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0mbkeeper  ·  我把 2023 年 8 ... ·  昨天  
纯银V  ·  朋友们,谁能料到,这竟然是晚上 9 ... ·  2 天前  
t0mbkeeper  ·  将军难免阵前死,嫖客未必马上风。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美国的“王道”是如何变成“霸道”的?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0-02-09 18:08

正文


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就具有两重属性: 生产和掠夺。 财富是生产出来的,在工业文明开启之前的古典时代,如罗马、汉朝这样的农业文明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游牧文明创富本领远远弱于农业文明。 但是,生产的效率再高也不如掠夺来得快。 正如人类社会内部,生产财富的人往往并不富有,因为他们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别人“剥削”了。 国家之间也是相同的道理。

换成大白话表述就是: 对于国家来说,能挣钱不如能抢钱! 反过来说,如果不能防止被抢,挣再多的钱也是白搭!

人类社会在脱离原始氏族阶段后,一直是剥削社会,通过剥削关系建立起社会架构。 这个所谓的“社会架构”在生物界也有类似对应物,不过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然生态系统”。


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赤裸裸“吃与被吃”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剥削关系花样可太多了,而且人类剥削很讲究方式方法。 虽然都是剥削,但如果B方式下被剥削一方剩得财富比A方式多,自然被剥削的一方就会更为认可B方式,直到有更好的C方式替代它。 从最初的奴隶社会开始,人类的剥削方式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巧妙,甚至到了被剥削一方主动哭着喊着要求被剥削的地步。

封建社会的社会架构


国家之间构成了所谓“国际社会”,遵循的是相同的道理。 通过国家之间的剥削链条,就构成了国家间的生态系统。 古典时期,剥削别国财富的方式通常有两种,战争和贸易。

匈奴这样具有顶级武力的游牧民族成为顶级掠食者,通过武力赤裸裸地剥削其他国家或民族。 一些较弱的游牧民族被匈奴掠夺后,转过头来掠夺其他更弱小的民族,有些国家可能不用真打,威胁一下就交钱了。 这些游牧民族就相当于很大的打劫团伙,通过打劫或收保护费维生。 显然,通过武力建立的生态过于简单粗暴,会激起被剥削一方的普遍反抗,往往难以稳定存在。

汉匈和亲,华夏文明难以磨灭的耻辱回忆


贸易是相对于武力胁迫隐蔽得多的剥削方式。 被罗马共和国灭掉的迦太基就是靠贸易获取财富(剥削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例子。 只不过迦太基被罗马毁灭的太早太彻底,今天的我们只能从遗迹中想象当年的辉煌。 通过贸易获取财富更为典型的则是阿拉伯帝国(公元632年—1258年)。 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

中世纪时期的超级帝国——阿拉伯帝国


七世纪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阿拉伯人先是通过伊斯兰教以及内战统一内部,然后通过武力和传教建立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最后再通过国际贸易手段来剥削其他国家或民族。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公元570年——公元632年)就认为: “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并断定忠实的穆斯林商人在“复生日”(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审判日”)将“居于安拉宝座的荫影之下”。 《古兰经》也明确规定鼓励和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 因此,历代穆斯林帝国都以贸易作为立国之本。 十六世纪的欧洲人将阿拉伯人的治国之道剽窃过来,装作是自己发明的,并煞有介事地起个名字叫做“重商主义”(Mercantilism)(该词最早出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崛起的欧洲诸强纷纷以重商主义作为立国之本。


穆罕默德在传教

(看图吐槽:阿拉伯帝国一定需要很多很多的白布做头巾用,这些白布大部分产自盛产棉花的印度;不过那时候,阿拉伯人并不穿罩袍)


如果公元八至九世纪有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话,获奖者肯定都是阿拉伯人。而穆罕默德就是第一个经济学大师。


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刀剑与商队传播到北非、中亚、西亚、印度、东南亚等地。 阿拉伯人与匈奴人一样属于游牧民族,但是阿拉伯人比匈奴人更加文明的是,他们在武力征服后,通过贸易手段而不是直接的武力胁迫进行剥削, 辅以宗教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洗脑。


