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奴隶社会
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我们有高大上咨询公司合伙人,挨踢界的连续创业者,顶级VC合伙人,著名科普作家,公益人,和很多很多朋友。加入奴隶社会,也加入我们的社区,相信你在这里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王路在隐身  ·  女性比男性表达欲更强吗? ·  昨天  
界面新闻  ·  韩国棋院决定变更争议规则 ·  昨天  
界面新闻  ·  大S的透明人生 ·  昨天  
半佛仙人  ·  看完《封神:第二部》,我直抽自己耳光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奴隶社会

“我在看见内心伤口的那一秒钟,倒掉了一盆积了很多年的水。”

奴隶社会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2-05 08:02

正文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814 篇文章

题图:文中插图来自一诺京都工作坊。

作者:李珩,笔名夏木,曾经世界百强企业资深讲师,市场区域总监,咨询培训公司副总裁。目前状态:摄影师,生命教练,下半场人生的探索者实践者。本文来自:夏木的世界。

写在前面

有人问一诺,人到中年还能改变吗?能不能换个活法?一诺答道,当然可以,我们要为随时到来的重启做准备。

如毕淑敏所说,“生活就是泥沙俱下,鲜花和荆棘并存。其实,你的处境未必糟糕黯淡,他人的生活也未必光鲜亮丽。”如果说人生是一趟主观的旅程,那么改变的决定权永远在你自己手里。

2 月 6 日,一诺将和工作坊学员徐琳、小雪、洁晶在@李一诺Y.L 视频号直播,她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你分享:中年觉醒,还有机会活出自己吗?欢迎点击预约观看~


2023 年 2 月 9 日,我看到了一篇题为《一诺:樱花季,京都见》的推文。李一诺、京都、樱花季、重塑身心秩序——每一个关键词对于我来说都有超强的吸引力。


看完直接推给了朱先生,发了四个字:我想参加。收到的回复简明扼要:去吧。


3 月 29 号,我踏上了飞往日本的飞机,开始了我的京都学习之旅。


去之前,朋友们问我去日本学习什么课程?


每次我都会有那么几秒钟的犹豫:要不要说?怎么说?说得清楚吗?问的人很单纯,被问的人内心戏很多:是不是又在寻找权威?就不能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在生活中学习吗?人家不上课也不见得比你过得差,你那么爱上课爱学习也不见得比别人过得好,不上班不创造价值还要花钱这样好吗?


听见自己内心戏的同时也就看到了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一直很好奇一诺总是能把一些复杂事物的底层逻辑讲清楚弄明白,想知道这一次她如何讲清楚关于身心秩序这个复杂的事物。


疫情三年看到她写的文章、拍的视频、做的直播,知道她的事业和生活都发生了变化,感受到她的“困境”和力量,想当面问问她“还好吗?”也想听听她对“出路”的思考和看法。


就这样,我放下了内心戏,带着真实的需求走进了工作坊。


“心里的那把火,一直炙热地燃烧着”

01


没想到在工作坊一开始的问题就击中了我:和同学分享一件别人不太知道的关于你自己的事。


别人不太知道的,关于我自己的事,心里默念了好几遍之后,突然跳出几个字:内心狂野。


对,就是这个。一下明白了为什么在参加某工作坊的时候,老师的那个问题——“这狂野而宝贵的一生,你将如何度过?”让我有触电的感觉,也想到从小到大周围人对我使用频率比较高的那个词“懂事”。想到老领导开始说我是“乖乖女”,后来他说我让他“大跌眼镜”;朱先生也曾经说过:我是他进入社会后遇到的最善解人意的姑娘,后来他承认自己确实“看走眼了”。哈哈哈,有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可能是个“骗子”。


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我知道自己心里的那把火,一直都没熄灭,炙热地燃烧着。


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这种外化的自我和内心的批评中度过。我是不是总让亲近的人失望?怎么人到中年了还这么叛逆?别人都可以按部就班地好好过,你怎么就那么多事呢?到底要什么你究竟知道吗?是不是太不坚持了?到底要去哪里?是不是太虚无了?是不是有点矫情啊?是不是挺嘚瑟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都默认这是周围人对我的看法和评价。一方面不愿意接受,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些话有一定的道理,值得好好反思。可是反思并没有让我找到出路。反而更加拧巴、无力和孤独。直到看到一诺在白板上画出“了解自己”示意图。她对那四个圈的诠释一下让我豁然开朗。圈的最外层是标签化、外化的自我,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们对人的描述:学历、工作单位、年薪等等。



