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之乎者野记
来自牧之野的独立社会观察和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陕西商务  ·  2月1日至2月7日陕西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分析 ·  17 小时前  
陕西商务  ·  2月1日至2月7日陕西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分析 ·  17 小时前  
每日豆瓣  ·  小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直球又纯净 ·  3 天前  
Alisha全球出海日记  ·  写个故事咋这么费劲?我真的 “栓 Q” 了 ·  2 天前  
Alisha全球出海日记  ·  写个故事咋这么费劲?我真的 “栓 Q” 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之乎者野记

日子758|*

之乎者野记  · 公众号  ·  · 2025-02-07 22:39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围绕个人经历展开,探讨了人生阶段、家庭影响、性格差异以及社会认知等因素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文章通过作者的自身经历以及和同学、家人的交流,深入剖析了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性格在命运中的作用。同时,文章还涉及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包括社会阶层流动、家族传承、精神层面的追求等话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生阶段与交往变化

作者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高中时期与同学的关系变化,以及人生不同阶段对交往的不同需求和理解。

关键观点2: 原生家庭的影响

作者强调了家庭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包括家庭背景、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因素,这些影响会塑造个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关键观点3: 性格与命运

作者认为性格决定命运,能改变自己性格的人就能逆天改命。性格一部分来自天生,一部分来自后天的磨练,而家庭背景的传导会对个体性格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观点4: 社会观察与思考

作者通过观察和思考,探讨了社会现象如社会阶层流动、家族传承、精神层面的追求等话题,并强调了幸福是一种能力,很大程度上由性格决定。

关键观点5: 自我觉醒与思想高度

作者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自我觉醒,通过书本和网络获取知识和思想,以提升个人思想高度,从而在生活中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追求。