伊斯兰教的传教方式也很有特点,是通过经济经济杠杆进行的,即向被征服地区的异教徒征收宗教税(称作jizya税)。人可以为了信仰、为了对国家的忠诚而死,比如清兵入关杀了很多“留发不留头”的汉人,但是长期交税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却没几个人扛得住,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啊!为了省钱,就纷纷改变信仰了。


在这种重商文化的鼓励下,阿拉伯人将经商作为人生追求,阿拉伯屌丝们更是将出海当水手(而不是当盗墓贼从坟墓里挖神灯)作为“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不二法门。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国际商业码头。此外,阿拉伯帝国中的巴士拉、安条克、开罗、亚历山大、凯鲁万、撒马尔罕等城市也都是东西方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

阿拉伯屌丝心目中的“水手造型”,更不穿罩袍了


阿拉伯帝国经营的商路是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带,即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带一路”。 前文提过路上丝绸之路物流成本实在坑爹,以奢侈品贸易为主,真正支撑帝国经济的是海上贸易带,即以印度洋为中心的远洋贸易。


印度洋贸易,即“一带一路”中的“一带”


阿拉伯人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阿拉伯海员在长期的航行过程中,研究和详细记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风,并且在航行中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季风从而大大缩短了航行所需的时间。印度洋季风非常有规律,在四至九月,帆船可以乘着季风从非洲航行到印度;从十一月到来年二月,则可以乘着季风从印度返回非洲。阿拉伯官方出品的《航海指南》甚至能将最佳航行日期精确到某个星期或某天。 阿拉伯人还发明了“三角帆”这种当时欧洲人眼中的“逆天神器”,可以实现逆风航行,更增强了贸易的灵活度。


阿拉伯三角帆商船模型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也是靠阿拉伯向导的指引才航行到非洲。
郑和下西洋
在古代阿拉伯的地理书籍中也记录了大量的海洋地理资料。阿拉伯著名少儿不太宜的通俗读物《一千零一夜》中也记录了大量与航海有关的故事,例如《辛巴达七海历险记》描述了一个常年出海贸易的富二代的各种匪夷所思的海外经历。
辛巴达航海冒险

阿拉伯老水手讲得这些脑洞大开的海外冒险故事,被广泛流传开来,成为儿童的启蒙读物,流传到阿拉伯帝国影响范围内的各个地方。经常与阿拉伯人做生意的意大利各个城邦自然也不例外。多少小男孩听了这种财富冒险故事后萌发了长大以后航海冒险的欲望,其中一个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男孩有一个后来全世界耳熟能详的名字,叫做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0年-1506年)
哥伦布

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中国的广州、泉州、扬州,马来亚到南亚印度,再到西南欧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地中海甚至北欧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 在中国境内长期居住的阿拉伯商人与汉族人通婚,成为了中国回族的族源之一。 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矿物、染料、蔗糖,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金砂,北欧和俄罗斯的蜂蜜、黄蜡、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经营的商品。

阿拉伯帝国衰落之后,已经改信伊斯兰的波斯人和土耳其人(突厥后裔)先后崛起,分别建立了穆斯林化的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十四世纪至一战结束)。 这些阿拉伯帝国的继任者们也继承了阿拉伯人曾经从事的国际贸易事业以及宗教传播事业。 从公元八世纪到十八世纪长达千年的时光里,穆斯林帝国控制着国际贸易秩序,成为世界的中心。 而伊斯兰教则传播到帝国荣光所能照耀的每一个角落。

穆斯林的分布

在当时的国际贸易体系中,西欧提供不出什么其他国家感兴趣的商品, 也拿不出什么别人需要的资源, 只能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用金银以极为坑爹的价格从阿拉伯人或者意大利人那里购买丝绸等奢侈品以及香料等生活必需品。 坑爹到什么程度呢?香料比等重的黄金还贵,唐朝中产也能穿得起的丝绸,用得起的瓷器,在欧洲只能大领主以上阶层才能享用。