第二层是批评家,就是我们脑子里总有的那个“你不行”的声音。它是矛盾的,因为它一方面是扯你后腿的,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你。


保护什么?保护你内心的创伤,也就是更里面的一层。


这个时候,那个渴望穿上一双红色钉子皮鞋的女孩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小时候特别喜欢一双好看的红色钉子皮鞋,但那次,一向宠爱我的爸爸却拒绝了我,并且说了这么一句话:红色穿在脚上,人没到脚就先到了,太扎眼了。


没想到,差不多四十年过去了,这句话在这个瞬间依然响起。这才发现它一直就种在我的心里。牢牢地从未曾松动过。终于明白,衣柜里清一色的黑白灰是我的保护色;终于明白,恰当、得体、不出格是我对自己的要求;终于明白,人群中安全的舒适是我的理想地;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一直渴望学会跳舞。


爸爸的那句话像是一颗钉子把我钉在了那里。不,准确地说,是我把自己钉在了那里动弹不得。


一诺说倒掉一盆水需要的时间或许很久,也或许就是一秒钟。对,一秒钟。我就在看见内心伤口的那一秒钟,倒掉了一盆积了很多年的水。


从物理学的角度,100 米必须一步步走过去;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只要你愿意,一步就可以过去。那件“别人不知道的关于我自己”的事和我的创伤居然有如此深的联结。


第二天,我从行李箱里拿出了那件红色(很好看的红)的毛衣穿上——我居然放了一件红色的毛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很好看,不扎眼,这一刻,离自由好像又近了一步。



 钥匙在我们自己手里 

02

圆心内层就是 soul,真我。借用一诺在《力量从哪里来》这本书中写到的一段话:如果要得到真正的个人内心的快乐,有两段必经之路,一是自外向里,能够透过外化的自我去看内在的“批评家”和“受过的伤”,进而触摸本我。


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但真正的快乐来自第二段路,就是自里向外,让外化的自我成为内在灵魂的真实外展。看到了这段路,你就会理解幸福的密码在于外化的自我和本我的同一。


说到困境,哪个时代没有困境?谁的人生没有困境?面对困境的能力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能力。过去的三年我对这点体会颇深,我就是带着自己的“困境”踏上学习之旅的,希望在学习中找答案。50 岁的女性,如何开拓事业的第二春?


好现实的困境,困了我足足三年。记得年初时跟朱先生说:无论如何今年我都要做些事情了——大有当年在职场时的执着和不管不顾的劲儿。其实,心里还是挺虚的。眼前的大环境,方向的不聚焦,内心的恐惧,都是我的困境。当一诺带着我们解析困境的时候,我第一次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看待困境。


外部:是什么?为什么?“五次为什么”一层层抽丝剥茧,问五次,往往就可以找到真实的问题所在。这是自我对话的路径,只要每个人愿意向内看就都有能力找到困境背后的真实原因。而钥匙往往就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而内部则是我们的价值体系。为什么会困住我们?为什么不说“no”?害怕什么?谁有决定权?我的哪一部分在跟它合作?(那个困住我们的东西)为什么跟它合作?追溯困境的本质让我通过生命中真实的困境看到支配体验的内在体系。


“为什么 50 岁一定要再做事?”

“还是希望能够创造价值啊。”

“你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金钱、孩子的榜样、和先生共同努力的过程。”

“如果这些都没有,生活可以继续吗?”

“当然可以。”

“再次选择做事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过去的职业生涯中没有真正的高光时刻。”

“你心目中的高光时刻是什么样的?”

