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龙潭村,村口打造的特色结婚小镇洋溢着一片浪漫气氛:花束、彩灯、礼堂、舞台,爱心、囍字随处可见,昔日沉寂的废墟焕发新颜、热闹起来。这里曾是荒废了20多年的旧墟。“以前经过的人都不愿意走进来。”当地一名村民说。这一切,因为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项目而发生改变。通过3年的建设和治理,一个特色小镇拔地而起。“2024年,有100多对新人在我们结婚小镇喜结连理。其中,有42对新人在这里举办了集体婚礼。”龙潭村党总支书记夏敏光说。围绕着“甜蜜经济”的幸福产业链正在形成。广东首个婚姻外出登记点在此落户,多家婚恋交友、婚庆礼仪服务机构进驻,与之配套的餐饮民宿、旅游休闲业态不断完善,一些文创、动漫、潮流饰品等商家也陆续开业。小镇特色产业的打造吸引了不少青年回乡就业和创业。天天惦记·结婚小镇运营经理庚振相就是其中一员。“大学毕业后我在外打拼,从事文旅民宿相关工作,后来听说家乡有一个这样的项目,我马上回来加入了。”他说。村民们开民宿、卖土特产,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得益于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项目,我们村增加了300个工作岗位,村集体年收入从20多万元增加到70多万元。最火的时候,我们村5天来了10万游客。”夏敏光说。在胡会乡晋西北中药健康产业孵化园五寨县正和堂药材有限公司的仓库,工人挑选黄芪。(受访对象供图) 正月初五迎财神,山西省五寨县胡会乡大胡会村村民任巧英家里一派“热气腾腾”:一家人围坐炕头,吃着团圆饭,唠着药材账。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入一千一二百块;这两年开始种黄芪,一亩地能拿到两千块钱。”54岁的任巧英说。 2017年,乡里新成立的一家中药材公司发布了种植黄芪的招工需求,还承诺农户自种可以优惠价购买种苗、收获后再以保底价卖给公司。对中药材种植一窍不通的任巧英,决定去“碰碰运气”。 头年5月撒下黄芪种子,隔一厘米撒上一颗;第二年4月挖出筷头粗、四五十厘米高的种苗,再将种苗移栽到大田种植,株距5厘米左右,10月下旬开始收获……任巧英渐渐摸清了黄芪的习性,又积极参与到黄芪育苗、移栽种植和收获加工的全链条中。 如今,五寨县有6000多人从事中药材生产,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也从2016年的1.8万亩扩大到现在的5万多亩,其中黄芪在2万亩以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挂职干部、五寨县政府党组成员张东亮(右)在当地调研黄芪育苗种植基地药材生长情况。(受访对象供图) “中药材产业照亮了乡村振兴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挂职干部、五寨县政府党组成员张东亮说,五寨是黄芪、党参等多种中药材的传统优势产区,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持续给予种植补贴,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优势品种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并指导当地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规范化种植中药材。 “在政府引导支持下,多方合作开展集中育苗、规范化种植,既能保障药材质量,又能带动农户增收,是‘多赢’的好事。”张东亮说。 这个年,任巧英没给家里添置啥新物件。“今年计划租上个百八十亩地,再多挣上些钱!”“大年初五,迎财神!咱孙庄今儿个要迎‘发展财神’嘞!”河南省中牟县官渡镇孙庄村乡谣农场的木屋里,一年一度的“新春点子会”热热闹闹开场了。这个木屋是孙庄村乡亲最看重的地方——产业专家办公室,乡亲们围坐一起商量着新一年的“大动作”。点子会的召集人,是全国人大代表、孙庄村党支部书记孙中岭。来参加点子会的,有返乡过年的游子,还有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孙中岭笑着开场:“老少爷们儿,过年好!咱村这几年变化不小,还想再往前奔,得靠大伙一块儿使劲。今天别客气,有啥想法,竹筒倒豆子,全说出来!”“我先说!”90后孙晨天抢先站起来,他在北京一家信息公司上班。孙晨天说:“每年回来,都能看到新变化,心里可美。但我也发现个问题,村里这么多好东西,像我家大棚种的西红柿,不打农药,新鲜得很,就是卖不上好价钱。市里超市卖的西红柿,有的一斤15块钱,咱村里的才卖几块钱,这差距太大了!”“当务之急是建起新的供应链和网销平台。要是能和新媒体达人、大学生合作,再和短视频平台、地图软件平台牵上线,那宣传效果得多好。”孙晨天说。“线上抓流量,线下保质量。售后服务跟不上,一单差评毁所有……”在县城蔬菜市场当商户的刘爱美说话很直接。