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座12楼
关注创业和投资的互联网媒体-B12让创新得到赞赏。(更多内容关注http://b12.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亿欧网  ·  闭源大模型又行了?Anthropic瞄着De ... ·  15 小时前  
爱范儿  ·  iPhone 16e ... ·  昨天  
新浪科技  ·  【#小鹏汽车宣布全球化提速#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B座12楼

二次爆发的付费内容市场与投资人的养蛊游戏

B座12楼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5-17 20:49

正文

本文约3000字,大约需要4分钟


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 9 亿,付费用户不到 1 亿,可挖掘的市场空间巨大。所以投资人和创业者蜂拥至内容付费行业。火烧正旺的“知识”“内容”付费趋势和迅速崛起的公司其实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一个小细节:昨天的文章因发布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 昨天 获取昨天的文章。


作者丨 崔书馨


付费内容从 2016 7 月呈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井喷之势,马东带《奇葩说》辩手上喜马拉雅 FM 卖课程 10 天如何卖了 1000 万,问答类的产品 分答 在朋友圈火爆起来,罗振宇的得到 APP ,下载过百万,推出的李翔、和菜头等内容和项目均受到热捧。据说李翔一次性收到了 1500 万的预订费用。但接近年底后似乎逐渐冷却,如一团滚烫火苗逐渐熄灭在冰河之中。投资人从 papi 酱方撤资,各付费内容平台开始加大力度打磨音频产品,少有市场声量。而 2016 年底分答 A+ 轮融资,知乎于 2017 年初完成 1 亿美元 D 轮融资,又一度让人看到了付费内容的希望,由此可见,投资人的力量不言而喻,他们的想象力体现在所投领域的未来发展。


内容付费之所以在近两年井喷,我认为更是整个时代的内容匮乏导致。 绿洲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荒漠的存在。文化荒漠体现在网络用语泛滥成灾,明明是不一样的人,经历的事情千差万别,最后都能划归同一个词来概括,这就是文化荒漠的体现。从收视率 30% 的春晚,到收听率 3-5 人部门会议,网络用语侵蚀着渐渐远离文化熏陶的现代人。人们接触外在的方式越来越多样,手机,电脑,快速变换的户外广告牌都在向你昭告着即将到来的未来和眼下最值得追捧的生活方式。而这些内容的出产方,也许真的并不都是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他们也和广告受众一样,看着一样的电影、浏览着相同的热点、价值观也趋向统一而乏味。


而知识付费是内容付费领域的另一个场景细分,知识付费的井喷原因有三, 一是版权环境逐渐得到好转;二是互联网免费内容信息泛滥,与之相对应的是精细化优质内容严重匮乏;三是自媒体订阅号兴起,各类不实信息逐渐增多,为短时间内吸引眼球不择手段产出内容。 付费内容为知识内容付费铺平了道路,一些用户愿意用少量金钱成本换取其需甄选优质内容所花费的大量时间成本。


出品方的品位和知识储备决定了影响哪一类的受众。 而出品方持续产生内容的能力和投资人的想象力决定了这些出品方的寿命。从得到、分答、到知乎和喜马拉雅,各家在泛娱乐内容付费和知识付费上都各有涉足。但是在较为混沌的付费内容市场,分清内容与知识的楚河汉界是后期发力的关键。


得到与分答这样的平台是偏知识付费,微博和喜马拉雅是偏内容付费。


知识付费更像大学,平台方作为教师的管理者,要对平台上的教师(知识大咖)有责任和要求,提供的知识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考验,有实际操作的意义。能够帮助到用户。 内容付费更像是诚品书店,有各种各样的作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内容,更多的内容是偏向娱乐性和常识性。 由于人类自身的惰性所致,对娱乐的爱好远远大于对自我成长的升级渴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止是古代人三分钟热度的体现,更是对于现在知识付费主流消费群体的写照,数据是对市场发展的铁证:


稍微统计了一下十点课堂、知乎 live 、得到、喜马拉雅四个产品的付费内容购买量,其中十点课堂统计的是全部 19 门课程,得到统计的是全部付费专栏,喜马拉雅和知乎 live 统计的是做过小讲讲主的人,数据如下:


十点课堂: 看得出来时在做实用的精品课程,课程数量少,只有 19 个,定价在 50 199 之间,多为 99 元。平均销量 23208 份,中位数为 22000 份,大多集中在 10000 30000 之间,仅 4 个课程没有过万。销量最高的为刘轩讲心理学,售出 87000 份。


得到: 主要是各个领域,尤其是商业的专业人士的课程,共有 24 个专栏,定价均未 199 元,平均销量为 48803 份,中位数为 48118 份,仅 3 个课程没有过万。销量最高的为李笑来,售出 15 万份。


知乎 live 11 位小讲讲主开过知乎 live ,平均参与人数为 2366 人。除战隼单场过万,最高一场 3 万以外,其它均未过万。除去战隼的数据,每场 live 平均参与人数为 1575 人。除战隼和赵伊辰外,同一讲主小讲销售量均高于知乎 live 。且同一人多次开知乎 live ,数据会极速下滑,战隼的知乎 live 参与人数已从第一次的 30000 ,跌至最近一次的 2000


喜马拉雅: 20 位小讲讲主在喜马拉雅上有音频节目,其中 11 人位免费内容, 9 人为付费内容,只能通过第一期内容播放次数估计付费人数,平均销量为 52000 人。最高为水哥和其他最强大脑的组合,销量 19 万。除去水哥的节目后,平均购买人数为 35000 人,中位数为 14000 人。价格为 69 218 不等,大多在 100 元以下,订阅人数集中在 1 万到 2.5 万之间。但系列内容后期收听量下滑严重,几期内容后收播放量会降到 5000 10000 左右。


由此可见,数据均呈现了下降趋势。那么以上公司在“内容”付费和“知识”付费的激烈竞争中,如何不被潮水吞没呢?


在虚拟内容的竞争中,让差异化越来越明显


虚拟内容不像硬件,山寨功能超强一卡多待最好。 而应该是越来越垂直细分精准,建立超高黏度的粉丝体系。 对于非刚需的产品,要么削尖产品属性,变成泛娱乐化,要么像教科书一样,以更互联网化的方式让“终身学习者”不断地获得提升,不断地在平台消费。把这知识付费和内容付费两个概念彻底区分开,在平台运营上,就完全是两个方向, 表面上看都是内容付费,但实际会影响平台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机制,内在是不一样的。 如同买明星娱乐杂志跟科学杂志,科学杂志是不可以随便发表文章的,各类论文都要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考证才能得以发表。两种方式都合理,没有对错,只是说对运营方来说会有截然不同的要求。但越是想要的丰盛,也许哪一样优势都没占到,有的知识付费平台也有娱乐明星出现,也许是宣传合作为了吸粉倒流,但长此以往会落得如四不像一般尴尬。


开始运用人工智能,在教育赛道中远超传统教育才有突围优势


经历过知识付费企业,也认识很多做运营的伙伴,从他们口中对公司架构和内容运营有些了解。运营程度极重,比作大炼钢铁都不为过。一个 20 分钟的音频内容,至少需要经历 20 天的准备时间,从联系内容出产商(知识大咖)到梳理知识结构再到输出逐字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