“生命真正绽放的状态。”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我对话。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当然也没有想象中的容易。不容易的是我们愿意不外求,相信自己可以找到真正的答案;不容易的是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诚实是面对困境真正的“捷径”

03

“生命真正绽放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似乎未曾体验过。


工作坊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啊,正在我思考的时候,一诺让我们用笔画下最想去的地方,它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我想了一会,画下了简单的几笔:远处的山,近处的河流。这就是我想去的地方。


同学们分享着他们想去的地方。我想:是不是自己的视野太狭窄了?想去的地方是不是太有限、也太不高大上了?(批评家上线)于是,看着画面再次问自己:这是我真正想去的地方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是我想去的地方:有山有水的地方,大自然,旷野、质朴、开阔、身心放松舒展,深呼吸......这似乎也暗合着内心的某种期待:山水有相逢。珍贵的人和情谊不要走散。



一诺说:想去的地方其实不是那个地方,而是你在那个地方时的状态。


怎么才可以去到那里?它在哪里呢?The path in front of you.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在这一刻选择在那个理想之地的状态,那种 being 的状态。带着这种状态去 doing something,剩下的就是 having 了。不管结果如何,那个松弛的、不匮乏的,不自我设限的,敢于冒险的状态应该就是生命绽放的状态,是我心目中的高光时刻。那一刻,突然发现我要寻找的不是下一个事业的方向,而是下半程的生命状态——绽放的生命状态。


从目标开始,而不是从限制开始。活在梦想中,不去等待所谓的条件充足,不去等待所谓的财务自由,不去等待所谓的时间自由。老娘今天就要去。对,今天,即刻就去,去到想去的地方。


四天的工作坊,我几乎没发过言。平静、投入但不费力,用相机记录着美好的瞬间,对周围的人没有太多的评判,尽管同学中有很多的大咖,但我好像不太会像以前那样去比较什么,欣赏着她们的好也看见自己的特别,没太主动社交但也有心意相通的时刻和人。


当然,也有一些内心戏的上演:我是不是英语最差的那个啊?我是不是有点 out 啊?那些个瞬间我听到了它们,也看到它们的瞬间消失——这是工作坊场域的力量,也是这些年学习和成长的力量。让我真切感受到生命深层的转变,迈出的每一步都算数。


2017 年 10 月 19 日,我曾在上海和一诺合影留念。当时做了这样的记录:本科清华,UCLA 博士,麦肯锡全球合伙人,比尔盖茨中国基金会中国代表,一土学校创始人,有马甲线的三个孩子的妈妈,创办公众号【奴隶社会】,创办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诺言社区。一个一路开挂的理科生,充满了温暖人心的人文气息,在她身上,感受到一个人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力。


2023 年 4 月 2 日,一诺就坐在我的面前,我对她讲了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原本想当面问她“出路在哪里?”,而一诺的生命状态和四天工作坊的学习已经给了我答案。


流泪,眼泪里有对她的心疼和敬佩,也有很多无法清晰表达的东西。


我想:她都懂。



一诺分享了好友的一句话:有个缝就钻。像野草一样生长,把怨气转为智慧。人在绝望的时候才会有信仰,转身面对才能通往智慧。社会的进步都是从我们心里的 believe 开始的。


有出路吗?其实还是那条路,从最基础的事情开始。


工作坊回来,我打开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我曾读过这本书,并把她寄给了女儿,可是静下心来再次阅读,才真正读懂。很多次停下来眺望窗外,竟觉得似乎还在京都的工作坊,周围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诺灿烂爽朗的笑声和动容时的泪目。竟有些恍惚和思念。


她在书中写到一代大师林怀民老师的《高处眼亮》,在他 45 年前创办云门舞集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寄语:希望你和你的朋友能够在这些芜乱的问题与坎坷的现实之间,以清明的眼光、冷静的头脑,脚踏实地地维系共同理想的不坠。


和一诺深深地拥抱告别时,说出的竟是那句:我们都要好好的。2023 年春天的京都,我在一诺工作坊,看见了樱花也看见了自己,那个没有恐惧原本俱足的自己。人生的真相是爱和慈悲。 



2025 年 4 月 5 日,京都工作坊再度启程,主题依然是“重塑身心秩序”,希望用一种浸入式场域的形式去支持每一个个体,让大家有机会去看到自己的底层状态,理清内外困境,联结内在能量,重新找回生命的活力。


具体报名信息如下,希望能在京都遇见你~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内心混乱


打败一个“抠门”老母亲,竟然这么简单


十年,我终于和“内在评判”握手言和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