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欧洲的金银大量流出,成为当时最大的贸易逆差地。对比一下今天的国际贸易情况,不能生产商品,而只能用高价购买它国商品,那不就是非洲嘛!因此西欧成为当时世界“贫穷落后”的象征。这种长期被剥削的经历,也成为近代西欧人对金银渴求到近乎变态的心理基础。例如,法国文豪巴尔扎克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就对此进行了深入刻画。

著名守财奴形象:葛朗台

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地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阿拉伯商人进行转口贸易的重要商埠。 而利欲熏心的意大利人面对金灿灿银闪闪的金银币,毫不犹豫地把信仰扔到一边,背靠异教徒阿拉伯商人成为整个欧洲的“买办集团”,对财大气粗的异教徒阿拉伯商人奴颜婢膝,点头哈腰,把他们伺候舒服了,然后回过头来坑西欧教友手里那点可怜的金银则毫不手软。

基督徒对犹太人存在宗教上的歧视,犹太人不能拥有土地,只能靠经商谋生。 由于意大利是当时欧洲商贸中心,自然聚集了大量以商业为生的犹太人。 而西欧人呢? 受了严重剥削,对有城又有武装的意大利人不敢说什么,对有钱、有货又有武装的阿拉伯人虽然背后恨得牙痒痒,但是当面还是得满脸堆笑。 至于那些中间赚了点中介费的犹太人呢?虽然有点钱但是又没有武力,柿子当然要检软的捏,不欺负你欺负谁啊!基督徒本来就对犹太人有歧视,这下更要把怒气都撒犹太人身上了!莎士比亚的名作《威尼斯商人》就体现了欧洲人的这种仇犹心理。
威尼斯商人

阿拉伯商人还是最早从事跨洲黑奴贸易的人。被卖到唐帝国的黑人奴隶常常会引起唐朝人的好奇围观,这些黑人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购买,并给其起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叫做“昆仑奴”。拥有昆仑奴成为唐朝富二代攀比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像现在富二代攀比法拉利什么的。阿拉伯人贩卖人口只是兼职,并不作为主业,而且还要对黑奴进行一系列教育训练才能出手,因此非洲黑奴太少供不应求,需求却又很旺盛,阿拉伯奸商就常常从东南亚弄点皮肤黑的“赝品”以次充好,糊弄不懂行情的唐朝富二代们。

这些昆仑奴虽然名义上是奴隶,但是一般都好吃好喝供着,主要作用是用来炫富显摆(要是瘦骨伶仃的,看起来不威武主人面子上也不好看不是?),除了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在非洲本地受穷强多了,与后来被欧洲人卖到美洲的那些黑奴的遭遇相比则是天壤之别。
昆仑奴

阿拉伯帝国通过支配国际贸易大发其财,有了钱,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 人才、资源滚滚而来,阿拉伯帝国组织很多学者研究古籍,史称“百年翻译运动”。 巴格达在当时号称“智慧之城”,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 这些学者翻译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古希腊、古罗马的各种书籍,并对这些文明的先进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除了传播古代优秀文化外,阿拉伯帝国在各个自然学科(数理化生医)以及人文学科均做出了卓越贡献。 欧洲15世纪的文艺复兴以及欧洲近代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依靠大量翻译阿拉伯文的文献才起步的。