正文

听说今天北京有的地方刮起13级阵风,可这个世界很大,很难有什么感同身受



因为发烧,昨晚错过了高中同学专门赴约而来的晚餐聚会。 ‍‍‍‍‍‍‍‍‍
人生会有很多阶段,上大学去了之后,有段时间特别盼着高中同学的聚会,可慢慢的,这种念头就会慢慢消失。 ‍‍‍‍‍‍‍‍
以至于后来,不论是大学同学还是研究生同学的聚会,我都不再有任何期盼,更不要说更为遥远的高中同学。 ‍‍‍‍‍‍
我会认为,不论是从功利主义或是从非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考虑,都没有必要再相聚。 ‍‍‍‍‍‍‍‍‍‍‍‍‍‍‍‍‍‍‍‍‍‍‍‍‍‍‍‍‍‍‍‍‍‍‍‍‍‍‍‍‍‍‍‍
功利主义的角度讲,如果是要相互利用,那明显研究生同学更具有“交换价值”;而从非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讲,高中之后大家的变化太大,情感的链接在漫长的岁月中,很容易被这个社会的现实冲得七零八落,似乎也没有相见的必要。 ‍‍
因此,即便是同在北京,我也很少与各类同学相聚,减法早就做到了尽头。 ‍‍‍‍
到了最后,并不是因为是什么类型归因的同学,而其实是,一个个人,这个人的品格如何,而非地位如何,决定了我值不值得去见,去联系。
真正三观合得来的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这次到深圳来想的这些个同学,说来奇怪,都是我在高中不怎么交往多的。 ‍‍‍‍‍‍
有的 感觉过去岁有些默契却 很少说话,还有的压根没印象。
其中两个,甚至曾发生过激烈的争执,还动了手,按道理,这便是结下了梁子,此生应该一拍两散。 ‍‍‍
但奇怪的是,过了这么多年,依然是关系不错,虽然联系并不多,但关键时刻互相都愿意真诚伸一把手,只是因为曾经有一份情谊,觉得都是靠谱的人。 ‍‍‍‍‍‍
那时只是朦胧觉得,有的人冥冥之中有些命运的相连,但不知道为什么。 ‍‍‍
但是,时间总是最好的试金石和测谎器。 ‍‍‍
岁月流淌,到了四十多岁,如果这些东西还经得起冲刷,那便有了保留一生的意义。 ‍‍
而但凡到了这个阶段,我的交往从来都变得不客气。 ‍‍‍‍‍‍‍‍‍‍‍‍‍
会很直接,不掩饰,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很直接表达,不存在任何面子上的客套。 ‍‍‍‍‍‍‍‍‍‍‍‍‍‍‍‍‍‍
就像发烧了,同学非到酒店看我,我没同意让上来,因为完全没必要,因为他也有孩子,没必要为了礼节相互传染,如果是很急,我自然会直接求助。
就像当年,即便干起来了,但彼此依然会觉得对方个性中有种相互吸引的情愫。 ‍‍‍‍‍‍‍‍‍‍‍‍‍‍‍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是,时间会告诉我们。 ‍‍‍‍‍
上高中时,班主任老师是位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话不多,数学教得极好,脸总是板着,但笑起来总是很可爱,记得他说过一句话,我记得清楚:
大家现在看起来都差不多,都没什么感觉,但五年后,你们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十年后,差别更大。 ‍‍‍‍‍‍‍‍‍‍‍‍‍‍‍‍‍‍‍‍‍‍‍‍‍‍
人经常是如此,如果没有足够的阅历、反思和醒悟,金子放在你面前,你都不会察觉到它的价值。 ‍‍‍‍‍‍‍‍‍
没感觉。
在我们每个人经历了各自的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四十多岁,再回头,既一览众山小,内心也一片寂静。 ‍‍‍‍‍‍‍‍‍‍‍‍‍‍‍‍‍‍‍‍
每个人都在拼命去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更多是精神层面的相互支撑,而并非指望谁能来拯救谁的命运。 ‍‍‍‍‍‍‍‍‍‍‍‍‍‍‍‍‍‍‍‍
每个人都似乎能够开始直面自我,去寻找内心专属的答案,慢慢解开一个个心结,从而变成更好的自己。 ‍‍‍‍‍‍‍‍‍‍‍‍
我对一个同学说,我来深圳,要去你家里,吃你做的菜,不去别的地方。 ‍‍‍‍‍‍‍‍‍‍‍‍‍
于是,就借用楼顶的露台,一直聊到深夜,说起很多早已在记忆中消失的名字和故事。 ‍‍‍‍‍‍‍‍‍‍‍
原来,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的心事,没有说出口。 ‍‍‍‍‍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感受,有的甚至想要把过去的遗憾拿到今天来弥补。 ‍‍‍‍‍‍‍‍‍‍‍‍‍‍
听了很多过去我完全不知道的事,看着他们现在的样子,我才真实理解到班主任老师那句简短的话背后无比冗长和深刻的意义。 ‍‍‍‍‍‍‍‍‍‍‍‍‍‍‍‍‍‍‍‍‍‍‍‍‍‍‍‍‍‍‍‍‍‍
班上那么多同学,最后走出了那么多迥异的命运轨迹,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到底是因为什么。 ‍‍‍‍‍
