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中,知识分子无疑是一个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中流砥柱。没有他们,
历史的星空会黯然失色。
春秋战国时期如此,意大利文艺复兴如此。
知
识分子:
那些取得不菲成就的思想家、作家、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宗教家、法学家……都是具有社会良知的读书人。
春秋、魏晋,这两个时期正值社会转型、文化重构,因此学说不断名士辈出,成就了百家争鸣、名士风流的盛况。如果说后世还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时期,那就是民国。
为何是民国?
汪兆骞先生在《民国清流1》跋文中所写的这段话就是一个
很好的回答:
“民国是个乱世,民国又是强权与战争并存的时代。乱世民国,军阀忙于混战,催生了一大批民国清流,几可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行其道的局面相辉映……”
蔡元培、胡适、康有为、梁启超、鲁迅、王国维、李大钊、陈寅恪、老舍、徐志摩、林徽因、张爱玲……
他们或者学问超绝而又狷介不羁,或者才华横溢而又特立独行,
他们在乱世大潮的冲击下不断被分化,一时间龙吟虎啸,各领风骚
。
●遇见对手,君子作风,坦坦荡荡
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胡适觉得蔡元培是瞎胡搞。想找一本《四松堂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结果到处找,也没找到,某天,有人敲门送书,来者的不是别人,正是蔡元培,他带着《四松堂集》就来了......虽然立场不同,但是在内心里,我依然尊敬你。
●
不受虚荣,不怕强权
1928年,刘文典担任安徽大学校长。当时蒋介石刚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但刘都拒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在他视察时,校园很冷清,因为刘文典认为,"大学不是衙门,不需要向权贵献媚。"
●
不求生命之荣华,不求生命之长远
林徽因民国大才女,她可以和徐志摩谈灵魂,也可以和梁思成讲一生的话题。但当国家有难:“如果国家沦陷,我就跳长江殉国”,她温柔如水,但也坚强如刚。
今天精选了
汪兆骞先生的《民国清流》经典套装
,
是首部关于民国大师们的集体传记。
走进清流们夸父逐日、飞蛾扑火般的文化壮举。
本书以编年剪裁民国历史,将人物置于云诡波谲的历史大环境下,以文学叙述的手法勾勒一桩桩历史事件,“富褒贬,明是非,定犹豫”,
全景式再现大师们的各种交流、碰撞、友情、矛盾及分合。
汪兆骞先生查阅大量史料,披露真相,还原历史,
刻画了大师们复杂的文化品格。
《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是首部关于民国清流、一代大师们的长篇集体传记和史诗力作。民国清流用自己的学养和风骨,立体全景式再现民国大师的史诗集体传记!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民国大师们分化与交锋时期的历史真相。作者凭借翔实的史实与依据,以清丽优美的文笔进行客观公正的讲述与剖析,写就了一部由大师集体演绎的1927年至1930年的文化断代史。
《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1年至1936年)。中国的知识分子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是明哲保身,只关注个人生存,还是举起民族大义的大旗,振臂高呼?
《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时期悲壮而惨烈的文化景观。在大环境中,这些知识分子展现出来的风骨和气节让后人敬佩。他们没有为乱世所裹挟,而是站在统一战线的大旗下,在各自的领域中竭尽所能,救国救民,奏响一曲正能量爆棚的爱国主义赞歌。
《文坛亦江湖 : 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他们,个性或狷介,或痴狂,或迂腐;他们,性情不失风骨、风趣和浪漫;他们,品格清风朗月、苍松劲竹。他们是近现代飘逸浪漫的士人才子,却也在变幻莫测的时代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演绎着中国文坛江湖的风雨激荡和恩怨纷争。
作者下笔公正客观,一个个鲜活的民国清流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看到大师们的率真犀利,嬉笑怒骂都透着机锋,令人拍案叫好。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偏激自负,在叹息的同时也深感他们的淋漓尽致。
一代民国清流,一代民族脊梁,在糜烂的时局共同擎起中国文化的苍穹!
中国近现代史上具盛名的文化大师们的群体雕像,生动,鲜活,立体!
小编力荐《民国清流》,
著名编辑家、作家、原《当代》副主编汪兆骞老先生呕心沥血之作!
★“民国清流”系列图书是客观公正地描述了民国知识分子们集体演绎的民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
★叶辛、何建明、张抗抗、梁晓声、李敬泽、叶廷芳、梁小民、张颐武、王跃文、余世存、孙郁、解玺璋、李建军、北村、岳南等名家倾情推荐!
★《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入选《作家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百道网中国好书榜2015年度人文类好书。
★联合早报、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央广、人民网、新华网、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腾讯、新浪等全国百余家媒体广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