看到骑楼下的食肆店家灯火通明,殷勤的小贩沿街兜售各种货品,而街上骑着机车的年轻人正寻找着吃宵夜的好去处。再走上一小段路,就能看到“世界豆浆大王”气派的大字招牌。



这里,就是永和。

是的, “永和”原本并不是一个品牌,而是台湾新北市的一个区 ,隔一条新店溪与台北相邻。因为房租便宜,生活机能好,不少台湾北上打拼的年轻人,都会住在这里。就像豆浆一样,这里与许多人的清晨和夜晚紧密相连。

可是,这个小地方,究竟为什么会以“豆浆”出名?

2 | 上海-台北:豆浆双城记

其实,在台湾光复(1945)以前,稀饭和米浆才是本地人的早餐标配; 豆浆油条是1949年后,迁居此地的外省人带来的饮食习惯


50年代,大批外省军政人员的眷属移居到永和。一来想念家乡味道,二来为解决生计问题,他们开始在街边卖起豆浆、烧饼和油条——这就是永和豆浆最早的模样。



但永和豆浆的崛起,却与上海有关。


1949年, 上海豆浆公司 在台北开设分公司,并 在台北的厦门街成立了上海豆浆工厂 ,供应“清豆浆”和“甜豆浆”。 这座台湾的第一家豆浆配送工厂,与永和仅一桥之隔。 60年代,永和顶溪地区因地利之便,成为进出台北市区最重要的转运枢纽,人潮迅速聚集,许多豆浆店也纷纷出现。


每日清晨,工厂生产的新鲜豆浆,会先送到顶溪中转,再配送到这些小店。因为生意越来越好,精明的店家在早餐之外,还卖起了宵夜,成为了许多台湾人的深夜食堂。



因为名气响亮,如今不只在永和,你几乎可以在台湾任何一个街区巷弄里,找到永和豆浆的招牌,密度之高可以媲美沙县小吃。 可是,就这么一个小地方的早餐店,为什么会开遍台湾?

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有人说是因为60年代台湾的中华少年棒球队在美国比赛打得精彩,人们熬夜看完比赛会相约去吃早点,当时只有永和豆浆最早开门,于是借着这波势头,名声大噪。


也有人说,当年修建中正桥时,工人们会在桥头的永和豆浆吃早餐,后来各自回乡,却忘不了早餐的滋味,永和豆浆的名声于是渐渐传开。

不论如何,永和豆浆早已在台湾遍地开花,卖的东西大同小异,最初却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大多是约定俗成。这些店不少是家庭经营,取名“永和”纯粹是因为永和出产的豆浆非常有名。


然而,六十年代那些开豆浆店的外省老兵,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们在这漂泊的小城里卖的豆浆,有一天竟然会成为热门的餐饮品牌,还带着他们的记忆,回到了大陆。

3 | 永和大王跟永和豆浆,原来不是一家人?

身处大陆的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连锁经营的“永和豆浆”和“永和大王”。你也一定好奇过,这两家到底有什么关系?


故事要从头说起。



1980年代,在台湾从事房屋中介的林炳生,买下了一家破破烂烂的小豆浆铺,和连带转让的“永和豆浆”注册商标。 为了扩大销量,他开始向社区、便利店销售瓶装豆浆,又自己设计打包豆浆的半自动化设备,把名气越做越响。1987年,永和豆浆厂成立。90年代中期,它已经成了台湾各大连锁超市的供应商。


但岛内市场毕竟不大,竞争也激烈,林氏兄弟决定进军经济刚起飞的大陆市场。1995年,林炳生创办的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在上海注册了“永和豆浆”的商标和稻草人Logo,注册在第30类(豆浆等)商品中,随后逐渐开了多家门店,生意红火。


上海人熟悉的一碗豆浆,漂洋过海去到台湾,又以这种方式,换了一副面孔重归上海。



没想到,1996年,上海永和豆浆大王餐饮有限公司成立,并在次年,将名称相似的“永和大王”注册在了第42类餐厅服务类中。


也就是说,这两家店不但没有亲缘关系,还是十足十的竞争对手。


不论装修风格还是菜单,永和大王都与永和豆浆极其相像。 只不过,永和豆浆的小吃更多,且全天供应;而永和大王只在早上供应蛋饼油条饭团,日常菜单则主打套餐。


自家名字被挪用还加了个“大王”,永和豆浆当然不服。 他们跟永和大王打过好几次官司,但永和大王合法地将商标注册在了不同分类,如今也过了五年的争议期,永和豆浆要再扭转局面,大概也不容易。



撇开“山寨”之争,单论口味,这两家都只能算是聊以果腹的简餐。往年永和豆浆似乎比永和大王高出一截,但如今 永和豆浆 每况愈下,豆浆喝起来稀薄单调,蛋饼也煎得口感僵硬。



永和大王 略微好些,豆浆喝起来更浓稠,扎足的糯米饭团包了卤蛋和油条,口感也算丰富。不能说多好吃,但路过随便填填肚子,还算经济实惠。


那么问题来了——连锁店的这些小吃豆浆,真的来自于永和当地吗?那传说中的“正宗”永和豆浆,吃起来究竟怎么样呢?