看起来,如果当时有诺贝尔奖,不仅经济学奖要被阿拉伯人包揽,什么物理、生物、化学、医学奖也将大部分被阿拉伯人获得,印度人和中国人竞争剩下的部分。 欧洲人呢? 当观众都怕他们听不懂。
在公元751年,致力于向东扩张的阿拉伯帝国和致力于向西扩张的唐帝国在怛罗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附近)爆发了一场大战。 这场大战在中国腹地没什么影响,但是对国际形势意义重大。 对于当时周围被压迫民族或国家来说,这实际上是世界最强大的东西两大帝国瓜分世界,确立世界秩序的重要战役。 这场战役后,两大帝国达成默契,以东归唐帝国,以西归阿拉伯帝国。 这场战役的作用基本相当于一战后的欧洲瓜分世界的《凡尔赛条约》,只是没有落实在纸面上。
怛罗斯之战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观察当时的国际形势,以贸易立国的阿拉伯帝国与以生产立国的唐帝国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当今中美组成的“G2”,唐帝国是“世界工场”,还是中国现在的地位; 而阿拉伯帝国则掌握了国际贸易网络,比今天美国的地位还要更强,因为美国只是制定贸易规则,但并没有对国际贸易进行直接垄断。 世界的财富就在这两个帝国中累积,如果当时有GDP统计的话,排名前两位的毫无疑问就是这两个国家。 至于当时西欧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呃,可能跟非洲在当今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差不了多少。
中国的“世界工场”地位自此维持了千年(当然,乱世中会中断),英国在18世纪发生工业革命后,仍然没有夺走中国的这一地位,中国失去这一地位要等到英国使用一种令人性沦丧的邪恶商品与中国进行贸易,这种商品就是鸦片。
通过贸易手段进行剥削要比武力隐蔽得多也文明的多,因此匈奴昙花一现,而阿拉伯帝国屹立几百年! 整个伊斯兰世界,通过继承阿拉伯帝国的地位,同时剥削基督教世界与东方文明,更是屹立上千年! 近代之前的东方人一直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近现代的西方人也以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而实际上伊斯兰人掌控世界的中心时间最长,从自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一直到18世纪奥斯曼帝国衰落为止。
从博弈学的角度分析,就可以明白匈奴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不同命运的奥秘: 武力掠夺是通过战争进行的,这一过程中战争双方的总收益为负,而战胜国通过掠夺战败国获得收益,战败国利益极大受损,这是一种典型的“负和博弈”。 为了减少损失,有些国家(宋朝)直接缴纳岁币花钱免灾,这和向黑社会缴纳保护费道理是一样的,是“零和博弈”。 我们知道零和博弈尚且不能持久,更何况负和博弈呢!
阿拉伯帝国的作用说白了就是: 帝国用武力维护商路畅通,实质就是建立一种交易秩序,其他国家在这种交易秩序下获得所需的商品或者赚钱,交点税也是合情合理的。 显然,这要比分成多个小国各管一摊、分别收过路费成本要低得多,大家互惠双赢,皆大欢喜。

实际上,国际贸易生态系统与国内生态系统有点类似。 如汉朝和罗马的内部建立起稳定的剥削机制实质也是一套生态系统,国家通过军队和治安官建立国内秩序,保护民众安全,民众在国家的保护下安居乐业,交税给国家。 国家和民众之间建立起互惠双赢的机制。 这要比直接打劫或者向黑社会交保护费稳定多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联想到自贸区或者WTO(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4年在摩洛哥建立,以取代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 WTO的实质跟阿拉伯帝国维护商路是一样一样的,它的作用就是降低国际间的交易成本。 中国经济正是2001年之后加入了WTO之后,借着国际贸易体系的东风才迅速壮大,又重新夺回了失去了一百多年的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江湖地位。 只是这次,中国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世界工场”变成了“世界工厂”。
中国加入WTO

春秋时期,华夏文明对于这种 “互惠双赢国际生态系统”的带头大哥所做的事起了一个很简洁的名字,叫做“王道”,相对应的,匈奴建立的剥削体系是只有一个赢家的生态系统,是“霸道”中最极端的体现,而阿拉伯武力、贸易、宗教一体的称霸之路则是典型的“王霸相辅之道”。 王道霸道一说最早是中国法家之始祖管仲提出。 在美国部分第一卷中我们说过,中国有管仲,美国有汉密尔顿,分别是两国立国核心思想的倡导者。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总结起来,国家富强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先通过原始积累,使自己获得在国家间角逐的资格; 各国方式各有不同,除了中国这种老老实实搞生产的,也有靠坑蒙拐骗的,打家劫舍的,杀人越货的,不一而足;
第二阶段: 对外建立生态系统,大体可以分为王道和霸道两种,而实际上,纯王道(以德服人)以及纯霸道(以力压人)都是很难存在的(匈奴算是一个极品了,连蒙古都知道征服之后建立贸易秩序),基本上都是王霸相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