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纽约总部发布了最新的《2019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是首份四年期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份题为“现在就是未来:科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报告指出,目前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持续,社会不平等加剧,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衰退等现象,使过去二十年里所取得的成就面临倒退的风险。只有通过大幅度变革,才能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
原文 :
《联合国发布《2019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现在就是未来:科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图片 |
网络
2015年9月25日,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
在纽约总部召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正式通过面向未来15年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随后,各国纷纷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国家计划和战略,许多国家建立相关机制,以期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但有限的努力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非洲,民众饱受贫穷、粮食安全、产妇保健和教育等问题的困扰;中东的叙利亚、也门等国战火不断,导致青年男性失业率超过30%,青年女性失业率达到48%;亚太地区在脱贫、教育,以及使用清洁能源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仍需要面对帮扶弱势群体和走向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在南亚,性别歧视、社会不公等问题凸显;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富裕国家中,劳动力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明显下降,这与日益悬殊的不平等有关。
今天,距离实现《2030年议程》还有10年多的时间,还没有国家能在全球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水平上满足一系列基本的人类需求。所有这些努力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平衡人类福祉与健康环境的首要目标相距甚远。每个国家都必须对自己的条件和优先事项作出反应,同时摆脱目前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下一个十年实现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变革,有赖于具体国家的创新路径的实现。全球当前的发展模式在迄今为止的数百万年间为人类带来了繁荣,但同时也造成了持续的贫困和其他许多问题。前所未有的不平等损害了创新、社会融合及可持续经济增长,也将世界带到了全球气候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险临界点,这将导致地球系统的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在目前的趋势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将无法实现既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不过,我们仍抱有希望,实现人类福祉不必依赖资源的密集使用,不必加剧或加深不平等和贫困。无数例子表明,科学技术可以打破这种困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和实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创新,传统利益相关者和新兴参与者可以走向共赢,政府、企业、社区和民间社会的多方合作将取得成功。
在全球范围内,单靠增加物质产品消费来创造经济增长,以及“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已不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预测显示,2017-2060年,全球物质材料的使用量几乎将翻一番,从目前的890亿吨上升至1670亿吨,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以及采矿和其它污染也将相应提升。发达国家需要改变其生产和消费模式,包括限制化石燃料和塑料的使用,并鼓励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公共和私人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根本上要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同时减少财富、收入和获得机会方面的社会和性别不平等。
实现目标要从
“人类福利与能力”“可持续且公正的经济”“食品系统和营养模式”“能源脱碳和人人可得”“城市与城郊发展”“全球环境公域”
六个关键的切入点(six entry points)出发,以“政府治理”“经济金融”“个人和集体行动”“科学技术”四个杠杆(four levers)连贯地通过每个切入点进行部署,才有可能实现平衡可持续发展各个层面和实现《2030年议程》所需的转型。
在所有这些领域,科学专门知识和创新都能发挥作用并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但决定性因素始终是政治意愿。
决策者可以按实际情况采取行动,向有需求的国家行为体提供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推动创新联盟和伙伴关系取得成功。例如,蒙古和老挝同属内陆国家,它们的城市正在吸引来自中国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蒙、老两国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投资,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指出,为应对塑料和电子废弃物带来的压力和破坏性后果,一些国家正在积极行动。2002年,孟加拉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全面禁用塑料袋的国家。2008年,卢旺达和中国出台了减少塑料袋流通数量的政策。中国的“限塑令”实施后,仅一年时间就减少使用塑料袋近400亿个。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可以通过政府、企业、社区、民间社会和个人的合作来实现。其中,科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建立了事实基础,预测了未来的后果,并有助于找到可持续性转型的途径。当代科学根植于社会,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意识地更多地参与当前的社会和政治挑战和辩论中去。在《2030年议程》的激励和指导下,国际科学和工程界更应该在可持续性科学领域帮助人类塑造未来。由于并非所有国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科学家们表示,较贫穷国家将继续需要更高的增长水平,以确保优质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需要增加这些国家获得适当技术和知识的机会。
科学家们建议,联合国可以通过明确的指导方针,以鼓励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投资。
需要进行广泛的改革并不容易,需要深入的科学认识来预测和缓解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痛苦。例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造成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失业问题,如何保证这一部分人的转移和就业就成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科学必须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资助者必须共同努力解决发展问题,加强科学——政策——社会的衔接,将为社会和决策制定者提供可用于解决发展问题的知识。报告提出了改变当前研究重点和支持可持续性科学创新方法的案例,强调跨学科伙伴关系,并向科研机构,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机构提供支持和资源。发展援助预算应优先考虑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科学能力和获取途径,改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科学领域的跨界和跨学科合作。
在中东和北非,土壤盐分增加导致土地退化,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业用地流失。为阻止这种趋势,摩洛哥和突尼斯两国通过耕地间作、轮作,保持农作物的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和减少虫害压力。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国家还鼓励大规模种植藜麦等盐生植物作为生物能源、饲料和粮食作物。为了共享西北撒哈拉含水层的水资源,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在科学技术和政治层面建立了协商机制。
作为人类健康和福祉的核心,粮食和能源系统安全是改革的两个重点。
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面临粮食安全问题,8.2亿人营养不良。对于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强大的社会保护底线来确保粮食安全。各国必须通过减少粮食浪费和对动物性蛋白质的依赖。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需要持续对各种形式的营养不良保持高度关注。在孟加拉国,科学家、私营传媒公司和政府联合制作了一则公益广告,以提高贫困人口对食用鱼类重要性的认识。鱼类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这项旨在改变饮食习惯的倡议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有助于解决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