4 | 资历最老的永和豆浆,却不叫“永和”

从招牌、店面到经营方式,台湾的永和豆浆都与我们熟悉的连锁店很不一样。


简单又显眼的红白大字招牌,入口处开放式的灶台四周摆满各色烧饼、饭团和糕点。菜单与价格贴在墙上,顾客要么自己填菜单,要么排队在灶台前跟老板点菜: “一份原味蛋饼,一份小笼包,一杯冰豆浆。” 付好钱,食物随即奉上。


早年,永和一带聚集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异乡人, 这些豆浆店的特点,也就以江浙口味为基底,容纳全国各地的早点风味,又融入了台湾本土的改良。

除了最初的“清豆浆”和“甜豆浆”以外, 来自江浙的外省老兵还卖“咸豆浆”,而北方人则加入了“烧饼夹油条”和“蛋饼” 。再后来,上海小笼包、粤式萝卜糕、台式饭团,也纷纷进入菜单。



如今在永和,现存的豆浆店里资历最久、江湖地位最高的,要数 中正桥头的“世界豆浆大王” ——从名字到招牌,都可以说是很浮夸了。



但这气势可不是随便摆的,这家永和豆浆的鼻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已经开了五十多年,人潮依旧,风华不改,店面越做越大。


这么神奇的一间店,到底好不好吃呢?

既然是世界豆浆大王,豆浆自然不能错过。


不愧是豆浆大王,各种口味豆浆几乎占了菜单的三分之一!这里的豆浆其实大有来头,当年宋美龄还给它题过词,夸它"玉液琼浆,甘如密酪"。



最神奇的是,豆浆 能喝出一股明显的焦味 ,却不是烧坏了,反而特别香。 不但不会破坏原本的美味, 还与甘甜的浆汁和浓郁的豆香相辅相成,恰好抵消了甜浆的粘腻感 ,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制浆的老师傅告诉我们,选取质量上乘的黄豆,做出来的浆汁底子就好。多加黄豆,也使浆汁更加浓郁,更容易产生焦味。如此,才能提炼出这么迷人的焦香。


除了甜豆浆,江浙人民也能在这里看到咸豆浆的熟面孔。

浓郁浆汁加入虾米和葱花,调入一点点醋和酱油,咸酸可口,给人丰沛的饱足感。


有趣的是, 这儿的热豆浆和咸豆浆都可以加蛋 ,尤其是甜豆浆与蛋的搭配更是一绝,让豆浆多了一层柔滑口感。


世界豆浆大王在豆浆上所发挥的创意不止于此,这几年推出的 豆浆豆花、豆浆雪花冰 都相当有特色。


豆浆豆花


豆花用的是传统石磨制法,绵密厚实,搭配焦香的豆浆,香气更为复杂浓郁,甜甜红豆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师傅们说,当初豆浆豆花研发出来的时候, 几乎没办法卖——倒不是因为乏人问津,而是太过好吃,他们自己忍不住把豆花都吃光了


喝豆浆自然也不能少了点心。


永和豆浆的主力部队是 小笼包、虾肉蒸饺、锅贴和肉包组成的"皮包肉"军团 ,鲜肉馅香而不腻,扎实又美味,不论是皮薄汁多的小笼包还是表皮煎至香酥的锅贴,又或是扎实的肉包子,配上这肉馅,都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美味。



老师傅告诉我们,这些馅料看似相同,其实别有巧思。比如锅贴的馅中混入少量韭黄和高丽菜(卷心菜)以丰富口感,包子馅里则加了大量的葱提香。而这里的小笼包也在肉馅里加了葱,香气更明显, 据说这最初是南京小笼汤包的配方,流传到台湾后,经过了本土的改良


世界豆浆大王的 “萝卜丝蛋饼” ,几乎每到必点。厚实饼皮包裹着满满爽脆的萝卜丝,最妙的是外层煎至金黄的蛋皮,酥软绵柔,又咸脆可口。

椒盐饭团也是一员大将,半甜半咸的独特口味,奥妙之处在于饭团里加入了白砂糖,一点点甜味,就一笔点活了单调饭团。


饭团用的是糯米,有"功夫饭团"之誉,因为只用手工压制,却比机器做的还要密实紧致,同时, 中间的油条还能保持酥脆口感,足见老师傅内功深厚。

和台湾大部分豆浆店一样,这里也少不了烧饼油条的组合,不过这家店有个另类吃法,在烧饼油条中裹入满满酸菜,最后撒上含糖的花生粉,咸香中带着酸甜,是改良自台湾本土风味的做法(台湾小吃“刈包”也是相似的调味)。


跟其他花样百出的台湾小吃相比,这些豆浆、烧饼、肉包,在我们看来也许不算新奇。 但喝着碗里温热的豆浆,想起那些人们曾漂洋过海,一生辗转崎岖,寻常食物里的冷暖人情,总是饮食中,最柔软动人的部分


文 | Yuqing、Dokelung

编辑 | 丁小穗

摄影 | Dokelung、Greyson

设计 | Polly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直接点击下列关键词,

或点击后台底部菜单[城市指南]

即可查看更多城市


上海 SHANGHAI


上海小吃: 生煎 | 冷面科普 | 冷面测评 | 小吃盘点 | 小笼科普 | 小笼测评

本帮菜: 本帮菜发展史 | 本帮菜老字号 | 城隍庙

日料: 荞麦面测评 | 拉面测评 | 锅物测评 | 烧鸟测评(上) | 烧鸟测评(下) | 烧鸟测评番外篇 | 再见古羊路

其它: 冰淇淋测评 | 澳门路新疆市集 | 武康路vs永康路 | 国际饭店蝴蝶酥 | 白斩鸡 | 披萨测评


广州 GUANGZHOU


食在广州 | 广州小吃 | 叹早茶 | 私藏食堂 | 凉茶糖水 | 清平鸡


北京 BEIJING


北京烤鸭科普 | 北京烤鸭探店 | 涮羊肉科普 | 涮羊肉探店 | 老北京炸酱面科普 | 老北京炸酱面探店


杭州 HANGZHOU


杭帮菜科普 | 杭州小吃 | 接地气小馆子 | 贵价餐馆


苏 州 SUZHOU


苏帮菜科普 | 苏州小吃 | 苏面科普 | 苏面大典(上)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