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铝行业享受了高速增长的红利,但同时困于盈利水平低下
过去10年,铝生产商享受着旺盛的全球需求。2009年到2019年,原生铝和再生铝需求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5%。从行业来看,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是耐用消费品和交通运输业。从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的铝材需求最为强劲: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2%(世界其他地区为5.1%)。中国占全球铝材需求增长的57%。
然而,多数铝业生产者未能把这种需求转化为价格和盈利的增长。铝价迄今未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在矿业“超级周期”期间仍然表现平平,而其他金属生产商则从超级周期中大幅受益。加上铝业的高资本密度,行业利润和收益都遭受严重影响
(参阅图1)
。
如何在未来十年改善盈利?我们注意到,三个即将到来的趋势将改变行业的竞争态势,行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将大幅分化。其中两大趋势拥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对环境的考量。这些注定改变铝业竞争版图的趋势包括:
|
投资者、客户、政府和社会对可持续性的关注日益升高;
|
|
|
|
面对新冠疫情,全球贸易模式的诸多变化正在加速实现。
|
在各行各业,投资者都在更多地奖励采取“深绿”经营方式的企业;铝业公司必须做出相应改变。要保持行业的“社会运营许可”,生产者必须从三个方面采取行动。
首先是减少排放。铝业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但也拥有降低碳排放的便利手段:利用更清洁的电源。采用水力发电的铝冶炼厂(铝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生产每吨铝材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使用煤炭发电冶炼厂的六分之一。
其次是铝业对社区和环境的影响。氧化铝精炼厂的有毒“赤泥”废物流在长期存储中对环境影响日益上升。尾矿坝坍塌事故已导致数百人死亡,破坏了民众生计和环境生态系统,这些事件让人们越来越难以容忍铝矿和精炼厂事故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第三个方面与第一个密切相关,那就是消费者对“绿色铝制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绿色铝制品的生产厂必须采用可再生或者无碳排放的能源,比如水电、地热或核电。
虽然采用更清洁能源对冶炼工艺本身没有技术要求,与其他向清洁电源转型的企业一样,铝业公司也面临着阻碍,包括清洁能源的供应限制,以及潜在的成本上涨。
将改变铝业竞争态势的第二个趋势,是各国国家政府很有可能在近期推出碳税制度,当前最为积极的是欧洲政府。碳税制度的实施,包括对进口铝材征收碳边境税,将对在这些地区销售的铝材生产商的全球供应曲线产生重大影响,为低排放的生产商带来决定性的优势
(参阅图2)
。对生产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征收50美元的税费之后,采用水电的生产商的每吨生产成本增长100美元到150美元;采用火电的生产商成本将增长约800美元。想要在采取碳税制度的国家销售铝材的高排放生产商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
征收碳税还会产生其他影响。高排放铝密集型产品制造商将不得不舍弃征收高额碳税地区的市场份额。这将明显推高全球铝价,尤其是在大力推动碳税的区域/国家。由于铝价升高以及排放税相关成本增长相对较小,低排放生产商的盈利能力将大幅提升。
这些趋势最终将重塑整个行业。随着企业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社会运营许可,将产生新的开销。铝业的竞争均势将发生显著改变。无论在哪个国家,低排放生产商都将获得可观的收益。在这一行业转变的背景下,我们观察到,中国铝行业将不会缺席。中国最近宣布的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将需要电力供应和运营大幅脱碳。
第三个改变铝业竞争格局的因素是全球贸易模式的一系列转变。新冠疫情让经济体陷入动荡,现有的地缘政治摩擦加剧,各国普遍强化了脱离自由贸易的行动。许多铝业公司决心强化供应链,让供应链更加具有适应性,从而抵挡冲击和干扰。例如,BCG预计在2023年,美国和中国间的双向贸易额将较2019年的水平减少15%左右,即约1,280亿美元。相比之下,东南亚和欧盟之间的贸易额将增长约220亿美元。
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生产能力的迁移,包括铝材生产商和用户之间的转移(政府的产业政策或激励手段的改变可加快或强化这样的转变)。这最终将明显改变全球铝需求模式,越来越多的需求将由当地或地区供应商满足。一些铝业公司将有意外收获,另一些公司则将遭遇巨大挫折。
为了帮助铝业恢复并保持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水平,生产商和行业利益有关方大有可为。
-
铝业公司
应该加强对低碳能源供应的关注和利用,与具有前瞻思维的客户携手合作,共同开发或推动创新应用,让绿色铝材的优势凸显,强化循环利用和闭环解决方案。铝业公司还应该探索行业协作,投资并加速创新,鼓励更加绿色环保的生产方法(比如惰性阳极技术、赤泥再利用),探索行业整合,打造规模,投资创新,更快速地降低成本。企业应该考虑更好地使用数字工具和技术,使运营更加可持续。
-
各国政府
应当评估碳税对国内铝业公司的真正影响。培育行业参与者对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的敬畏,同时努力提高标准。
-
投资者
应当发现那些有望大获成功的企业,包括最有可能利用绿色铝材需求或者在新环境下减少排放的公司。他们还可以找出哪些公司供应风险或财务风险更高,供应链容易中断,或者无法达到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