那些过去过的好的,现在过得不那么好的;过去过的好的,现在依然过得好的;过去过得不好的,现在过得依然不好的;过去过得不好的,现在过得好的,这里面,区别和联系到底是什么,共性是什么,个性是什么,命运的塔罗牌是如何翻动的? ‍‍‍‍‍‍‍‍‍‍‍‍‍‍‍‍‍‍‍
趁着生病,我想了一下:
一部分是家庭的影响。 ‍‍‍‍
家庭的原因,中和了很多智力的因素。 ‍‍‍‍‍‍‍
聊天中,他们一致谈起了原生家庭在高中时期的影响。 ‍‍‍‍‍‍‍‍‍‍‍‍‍‍‍‍‍‍‍‍‍‍‍‍‍‍‍‍‍‍‍‍‍
我所在的班级,被称为“八旗子弟”班,是校内公认的“非富即贵”。 ‍‍‍‍‍‍
说来好笑,等我到了北京,才知道这种分类是多么可笑,在黄冈这样算不上富裕的地方,照样存在所谓的“非富即贵”, 村、乡、镇、县、市、省、国,各有各的 “折叠世界”,互不接壤,不了解。 ‍‍‍
就像当时我上黄冈中学初中的时候,完全没有这些个概念,只知道自己小学成绩好,却不知道班里有省市里领导的孩子,有市里大老板的孩子。
才知道如果你不是那种奇才,原来很多老师根本也不是看你的什么成绩,更多看到的是对你家长的各种权衡和打量,你会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后的打分,与你本人并无联系。 ‍‍‍‍‍‍‍‍‍‍‍‍‍‍
所以,就算是遭受校园霸凌,老师依然会偏向霸凌方,他根本不会在意你为什么成绩会下降,为什么曾经得奖那么多,却会变成坏孩子。 ‍‍‍‍‍‍‍‍‍
那个时候,我对什么叫“社会”一无所知,只是感觉,一切其实都不太对劲,而自己又比较叛逆。 ‍‍‍‍‍‍‍‍‍‍
但是,经历了初中,我就明白了。
到了高中,遇到我现在这一批同学时,情况发生了逆转,我的身份,转化成为了“有靠山”的那一部分,绝大多数我这些同学,成为了那时的“我”的角色。 ‍‍‍
因此,即便我另类和叛逆,老师也不敢把我怎么样。 ‍‍‍‍‍‍‍‍‍‍‍‍‍‍‍‍
但是,他们并不是这么样的,而是如我以前一样如履薄冰,所以,他们看我,也自然带着不一样的感觉。 ‍‍‍‍‍‍‍‍
只是,我没跟他们讲我过去的那一段,而且,也正是因为过去的那段经历,才让我更加嫉恶如仇,而不会活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所以 与大家相处得还是很融洽,现在他们依然认同我这个人。
但,即便关系好,这种隔阂和不公平感,并不会那么容易就消失,而是会贯穿三年生活的全部,并带到了人生的整个过程,因为这便是社会最初留在他们身上的启蒙印记。 ‍‍‍‍‍‍‍‍‍‍
他们说了很多细节,其实就是关于隐藏的“特权”和内心的异样。 ‍‍‍‍
老师也会偏心,只是有的很明显,有的不那么明显。 ‍‍‍‍‍‍‍‍‍‍
排座位的时候,那些有关系的就会挨着成绩最好的坐,即便是非常调皮捣蛋的,也不会顾及成绩好学生的感受,美其名曰“先进带动后进”。 ‍‍‍‍‍‍‍‍‍‍‍‍
而那些没有背景的,成绩没那么好的,就会一直被扔到最后几排,不论他们的天赋或特长。 ‍‍‍‍
有时稍微送了点礼,打了招呼的老师,就会对某些学生无比地殷勤,甚至下作得让大家觉得很恶心。 ‍‍‍‍‍‍‍‍
爱人说了她上学时候一件事,说有位同学父亲中午请了班上所有任课老师吃饭,这位同学四处炫耀,下午的时候就有好几个过去比较冷漠的老师趴在他桌上嘘寒问暖。 ‍‍‍‍‍‍‍‍‍‍‍‍
可以想象,这些在其他那些同学心中,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 ‍‍‍‍‍‍
即便是很小的伤害,都会随着自己进入社会后的遭遇而被无限放大。
有很多影响,甚至可能是自卑的来源,一直延续到走进社会,工作中,难以释怀。 ‍‍‍
这仅仅是极少一部分。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特别是传授父母看待世界角度这部分,无疑在中国社会的运行中起了重要作用。 ‍‍‍‍‍‍‍‍‍‍‍‍‍‍‍‍‍‍
我们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隐秘关系,举手抬足微动作中传递信息的捕捉,并不是一种天赋,或是潜移默化或是被现实摧残后的影响。 ‍‍‍‍‍‍‍‍
在东亚社会,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绝大多数人都必须臣服在这样的情理关系中。
黄冈有很多天才,王崧库超,上来就是各种奥赛金奖,我身边也有,小学就数学天赋超群,如果不是这样的实力,你就需要有“眼力价”。 ‍‍‍‍‍‍‍‍‍‍‍‍‍‍‍‍
什么叫“眼力价”,无非就是天赋不足以碾压获得资源分配的情况下,通过部分满足别人的情绪价值来换取生存空间。 ‍‍‍
它本身就是偏离是事情本身,而用别的无关紧要的角度来进行代偿。 ‍‍‍
可在社会中,这便是主流。
很多人即便是名校毕业,总是会去偏重强调自己工作如何努力,如何有“能力”,但其实,在社会中,除去上述的绝对碾压,其余的“能力”更多是沟通协调,是在不直接袒露心声的情况下,去洞察人性的能力。 ‍‍‍‍‍‍‍‍‍‍‍‍‍‍‍‍‍‍‍‍‍‍‍‍‍
