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心理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中心日常信息推送,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90后”苏铧烨,当选市长 ·  昨天  
南国都市报  ·  雨雨雨持续到啥时候?未来一周海南天气→ ·  昨天  
防骗大数据  ·  缅甸遣返200名妙瓦底电诈园区中国籍人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心理人

学术心潮 | 长大后,我就变成了你认为的样子 ——宝玉的“顽劣”是如何炼成的

北大心理人  · 公众号  ·  · 2019-09-23 21:22

正文

本文字数:1421字


阅读时间:5分钟


太长不看版


上回说到 一场抓周引起的 信念固着 ,信念的威力能有多大呢?不少人声称他们只相信他们看到的,可事实上,也许他们能“看到的”都是他们相信的?而 错误的信念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又是如何一步步让客观事物变成了“我们所认为的样子”?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 贾政对宝玉向来都是横眉冷对,父子间并无半点温情可言 。在这种紧张父子关系形成的过程中,确证偏误“功不可没”。


确证偏误(confirmation bias)也称证实性偏差 ,指个体在决策时, 倾向于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已有信念、预期或假设的信息和解释, 忽视可能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和解释(Klayman,1995)。


正如我们所见,贾政在无限放大宝玉成长过程中叛逆与“不肖”的同时,也 忽视了宝玉身上可能有的优势与潜能


第十七回里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妙语连珠,可见并非胸无点墨之辈,然而贾政却吝于赞美,宝玉再多发表几句对园林景致的评论,贾政便“断喝”、“气的喝命”。


第三十四回贾政听信贾环模棱两可疑点重重的谣言,也不问询求真,便认定贾宝玉逼死了金钏,将他拖来一顿好打。事后贾政对此次家庭暴力虽有愧悔,可从未怀疑过宝玉猥亵婢女行径的真实性。


显然, 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心理构造,进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反应


除此之外,贾政的信念又可能对儿子宝玉造成怎样的影响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 罗森塔尔实验与自证预言 了。




自证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最早由Merton(1948)提出,强调初始阶段的错误定义会引发一系列新的行为,而正是这种行为使原初的错误定义变成了现实。Rosenthal 和Jacobson(1966)曾在真实的学校场景中考察教师期望对学生成就的影响,那些随机选出的被称为“智力超常”孩子果然在几个月后的IQ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Darley和Fazio(1980)、Biggs(2009)认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一个完整的自证预言链条包含如下三个步骤:


1.  X相信Y是p


2.  正因为X相信Y是p,所以X对Y采取了某行动。


3.  正因为X采取了这样的行动,所以Y成为了p。




在“酒色之徒”预言基础上产生的 信念固着与确证偏误局限了贾政对宝玉行为、特征的理解,也局限了他对宝玉的主观期望 。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人们通过对互动情境与互动行为的解释了解他人怎样看“我”及“我”在其他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Darley & Fazio,1980),并基于这种解释而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某种回应。


有时个体不接受,并尝试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更多的情况下,目标人会在解释的过程中逐渐认可感知者行为所传达评价的正确性,并继续依这种评价行动。


自幼带着“酒色之徒”标签的宝玉在父亲“不甚爱惜”的环境中长大,其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也理所当然地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这种对自我能力的信念则会进一步对其行为取向产生深刻影响。


依据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actor-observer effect),在观察者视角下,贾政即使知道环境因素的存在,也会倾向于低估它们的作用,并将宝玉一切“负面行为”的原因归于行动者宝玉自身,从而更加确信自己之前的判断,更加厌恶宝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