“咱村的农产品质量没的说,但得有长远打算,和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消费者吃得放心、用得舒心,才会一直买咱的东西。”刘爱美以前做过销售、电商,建议很务实。孙中岭听了,不禁称赞:“你们这些年轻人在外面见过世面,也有想法。3月份村委换届的时候,愿意的话,回来给村里出份力!”这两年,村里“抢人”的架势越来越猛: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送直播人才,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帮助APP开发,省农业农村厅也来牵线搭桥。孙中岭说:“2025年,咱村要来300个‘新村民’,大学生、技术员都有,咱们一起努力把‘乡谣农场’搬上网!”乡谣农场园区入股村民孙赵强咧着嘴笑:“我把5亩地入股到园区,在园区里负责管理2个大棚,种、育、采啥都干,去年收入有8万元左右呢!孩子考上大学了,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新一年,好好干!”一场点子会看到孙庄村的新变化,也听出大家对发展的期盼。2月1日,保定市徐水区商平庄村的墙绘传递着文明乡风。(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摄)2月1日,走进保定市徐水区崔庄镇商平庄村,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孝老爱亲、邻里和睦、遵纪守法内容的文化墙、宣传画随处可见。扶起身穿衣、端温水洗漱、饭菜送到床头……像往常一样,商平庄村村民吴春英照顾着卧床小姑子高菊服。这些护理程序,吴春英已经重复了30多年。“亲人在一起生活就感觉幸福,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氛围特别好。”吴春英说,只有家庭和睦了,生活才会越来越好。在商平庄村,提起吴春英,人人都竖大拇指。在她家门口,一个两米多长的“五好文明家庭”木匾引人注目。1989年,吴春英和商平庄村青年高全录结婚。当时,吴春英上有年逾60岁的公婆,下有腿脚不好的小姑子,她嫁过来就当家过日子。1999年,吴春英的婆婆病逝。不久,公公因小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后来也卧床不起。吴春英两口子精心服侍,直到2020年老人91岁去世。此后,照顾卧床的小姑子高菊服,成为吴春英的“心头大事”。“嫂子每天六点起床,做出全家一天的干粮。白天下地干活,或是在街上卖香油。”高菊服告诉记者,嫂子担心她一个人在家闷得慌,还专门买了电视、电脑,安在她的床边帮着解闷。“孝亲敬老,就像一场幸福接力,我们怎样对老人、怎样对亲人,下一辈人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吴春英说,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为传递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商平庄村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孝老敬亲好儿媳”等评选活动。商平庄村也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返岗车辆整齐排列,蓄势待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摄)
大年初三,春节年味正浓,可是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开始踏上返岗之路。当天,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举行了2025年第一批“点对点”有组织劳务输出欢送仪式,补贴200辆自驾至外省返岗车辆,威宁服务群众早返岗、早务工序幕拉开。
早上9点,家住威宁炉山镇的刘永贤夫妻早早在欢送仪式现场排队等候,领取了“0134”号码牌。与往年自驾返岗有所不同,今年他们夫妻俩共获得1000元返岗“红包”。“现在政策好,出门打工还有自驾补贴。家乡的牵挂,让我们感动又感激。”刘永贤说,尽管车外气温只有1摄氏度,但心里暖暖的。等待返岗的务工群众在和大家挥手道别。(赵庆能 摄)威宁160万人口,劳动力近89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40万人左右。为帮助广大外出务工群众及时返岗稳定就业,自2023年起,每年春节前后,威宁自治县人社部门在线上线下集中组织开展高频次、高密度的就业公共服务活动。今年,从1月31日开始至2月13日,威宁计划通过飞机返岗补贴一批、高铁返岗补贴一批、火车返岗补贴一批、客车返岗补贴一批、自驾返岗补贴一批的“五个一批”活动,提供“点对点、门对门”一站式服务,帮助务工群众安心、安全顺利返岗。上午10点半,参加欢送仪式的200辆私家车全部到位。“祝大家新年快乐,蛇年大吉,我们来年再见。”随着出发的号令响起,一辆辆满载着新年期待的私家车,带着家乡的祝福浩浩荡荡地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