他们所谓的“能力”,其实根本不重要,更多只是一个夜壶。 ‍‍‍‍‍‍‍‍
这便是原生家庭没有教给他们的东西,因为他们的父母,肯定也不太明白,甚至吃了大亏。 ‍‍‍‍‍‍‍‍‍‍‍‍‍‍‍‍‍‍‍‍
而这一切,却正是虚无缥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有的孩子,在家庭耳濡目染之下,懂,就是懂,不懂,那你就要用一辈子撞南墙去换取经验。
这种经验的传递,恰好可能是父母一生的教训和弯路。 ‍‍‍‍‍
人没有办法去理解自己完全没接触过的事情,而这正是见世面真正的意义。 ‍‍‍ ‍‍‍‍‍‍‍‍‍‍‍‍‍‍‍‍
我后来遇到过一些极为成熟和滴水不漏的年轻人,三五句话我就知道他们的家庭是怎样。 ‍‍‍‍‍‍‍‍‍‍‍‍‍‍‍‍‍‍‍‍‍
在中国,真正更深入了解社会肌理和运行的,是两类人,一是官Y,一是大商人。 ‍‍‍‍‍‍‍‍‍‍‍‍‍‍‍‍
只有这两类人,才能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人性。 ‍‍‍
而由此先天带来对孩子世界观的影响,是巨大的。 ‍‍‍‍‍‍‍‍
一个社会经验早熟的孩子,在社会认同方面的丝滑度和成功概率,要超过那些晚熟孩子至少十年。 ‍‍‍‍‍‍‍‍‍‍‍‍‍‍‍‍‍‍‍‍‍‍‍‍‍‍‍‍‍
有很多孩子,并不是不够优秀,并不是不能努力,而是没有在筛选的机器碾压之前醒过来,就已经被搅碎成为社会的肥料。 ‍‍‍‍
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智力在平均线,如果能让他们真正明白这世间的苦,知道父母原来这么艰难,明白学习是性价比最高的捷径,我相信,他们如果穿越回上学时期,一定会玩命学习
所以,教育从来都不是筛选孩子,而是筛选父母。
我的父亲是从农田里战场上一脚泥一脚血走出来的,他看书,他反思,他努力,他告诉我,这个世界他是这么理解的。 ‍‍‍‍‍‍‍‍‍‍‍‍‍
有些我小时候不懂,但是起码听过,有些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按照这些话去做,发现很管用,于是成为了人生信条。 ‍‍‍‍‍‍
上高中的时候,我也有了庇护,虽然我也曾经痛恨初中时那些不公平,但享有这些礼遇时很心安理得,也不会去想太多“公平与否”。 ‍‍‍‍‍‍
我的这些同学,大部分没有这样的背景,但是他们绝大多数,都意识到这些不公平,都在努力走出那个小地方,去北京去上海,去深圳,去广州。 ‍‍‍‍
然后从身无分文,到在这个城市生根发芽,买了房子,有了工作,成为了体面的城市人。 ‍‍
他们的孩子,虽然在大城市多少也存在“非富即贵”的不公,但明显已经好了很多,也自由了许多。
他们的孩子,不必再有像父母那样的内心耗散,并会收获各自心里历程中的精华凝练。
这就是家庭带来的深远影响。
另一部分是性格的差异。
性格决定命运,能改变自己性格的人就能逆天改命。 ‍‍‍‍‍‍‍
性格一部分来自于天生,一部分来自于后天的磨练。 父母性格的传导,会让人存在很大的惯性。
性情缓和的父母,带出的孩子往往有更强的松弛感,更自信,能更依赖直觉而非有限的社会认知去做人生重大决策,也更容易成功。 ‍‍‍‍‍‍‍‍‍‍‍‍‍
很push的父母,即便条件再好,也会在成长后的某个时期,花很大的代价去弥补,如果不会反省,这一生就算得到社会意义的“成功”,也不容易幸福。 ‍‍‍‍‍‍‍‍‍‍‍‍‍‍‍‍‍
因为幸福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又由性格决定。 ‍‍‍‍‍
真正的幸福,往往不在宏大叙事,而是一点一滴,一丝一毫亲密关系中渗透出的蜜露。 ‍‍‍‍‍‍‍‍‍‍‍
买豪车,住豪宅, 扫奢侈品,只带来很段时间的刺激感,而最终我们会发现,幸福,更多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支撑。 ‍‍‍‍‍‍‍‍‍‍‍‍‍‍‍
同学里不同的人生命运,有的甚至已经离开人世,这些都会带给我们关于生命的讨论和启示。 ‍‍‍‍‍‍‍‍‍‍‍‍‍‍‍‍‍‍‍
越是内心敞亮、自信、健康的人,特别是在家庭背景没那么好,一路走得没那么顺、历经磨难后,依然能够非常坚毅、执着保存内心善良品质的人,往往过得还不错,能够自洽和自得。 ‍‍‍‍‍‍‍‍‍‍
而自艾自怜,唉声叹气,翻来覆去,戏份太多的,就算早年一把好牌,往往最终也走向难以解脱的泥沼。 ‍‍‍‍‍‍‍
人有两个能力比较重要,都在额叶,一个是记忆力,一个是执行力,前者会带来应试教育的巨大优势,后者则会决定你一生的天花板。 ‍‍‍‍‍‍‍‍‍‍
在人生的前二十年,记忆力占据绝对优势,而人生的后六七十年,执行力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
而执行力,则很大部分来自于性格。 ‍‍
你需要非常了解自己,即便是在很落魄的时候,依然心怀灯火,相信自己,然后去实践,去做出与自身背景完全不同的事情,去展现不符合身世的决心自信和毅力,放心,全世界都会来成全你。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