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品牌在一线城市撤柜数量很多,二线城市及以下也在连续撤柜。我们专柜也从商场中特别好的地段移到了别的位置,原来的位置挪给了其它消费力更强的一线牌子了。”在陕西一家韩妆大牌专柜做柜姐的元元慨叹道。
外资品牌撤柜这并非个例。年初至今,国际美妆企业、品牌先后在国内失速退潮。
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被曝出裁员消息,影响其在华业务;NYX、Marc Jacobs莫杰香水等品牌关停线上旗舰店;SK-II、IPSA、高丝等亦被曝出撤柜、缩减甚至关闭线下渠道;安肌心语、葆木这类品牌则是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据CBO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23个外资美妆品牌宣布闭店。
春江水暖鸭先知,国际品牌们在中国市场的哑火,直观地反映在美妆从业者的生意上。以线下专柜为例,多名国际大牌专柜柜姐、柜哥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今年生意比往年难做,品牌定下的销售额目标却同比抬高,无法完成每月KPI已成家常便饭。
今年11月,拥有多年代购经验的元元成为了一名柜姐,因为刚入职,职别较低,她在本月的销售额目标仅为5万元,截至目前她只卖出4万元。据她了解,不只是她,店里其余的3名柜姐也同样完成不了KPI,“在店里做了8年的同事KPI是十多万元,但到现在也还没完成。主要是因为刚过了‘双11’,上一波优惠过去后,现在来买的人就少了。”
“最开始还让我们写报告,交代完成不了KPI的原因、提升销售额的计划等内容,到后面店长都不催交了,因为她自己都完不成。”汤皓直言,他今年只有在6月与11月这两个大促优惠力度较大的月份完成了KPI,其余时间连业绩指标的一半都完成不了,“只能靠吃底薪过日子。”
为了冲销量完成KPI,不少柜姐、柜哥也会选择在品牌活动期间、优惠力度较大的时段自己掏钱囤积一部分产品,等销售淡季再以折扣的形式,将囤货卖给前来消费的顾客——如此倒货,能在一定程度上解个人业绩的燃眉之急,并能用“内部优惠”等低价噱头维护客源,这已经是业内的常规操作。
而上述操作在今年频次更甚,效果却不如往年。有不愿意透露品牌信息的柜姐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今年下半年,她曾连续三个月自掏腰包买自己柜台的产品,以保证个人业绩,截至发稿前,她仍有超2万元的囤货没能卖出去,但心态上已“半躺平”,“过年如果还卖不出去就拿来送给亲戚朋友。”
专柜生意下滑,业内普遍认为与线上电商冲击,抢占客流有关。由于线下涉及人力、租金等成本压力,不少专柜门店打出的折扣、买赠力度很难与线上旗舰店和直播间齐平。许念直言,在“双11”期间,其所在的海蓝之谜专柜亦有打出全场低于85折、买面霜赠送多个7ml小样的活动,但小样无法做到像品牌旗舰店那般等同一瓶正装的用量。
多重因素影响下,专柜生意愈发难做,深感疲惫的柜姐、柜哥们现身社交平台诉苦,直言要转行“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