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mbiz.qpic.cn/mmbiz_png/iakdx8iacMcOa1AqV5TgrhdsRIzk20SqwIYcoGgdCqICS6IY87Myqclhbz0M1dRxyuHct3Oso9Itrv94rCqoOiciaA/640?wx_fmt=png)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iakdx8iacMcOZzKSFD1q9Zsd9QQiamIsARJYz2dAmIlfUQzqeyS4qE3MXmHb5TS2X5pX2WCdrXEPOII6Uz8A5kK8g/640?wx_fmt=png)
各位真爱泥萌壕,
周末又要结束鸟。
熊猫君带来一本重磅新书,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格雷厄姆·格林成名作
《斯坦布尔列车》
《斯坦布尔列车》
[英] 格雷厄姆·格林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
《斯坦布尔列车》是格林早期最有野心的作品。
出版两年,就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东方列车》,格林也由此跻身畅销作家之列。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本书的成功,格林也许就不成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样子了。
说到格林,熊猫君回想起第一次读《恋情的终结》时,格林充沛、细腻的情感给我的震撼如同当头一棒,
从未见过一个作家能将爱情中的情感能写得这么富有层次、这么深入骨髓!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iakdx8iacMcOZzKSFD1q9Zsd9QQiamIsARJl51BJKgL9EqQotOyMbFRwhnctS0fSxLQO48aKhOTLVEmFdEOHA5Meg/640?wx_fmt=jpeg)
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圣手”的格林,不仅善写人物的内心情感,也是一位大时代和人物群像的大师。
在《斯坦布尔列车》中,格林通过七个主要人物,
向我们展现了上世纪30年代欧洲风云变幻的时代面貌。
格雷厄姆·格林
(1904.10.2.-1991.4.3.)
关于格林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恩怨情仇”戳这里↓
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作家,为什么今天还要读他?
五个车站、七个角色、一个时代
曾有人说,观察一个社会的最好方式就是,乘坐一次火车,你会经过城市、郊区、乡村,你会遇到各个阶层、各种各样的人。
《斯坦布尔列车》的故事,就发生在名噪一时的东方快车上——
从比利时的奥斯坦德出发,
途径德国科隆、奥地利维也纳、塞尔维亚苏博蒂察,
最终达到终点站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需要说明的是,格林在写作这本书时,仍使用了伊斯坦布尔的旧称——斯坦布尔。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iakdx8iacMcOZzKSFD1q9Zsd9QQiamIsARJHJOwCFZRHDF4yaBmTcgkCRSqq7efY1kArPMIYtpTiaB53hR7oYRmliaA/640?wx_fmt=gif)
上世纪30年代的欧洲,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种社会运动不断:
经济大萧条、社会主义运动、反犹太主义、同性恋、日渐猖獗的犯罪活动……
欧洲人的生活变得浑浑噩噩,漫无目的地谋生奔走,人们的信仰在逐渐消失与瓦解。
犯罪、暴动、浪漫的爱情、社会运动和资本世界的勾心斗角,
时代里的阴霾被格林以狭小的车厢承载住,投射在乘客们身上。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iakdx8iacMcOZzKSFD1q9Zsd9QQiamIsARJGw9vnXICOYUyPGKqxqBbXNHWVpY1BIMj5mNDekmhUuBrqufIX7ibxgw/640?wx_fmt=jpeg)
在不同的站点上,七个主人公们相继登场:
商人迈亚特,看似富裕有地位,却因犹太人身份备受歧视并感到自卑。
只有在财富掌控话语权的世界里,他才能重新恢复自信。
歌舞演员科洛尔,一心渴望找个爱自己的有钱人,却总是情路不顺,
她熟悉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知道应该更狡诈,内心却仍保有纯良。
一心想跻身上流社会的畅销书作家萨沃里,一到利益相关时刻,就成为被抛弃的那个。
强势、机敏的英国记者梅布尔,为了每周4英镑的加薪,不择手段想弄到头版新闻,最终仍一无所获。
从未失过手的惯偷格伦利希,这次却失手成了杀人犯,被迫逃离家乡躲避追捕。
爱情的失败、理想的失败、生活的失败……形形色色的人们乘客们上演着一幕幕失意与溃败的众生像。
原本完全没有交集的人们,因为别人生活轨迹的介入、交汇,命运走向了分岔路口。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iakdx8iacMcOZzKSFD1q9Zsd9QQiamIsARJHQibIchr174KrTAAbvPF1u30D4vDEBNGAA8iapbM7Q9uDBZJ6J2WMJ0A/640?wx_fmt=jpeg)
失败者之歌:所有我热爱的却被你们怀疑的事,我都会倾尽全力去做。
人们常用“格林国度(Greeneland)”来形容格林笔下的人物和善恶颠倒的世界。
而格林自己,也这样分析自己的小说基调:恶在人间畅通无阻,而善却不能再在世间漫步。
纵观格林的小说,故事都不算复杂——没有繁冗的结构,也没有离奇的情节。
他唯一坚持的,是孜孜不倦地通过大量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格林国度”里的人物,都是一些不曾得到善待的卑微者,都承受过非同一般的厄运与磨难。
以《斯坦布尔列车》里面,自称医生的流亡者津纳为例。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iakdx8iacMcOZzKSFD1q9Zsd9QQiamIsARJdkzMKq5wy7Zic1bmK8hpLJNPv77hYrWz9D2PguQH2s1N1ce5wXgPJeQ/640?wx_fmt=jpeg)
津纳出身于塞尔维亚的穷人家庭,后来成为社会民主党的领袖。
他获得知识和地位,却又与父母疏远,亲情的缺失让他孑立于世。
他5年前出席了一次作证,却被“伪证罪”的名义通缉,无奈逃到英国开始流亡生活。
5年后他踏上东方列车归国,希望发动一场起事唤醒民众,但还没抵达,起事就提前爆发并被镇压,他所谓的同志也抛弃了他。
尽管知道回国已没有意义,他依然选择回国和自己的同胞们站在一起,直面现实。
他想象着自己如何在法庭上慷慨陈词,痛斥统治者。
然而根本没等到上法庭,他就被车站临时组建的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最后向他开枪的士兵,则正是他想要去解救的社会底层人士。
他要解救的人,最终成了他的掘墓人。
不仅津纳,“斯坦布尔列车”上的所有人在经历着失败或背叛:
因为一张10英镑的车票就付出身心的歌舞演员,被无情的现实所背叛;
女记者为了区区4英镑的加薪,就出卖了津纳……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iakdx8iacMcOZzKSFD1q9Zsd9QQiamIsARJ02YkEYZ0Hw7BxnLcicbOWbVCJfVryP1m7vTvia0ynMxyUbxvfu0zTWlw/640?wx_fmt=jpeg)
作家约翰·勒卡雷(《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作者)曾经感慨道:
格林拥有智慧、优雅、个性和故事,以及一种卓越而普世的同情心,这让他永远在世界文学中享有一席之地。
他的作品总是有“恶”相随——阴谋与背叛、犯罪与暴力、失败与堕落。
但他又是如此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阴霾无处不在,其下却往往闪烁着微弱又顽固的人性的光芒。
就像津纳的视死如归,一直不被车上其他人不理解。
小报记者梅布尔还嘲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