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全北京首屈一指的商业步行街,大商场、大品牌都削尖了脑袋往这儿扎。如果在这些大商场里找一家旗舰店,那非新东安市场莫属。
新东安之于王府井,就好比路易威登之于香榭丽舍一样,都是镶嵌在繁华商业街上的明珠。
东安市场在1903年开业,是北京建立最早的一座综合市场,因邻近皇城东安门而得名。
清末的东安门外大街店铺和摊位很多,虽热闹非凡,却也挤占道路,影响住在这一带的达官显贵出行。
在相关部门的有效整顿下,沿街摊贩都挪到了东边的八旗兵神机营练兵场,时间一久,这里便被叫做东安市场。
老东安市场是一个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大型娱乐购物场所,日用百货、五金电料、服装鞋帽、珠宝钻石、金银首饰等,琳琅满目,商品进销量极大,是号称“日进斗金”的寸金之地。
从清末到北洋,从民国到日伪,时局之动荡,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可东安市场却都能经营得当,并且在一定时期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直到解放后,这里一直是北京市最繁华的地方。
1967年东安市场扩建升级,次年改制成为国营企业,1969年竣工后重张开业,正式改名为东风市场,其名得自毛泽东引用《红楼梦》中的名言“东风压倒西风”。
东风市场开张后,经营面积超过了王府井百货大楼,成为北京一所大型综合商场。
扩建后的东风市场,虽容量增大,却简陋异常,变成了一座只有一层的“大房子”。
北京《建筑志》这样记载:“
该市场于1968-1969年进行翻建(改称东风市场),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为简易性混合结构。
”
一时间,原来的很多小店铺、“单干户”们统统成了东风市场的售货员,一个个都被圈进了大厅里的柜台后面。
东风市场这间大房子进深太大,四面都是墙,基本没有大门窗,只是开了一些天窗,所以采光不好。
当时冬天还要生炉子取暖,里面总有一股劈柴与煤烟子味儿。
即便东风市场的风采不如往昔,可每天来这里的顾客仍然是乌央乌央的。
当年北京就那么几个大商场,外地人逛北京,必去王府井。到了王府井,必去百货大楼和东风市场。
那时商场的服装柜台还没有品牌意识,看着很单调。要说流行款式,“的确良”衬衫当时的确算一个。
那时东风市场西门,有个面积很大的图书销售区,应该属于新华书店经营。那年月没啥可看的书,以政治读物居多。
糖果柜台是孩子们关注的地方,花花绿绿的糖果令人眼馋。在物质资源匮乏、人的肚子里普遍没啥油水的时代,糖果真的就是孩子们的最爱了。
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起,东风市场在自身基础上组建北京第一家商业集团,并恢复“东安市场”的名称,成为东安集团下属的百货零售店。
1992年东城区将因唐山大地震成为危楼的吉祥戏院进行改造,引发了港商对东安市场改造的兴趣。
次年,北京东安集团与香港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合资在东安市场原址兴建新东安市场大厦。
1998年1月,经过5年的修建及精心准备,新东安对外营业。
集百货商场、零售店铺、电影院、餐饮娱乐、办公楼于一体,总面积达21.3万平方米。
新东安市场大厦地下一层开辟了总面积2700平方米的“老北京一条街”,再现了旧时京城的民俗古风及购物情景。
在明、清风格的建筑中,分别设有老字号一条街、古文化街和风味小吃街。
从老北京的手工艺品制作、老艺人的表演、传统风味小吃的叫卖等各个方面,让游客体验清末民初时期北京的风土人情。
▲亮堂的玻璃顶层,多层次的电动扶梯。
▲上海城隍庙小吃 ,有老影星的海报,有生煎、小笼的档口。
▲日式寿司店。
▲澳门风味餐厅。
▲泰国风味餐厅也是有的。
▲时下,电影院和大商超都很配呦!新东安自然也不甘人后,百老汇影院就在此!
▲拉洋车的骆驼祥子
▲剃头匠
▲弹弦艺人。
这三组复古雕塑放置在这么明显的位置,似乎也是提醒着过往行人,新东安市场不仅有时尚鲜活,更有历史沉淀。
任凭世事沉浮,岁月流转,东安市场——永远都是王府井的NO.1!